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西川:写在《研究设计与论文写作》开课第五年之际

文摘   2025-01-30 14:00   浙江  

《研究设计与论文写作》这门课程自2020年秋季起,到今年已开设五年。

《研究设计与论文写作》针对的是经管类的硕士生与博士生,所使用的教材是我编写的《实证论文写作八讲》。有关具体内容,请参阅这本教材和微信公众号推送的“八讲”PPT

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就学生而言,我有两点明显的感受:第一,同学们来听课是想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切实提高研究与写作能力。第二,他们已经能够掌握并应用论文题目、摘要、引言、理论分析、研究设计、实证分析等具体内容。

就自己而言,我受教于教学相长,受益良多。我在《实证论文八讲》的后记中提到,“平心而论,书中至少有两个方面我不甚满意:假说提出和研究设计”。经过这几年的钻研,这两个“不甚满意”的问题已经得到解决。针对假说提出的教学讲解,我于2024年三四月份取得了突破:第一步是提出问题,然后才是针对问题的猜想。对此,我提出了“比较式提问”这一方法。在正确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根据演绎思维,运用理论来“构建”解决或解释所提出问题的逻辑机理。研究设计的关键是分析框架,该框架的重点不在于验证策略、方法和技术,而在于实践逻辑,与实践逻辑相对应的是问题导向,即“白马非马”,这意味着我们既要看到一般的“元问题框架”,还要看到与具体问题对应的“马”。

此外,治大国如烹小鲜,这一比喻在教学中也颇有趣味。在课堂讲授中,我喜欢援引一些做饭、美食方面的例子,这些都给同学们留下了直观、深刻的印象,以至于有同学在一段时间后见到我,还会提到这些例子。

还想说的是,关于这门课程的内容,我基于《研究设计与论文写作》这本书举办了四次讲座(都可以在微信公众号上找到):前两次,受北京大学出版社的邀请,一次讲座的题目是《论文写作教学:我的认识与尝试》,另一次讲座的题目是《学术论文写作能力提高:难在哪里,如何攻克》,前者针对的是高校教师中可能使用这本教材的潜在使用者。后者针对的是一般读者。第三次讲座,应“人大经管之家”之邀,题目是《实证论文写作八讲——为什么学、如何学及学什么》。第四次讲座,受“连享会”邀请,题目为《如何做高质量论文》,实际上是将《实证论文写作八讲》的“八讲”内容整合进一个PPT,如果您想观看“浓缩版”,这个PPT就足够了。

如果教学成效不明显,可能是由于以下因素;而更好的教学成效则依赖于这些因素。第一,是志向。有时,视野和立意因志向的局限而变得狭窄,从而缺乏深远意义。第二,是实践。很多时候,由于缺乏条件或过分依赖模型与方法,忽视了从现象入手,结果很可能研究的是“假问题”。所谓“假问题”,是指与实践脱节的问题。第三,创新。对初学者而言,一开始就要求创新,这似乎过于苛刻。如果不将创新作为目标和要求,那么所研究的问题很可能就是“空问题”,或者是重复的问题。所谓“空问题”,是指不可能提供新的启发或发现的问题。换言之,没有创新,就不可能有新的启发或发现。所谓“重复的问题”,是指与前人研究完全相同的问题。进行这样的研究,实际上是在做重复性工作。第四,反复实践和勇于试错。科学研究需要反复检验,不能因为已经接近完成就停止。不管是出于自身认识不够,还是现实利益考量而不愿试错,这些想法和做法都属于“自我放弃”。

就研究生而言,如果将此门课程理解为一种“方法技术”,并认为按部就班学会即可上手,这种看法并非错误,但这只是常见的方法。打个比方,依赖这种方法捕鱼,可能只能捕获少量的鱼。

如何才能捕获更多的大鱼呢?我想,还需要在实践、演绎思维和理论运用上下功夫。做研究,就是为了更好地阐明实践,现象才是最有效的出发点。有了演绎思维,才能在理论层面较量和对话,也才有后面的理论运用。研究实际上涉及理论,而理论对于问题,就是要用来解释问题。

如此看来,《研究设计与论文写作》这门课程还需继续努力。

———

刘西川阅读写作课




/ 文心雕龙 /

———




农地和乡村
传播更加新鲜的“三农”信息资讯,推送更具价值的“三农”理论文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