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公众号推送《中国农村经济》论文精要97篇
论文精要的全年阅读总量为276,721次
12,308位热心读者积极参与分享
累计分享次数达18,190次
超70%论文精要的阅读量超2000次
论文精要篇均阅读量为2853次
热心读者点赞超千次
感谢各位作者、读者对本刊论文精要的关注、阅读和传播
在此为您呈现
2024年论文精要阅读量TOP10情况
数据来源:微信公众平台
点击文题跳转阅读论文精要
作者:
黄季焜,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
苏岚岚,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王 悦,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
阅读量:9419
摘要:理论上,数字技术在农业农村发展各领域都有潜在的重要作用,但相关实际进展与成效如何以及未来如何推进还缺乏系统的研究。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厘清数字技术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机遇、面临的挑战和发展经验,探索未来发展思路和相关推进措施。分析表明:各级政府、农业企业、互联网企业和金融机构都高度重视以数字技术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并积极开展试点示范与应用;推进智慧农业和数字乡村建设需分清当前、近期和中长期各应用场景的发展路线图,否则事倍功半;许多应用场景面临需求导向、顶层设计、技术创新、成本收益、数字鸿沟和农民受益等诸多挑战。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总结了智慧农业与数字乡村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并提出数字技术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思路和政策启示。
关键词:农业农村发展 数字技术 智慧农业 数字乡村 数字鸿沟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课题组
阅读量:9333
摘要: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城乡融合背景下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和农民现代化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基于“三化一融”视角来分析研判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国在2027-2030年间可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设定目标值,2033年左右可基本实现“三化一融”设定目标值,为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重要基础。2012-2021年中国“三化一融”的系统协调程度不断提高,但农民现代化成为影响农业农村现代化整体进程的突出短板。在新时期,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点是:锚定2035 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和2050 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两阶段目标,按照“守底线、补短板、寻突破、促提升”的思路抓好“独立项”,根据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和农民现代化之间的联系做好“交叉项”,将城乡融合发展的理念贯穿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以用好“串联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难点是谋划解决中长期农业农村工作中难以化解的突出矛盾、关键难题和体制障碍,包括:协调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的目标冲突,化解小农户与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矛盾,破解推进城乡融合所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有效解决农村空心化、农村人口老龄化的难题,以及推动乡村闲置资源要素盘活利用机制改革等。针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点与难点,要以农业农村重要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改革、创新与发展为突破口,坚持“三化一融”协同推进,把农民现代化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提高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整体性、协调性、前瞻性和内生性,实现城乡融合基础上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和农民现代化更高水平、更优结构、更佳质量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农业农村现代化 城乡融合 农业强国
作者:
陆镜名,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仇焕广,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苏柳方,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刘 敏,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
阅读量:7204
摘要:数字能力是牧户获取和利用信息资源的重要素养和技能,对于推动牧业生产数字化转型和提高牧户收入有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构建一个涵盖牧户生产、销售和非农就业的经济学分析框架,探讨了数字能力促进牧户增收的机制,并利用典型牧区的微观调查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第一,数字能力对牧户增收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对于低收入牧户的促进作用更大;第二,数字能力不仅能够提高牧户的农牧业收入,还能够增加牧户的非农收入;第三,数字技术接入、数字信息获取和数字平台使用三个维度的数字能力均能够显著促进牧户增收;第四,数字能力能够通过提高人力资本积累水平、促进生产技术采纳、增强议价能力、降低信息搜索成本四个机制促进牧户增收。
关键词:数字能力 牧户收入 典型牧区 增收机制
作者:
罗必良,华南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制度与发展研究院
阅读量:6646
摘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重大的理论命题。本文梳理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体系,并将创新特别是颠覆性技术创新置于核心位置。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大分流”与长期经济增长的历史考察和对经济长波与增长根源的经验分析,揭示技术创新的革命性意义。经济的长期增长,不仅取决于颠覆性技术的创新,也取决于与之关联的技术采纳和技术渗透。文章从“凡勃伦命题”出发,将人类的“三项本能”及其对应的“三类主体”与新质生产力的“三大催生”连接起来,构建“三项本能×三类主体×三大催生”的分析框架,以期揭示新质生产力的生成逻辑。其中,由“求知本能”驱动的颠覆性技术创新,其创新主体主要是思想家与战略科学家,其有效性来源于思想市场及其竞争;由“功利本能”驱动的技术采纳与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其创新主体主要是企业家群体,其有效性来源于企业家市场及其竞争;由“亲善本能”驱动的技术渗透与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其创新主体主要是政府,其有效性来源于国家之间的战略竞争。进而,文章基于“熊彼特-张培刚”生产函数及其基要性变革,阐明了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决定机理。最后,文章进一步关注新质生产力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定位与努力方向,提出了农业领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若干方案性策略。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 “凡勃伦命题” 颠覆性创新 基要性变革 农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
彭凌志,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赵敏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阅读量:5028
摘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中国农村改革的重大制度创新,对激活农村各类集体生产要素潜能,实现城乡要素有效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 2013-2020 年中国1873个县(市、区)的面板数据,以中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模型,考察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有助于激发地区发展动能,对县域一二三产业发展均产生了显著的促进效应。第二,在集体资产已经积累比较多的东部地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激发了发展活力,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促进效应整体上比中西部地区更加明显。第三,脱贫攻坚战打响以后,国家对贫困县集体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较大,贫困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促进效应比非贫困县更加明显。第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有利于县域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集聚水平提升,有助于提高县域经济发展质量。
关键词: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县域经济发展 集体经济 多期双重差分模型
作者:
苏岚岚,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彭艳玲,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周红利,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阅读量:4795
摘要:本文采用四川省、重庆市和宁夏回族自治区836户农户调查数据,实证检验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参与对农户收入和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参与显著促进农户收入增长并缓解收入不平等,助力实现共同富裕;农户数字经济参与可通过促进数字公共服务享有、推动信息共享与农业创业、改善信用评级与契约意识影响其收入和收入不平等,产生共富效应。异质性研究表明:对于家庭财务决策人数字素养水平高、具有乡村精英身份和在劳动力流动较多村庄的农户,数字经济参与的共富效应更大。研究进一步发现: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种植农户的数字经济参与对其收入和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均存在基于作物种植规模的双重门槛效应。因此,应优化农业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及联农带农机制设计,完善数字时代农户权能结构和信用体系,增强数字经济发展包容性。
关键词:数字经济 收入效应 共同富裕 农业全产业链 赋权扩能 信用体系
作者:
范 飞,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谢治菊,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阅读量:4713
摘要: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和流动社会的发展,既可以推动超地域因素的发展,也会冲击传统乡村的治理模式。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地域性治理”模式,难以充分回应流动带来的乡村治理主体缺位、治理方式失灵、治理空间流动、治理客体脱嵌等问题,需要寻求新的乡村治理模式。本文对“陇南乡村大数据系统”的案例分析发现:作为一种“脱域式”技术,数字技术可以通过驱动多元治理主体的“虚拟在场”、拓展乡村治理场域和驱动乡村“三治”融合等方式,突破乡村物理世界与虚拟世界的界限,促进诸多“缺场”治理要素在虚拟空间的回流,突破“地域性”约束,从而驱动乡村“脱域治理”模式的形成。乡村“脱域治理”形成的内在逻辑在于主体建构、空间再造和资源共治的互动耦合,具体表现在数字技术赋能多元融合参与、驱动乡村新场域秩序重构、促进乡村治理要素的整合三个方面。“脱域治理”既是对乡村传统的“地域性治理”模式对流动性挑战回应不足的一种反思,也给未来乡村治理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启示。
关键词:脱域治理 流动性 地域性治理 数字乡村 共同体
作者:
刘同山,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孔祥智,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杨晓婷,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
阅读量:4647
摘要:解决农地细碎化问题、实现农地连片经营有利于现代农业发展。本文把以自主治理为核心的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拓展至协同治理情景,并结合江苏盐城亭湖区的改革实践,分析如何在农地细碎化治理的同时,让小农户和规模农业经营主体都能获得合意面积的连片农地。研究发现:农地连片经营能够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可用耕地面积、提高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但是,由于涉及多个相关主体且异质性农户的农地经营需求不同,“小田并大田”的集体行动难以达成。亭湖区的经验表明:构建发挥各方积极性的协同治理机制,提供具有充分包容性的制度安排,以“承包权不动,经营权连片”方式推动改革,是改变农地细碎化利用状况、实现“大小兼容”农地连片经营的有效途径;“政府支持+村民自治”是推行“小田并大田”的重要思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土地经营权的“统”,赋予了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中的“统”新内涵。本文研究认为,在解决农地细碎化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强化政府的引导支持,充分发挥相关各方的自主性与积极性;提高制度供给的灵活性,形成尊重农民意愿的包容性改革路径;实现相关主体的协同治理,注重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
关键词:农地细碎化 适度规模经营 协同治理 集体行动
作者:
刘泰星,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
尹志超,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
阅读量:4289
摘要:中国农村家庭经济风险复杂多变,财务脆弱问题明显,农村家庭具有强烈的风险防范动机。本文利用2015年、2017年和2021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实证分析了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家庭商业保险参与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力流动能够显著促进农村家庭的商业保险参与;分类型看,劳动力流动可以显著促进农村家庭商业人寿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的参与程度,并显著提高农村家庭各类商业保险的参保金额;机制分析表明,劳动力流动带来的收入增长与财富效应,满足了农村家庭为应对健康风险、养老风险、收入风险等不确定性而购买保险的资金需求,从而促进其商业保险参与;进一步研究发现,亲缘关系网络的强化和公共服务质量的改善能够有效弱化劳动力流动对农村家庭商业保险参与的影响。本文研究为全面认识农村家庭商业保险参与的影响因素提供了新视角,对更好防范和化解农村家庭风险、提高农村家庭财务韧性提供了经验证据和政策启示。
关键词:劳动力流动 商业保险参与 风险防范动机 亲缘关系网络 公共服务质量
作者:
付阳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朱玉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阅读量:4190
摘要:本文将“宽带中国”战略试点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2010-2021年中国168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分析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农产品市场分割的影响及其异质性特征。研究发现:在样本期内,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剧了农产品市场分割,相对于非试点城市,试点城市的农产品市场分割指数提高了约0.111。在经过一系列模型有效性检验和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农产品市场分割的影响在信息搜寻成本、物流发展水平、数字鸿沟和市场集中度方面均存在异质性特征,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农产品市场的分割效应主要集中在信息搜寻成本较低、初期物流发展水平较高、数字鸿沟较大以及初期市场集中度较低的地区。据此,本文提出,要建立健全的市场监测体系、促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均衡发展、推动物流产业数字化转型、实施广泛的数字教育和培训计划、强化对市场垄断行为的监管力度。
关键词: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市场分割 农产品 双重差分模型
关于我们
《中国农村经济》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首批重点资助期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认定的管理科学重要学术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AMI权威学术期刊、FMS管理科学高质量期刊(A类期刊T1)、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文摘》(CABI)收录期刊等。
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2024版)》,《中国农村经济》复合影响因子为17.517,期刊综合影响因子为14.085,在农业经济类学术期刊中均排名第一,在13个经济学学科的514种学术期刊中均排名第三。本刊多次被遴选为“世界学术影响力Q1期刊”和“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根据《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报告》,《中国农村经济》世界学术影响力指数(WAJCI)为2.75,在全球37种农业经济类学术期刊中排名第三。
《中国农村经济》注重理论探讨性、政策指导性、现实针对性、预测前瞻性,主要刊发涉农高质量研究成果和经济学其他领域关注“国之大者”的优质论文,尤其欢迎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辨性、观点性文章。
《中国农村经济》实行在线投稿、双向匿名审稿制度,期刊官网(zgncjj.ajcass.com)可全文下载所刊发的文章及其附录,微信公众号可阅读所刊发论文的精华版,欢迎广大专家学者投稿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