目 次
中国“三农”重点领域改革发展的回顾与前瞻
——权威专家贺《中国农村经济》创刊40周年
中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特点
陈锡文(3)
中国农民工的发展变化及相关研究态势
李培林(6)
新科技革命与中国农业技术进步
蔡 昉(10)
浅议乡村振兴主体
张晓山(13)
如何看待中国的大规模快速城镇化
魏后凯(17)
城乡二元与城乡融合发展
黄祖辉(20)
《中国农村经济》与中国农村经济研究发展
黄季焜(23)
《中国农村经济》创刊40年载文研究
——兼论中国“三农”研究发展
《中国农村经济》编辑部(26)
东西部协作促进了受援县城乡融合发展吗
单德朋 向 洋 王 超(52)
东西部对口支援政策实施能否降低脱贫农户返贫风险
贾 男 王 赫(72)
灵活就业如何影响农村家庭收入流动
郭 露 王 峰 彭 刚(94)
户籍制度改革对城镇居民家庭消费的影响
毛盛志 王军辉 张吉鹏(114)
代际居住距离增加降低了农村家庭子女的养老支持吗
卢文秀 吴方卫(134)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何以破解“一人失能,全家失衡”困局
——基于农村子女劳动供给的视角
卢素兰 钟海霞 冯艳维 宁满秀(155)
统筹城乡融合发展的重点任务、现实挑战与推进路径
——《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第八届“三农论坛”会议综述
冯晓龙 周晓时 司 伟(175)
致谢2024年度匿名审稿人
(184)
Vol.1
中国“三农”重点领域改革发展的回顾与前瞻
——权威专家贺《中国农村经济》创刊40周年
作者:
陈锡文,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农业与农村委员会
李培林,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
蔡 昉,中国社会科学院
张晓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魏后凯,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黄祖辉,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
黄季焜,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
编者按:2025年,《中国农村经济》迎来创刊40周年。40年来,承蒙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期刊质量不断提高、国内外影响力持续提升,在引领学术创新、促进学术交流、培养学术人才以及推动中国“三农”改革与发展实践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已成为国内外公认的权威经济学期刊。在创刊40周年之际,特邀部分在本刊担任两届以上顾问或编委的权威专家开展笔谈,结合改革开放以来“三农”改革发展实践变迁和相关领域研究演进作出回顾与前瞻,以示纪念。谨向关心和支持本刊的社会各界朋友表示真诚的感谢!本刊将认真总结经验,继续开拓创新,进一步提升办刊质量,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
Vol.2
《中国农村经济》创刊40年载文研究
——兼论中国“三农”研究发展
作者:
《中国农村经济》编辑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摘要:对学科内代表性学术期刊长期载文情况做出系统梳理和纵贯研究,能从成果发表角度客观展示中国“三农”研究的历史演变,整体呈现学科发展状况和思想脉络。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农村经济》创刊以来的载文情况,展现中国“三农”研究40年来的基本态势、发展脉络、重点主题和核心特征,展望未来“三农”研究的重点,并论述“三农”研究的基本遵循。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三农”研究力量持续发展,以黄祖辉、叶兴庆和钟甫宁等为代表的44位专家构成《中国农村经济》40年来的核心作者,作者来源单位类型以1998年为界由以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为主向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主转变;研究方法在20世纪90年代由以定性思辨性研究为主转向以定量研究为主;相关科研项目对“三农”研究的扶持力度在2004年后明显增长,包括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在内的国家级基金是“三农”研究资金的主要来源;农村改革与发展、农村土地制度、农民收入与反贫困、农村劳动力转移、粮食安全和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是40年来中国“三农”研究的6个重点主题。40年来,中国“三农”研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三农”改革和发展实践在理论创新引领下不断推进,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螺旋式上升是中国“三农”研究演进的核心特征。未来,应加强对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土地制度改革、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强农惠农富农支持与共同富裕、数字乡村与智慧农业、农村金融改革、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农村社会治理与文化建设等重点领域的研究。中国“三农”研究应持续注重批判性借鉴西方理论,坚持问题导向,正确看待研究方法,并重视中国特色“三农”研究自主知识体系构建。
关键词:“三农”研究 《中国农村经济》 载文
Vol.3
东西部协作促进了受援县城乡融合发展吗
作者:
单德朋,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向 洋,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王 超,浙江财经大学地方财政研究院、浙江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
摘要: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是中国内需增长最大的潜能所在。本文以东西部协作政策实施作为准自然实验,考察了县域结对帮扶对受援县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并着重分析了不同结对模式对受援县城乡融合发展的异质性影响。研究发现:东西部协作政策的实施,显著提升了受援县城乡融合发展水平,且主要通过人的融合、经济融合和社会融合三个维度共同发挥作用。该结论通过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异质性分析进一步表明,结对帮扶时间越长、双方产业互补度越高,东西部协作政策实施的效果越明显;而财政帮扶强度和双方经济差距则并非越大越好,二者均在程度适中的组别效果最佳。本文结论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东西部协作政策实施对受援县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丰富跨地区协作的效应研究,也为优化东西部协作帮扶模式与结对关系提供了政策借鉴。
关键词:东西部协作 城乡融合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 共同富裕
Vol.4
东西部对口支援政策实施能否降低脱贫农户返贫风险
作者:
贾 男,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王 赫,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对口支援是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的重要方式和机制,东西部对口支援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进一步考察东西部对口支援在新时期预防规模性返贫、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中的作用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意义重大。本文借助“携手奔小康”行动的外生冲击,综合使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和“中国城乡社区治理调查”数据,借助复原力指标测度脱贫农户的返贫风险,通过双重差分法、合成双重差分法、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等因果识别方法考察了东西部对口支援政策实施对脱贫农户返贫风险的影响及主要作用机制。本文研究发现,东西部对口支援政策实施显著降低了脱贫农户的返贫风险,且对高返贫风险农户有良好的识别与帮扶效果,但对深度贫困地区农户和脱贫不稳定户则无政策倾斜。作用机制检验结果显示,产业帮扶、就业帮扶与消费帮扶共同稳定了脱贫农户的收入,医疗援助与人才援助共同提高了脱贫农户的人力资本水平,基础设施建设的帮扶效果则并不明显。据此,本文认为,应在保持东西部对口支援整体政策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对深度贫困地区的政策,加强产业帮扶与消费帮扶,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
关键词:对口支援 返贫风险 双重差分法 合成双重差分法
Vol.5
灵活就业如何影响农村家庭收入流动
作者:
郭 露,江西财经大学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
王 峰,东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
彭 刚,西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
摘要:凭借较低的进入门槛,灵活就业为大量农村劳动力提供了非农就业契机,但其不稳定特性也为农村家庭收入向上流动带来了挑战。本文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实证检验灵活就业及相关就业状态转换的农村家庭收入流动效应。研究发现:相较于未参与灵活就业的农村家庭,参与灵活就业有利于农村家庭收入向上流动。具体而言,若农村劳动力期初处于失业、务农或创业状态,转向灵活就业能够促进其家庭收入向上流动;若农村劳动力期初处于正规就业状态,其退出正规就业后如果能够转向灵活就业则可避免其家庭收入向下流动;若农村劳动力期初处于灵活就业状态,持续参与灵活就业、转向机会型创业或正规就业均能促进其家庭收入向上流动,但后两者对于农村家庭收入向上流动的边际效应更大。异质性分析发现:灵活就业的农村家庭收入流动效应在低收入组别中更强,即推动了“提低”“扩中”,且在平台经济发展更好的地区更有利于发挥持续灵活就业的农村家庭收入流动效应。本文认为,推动农村劳动力参与灵活就业、改善灵活就业环境和加快灵活就业者向正规就业转换等措施能够促进农村家庭收入向上流动。
关键词:灵活就业 农村家庭 收入流动 平台经济
Vol.6
户籍制度改革对城镇居民家庭消费的影响
作者:
毛盛志,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王军辉,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研究中心
张吉鹏,山东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本文基于中国家庭消费的特征事实,创建一个包含户籍制度和内生移民决策的理论框架,从迁移决策与落户选择、生育与教育支出、居住成本和社会保障等维度,探讨户籍制度改革对城镇居民家庭消费的影响。本文利用2013-2021年的5轮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分析发现:户籍制度改革对城镇居民家庭消费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农转非居民家庭上,促使其人均消费支出提高了13%~15%;户籍制度改革对老年组城镇户籍居民家庭、中年组农转非居民家庭的人均消费支出影响较大,但对农民工家庭消费的影响不显著。进一步的分析表明:户籍制度改革使得农转非居民家庭的人均消费支出提高了4.8%,但比城镇户籍居民家庭的消费低约3.6%。充分提高城镇居民家庭的消费潜力,需要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为农民工家庭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并加强农民工就业培训和配套政策体系建设,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推动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城市。
关键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居民消费 户籍制度改革 农转非 OLG模型
Vol.7
代际居住距离增加降低了农村家庭子女的养老支持吗
作者:
卢文秀,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
吴方卫,上海财经大学城乡发展研究院
摘要:家庭养老是中国最重要的养老模式,但人口老龄化和大规模人口流动导致农村老年空巢家庭日益增加,家庭养老功能引发担忧。论文基于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和经济支持三个维度来测度农村家庭子女的养老支持水平,分析代际居住距离对农村家庭子女养老支持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第一,总体上,代际居住距离增加显著降低了农村家庭子女的养老支持水平,这一影响在子女数量少、不与配偶同住、低收入的农村家庭中更加明显。单一维度上,随着代际居住距离增加,子女提供的生活照料和经济支持下降,但精神慰藉增加。第二,代际居住距离增加通过提高子女日常照料的机会成本和社会养老服务消费,降低养老支持水平。其中,家庭经济状况更好的农村失能老年人使用社会养老服务的可能性更大。第三,代际居住距离增加使农村老年人实际的养老模式与期望发生偏离,农村老年人的病时照护需求和分享心事需求的满足对象由子女向其他主体转移。文章研究结论不仅为重新审视家庭养老功能是否弱化提供了新视角,也为把握农村社会养老服务的着力点提供了经验支撑。
关键词:代际居住距离 农村家庭 子女养老支持 生活照料 精神慰藉 经济支持
Vol.8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何以破解“一人失能,全家失衡”困局
——基于农村子女劳动供给的视角
作者:
卢素兰,福建农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钟海霞,福建农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冯艳维,福建农林大学乡村振兴学院
宁满秀,福建农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摘要: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实现失能老年人老有所养和缓解“一人失能,全家失衡”困境的重要举措。本文将长期护理保险政策试点开展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2014年、2016年、2018年和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考察长期护理保险政策实施对农村子女劳动供给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长期护理保险政策实施对农村子女劳动供给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第二,异质性分析表明,长期护理保险政策实施能够对老一代、女性和家庭收入水平低的农村子女劳动供给产生更加明显的促进效应;第三,机制分析表明,长期护理保险政策实施通过降低农村子女对失能父母的照料支持促进农村子女劳动供给。上述研究结果表明,长期护理保险政策实施能有效缓解农村家庭赡老压力,并释放农村年轻劳动力。本文认为,需持续推进长期护理保险政策,将保障对象扩至更大范围的农村地区,并因地制宜地实施差异化的农村长期护理保险政策;同时,结合农村劳动力结构特点,建设农村专业护理队伍,为农村失能老人提供更专业化、更有针对性的护理照料服务。
关键词:长期护理保险政策 农村子女 劳动供给 家庭老年照料
Vol.9
统筹城乡融合发展的重点任务、现实挑战与推进路径
——《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第八届“三农论坛”会议综述
作者:
冯晓龙,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周晓时,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司 伟,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为深化对城乡融合发展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推动学术界开展思想交流,2024年9月7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编辑部主办、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承办的《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第八届“三农论坛”研讨会于在北京召开。本届论坛的主题是“统筹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论坛设置了“粮食安全与营养安全”“数字技术与乡村振兴”“产业融合与区域发展”“乡村治理与城乡融合发展”“农民增收与共同富裕”“绿色生产与耕地保护”6个分论坛。本次论坛汇聚了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会人员围绕城乡融合发展提出的历史背景、内涵和重点任务、面临的挑战、推进路径等深入的学术对话与思想碰撞展开了深入探讨和充分交流,有助于加深对统筹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理解与认识。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