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2025年第1期目录及内容摘要

文摘   2025-01-18 14:00   浙江  

更多精彩,请点上方关注我们


目录

本刊特稿


基建融资错配与“重生产轻消费”下的经济运行态势分析

      ——展望中国经济增长新周期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ACCEPT)宏观预测课题组(1)


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探析:基于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视角

      ......陈小亮(16)


新质生产力研究专栏


产业生态系统视角下新质生产力发展内在逻辑及形成机制

      ......李勇坚  刘宗豪  张海汝(26)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思路与政策建议

      ......徐建伟  李子文  韩晓(40)


国民经济


人口变化对中国经济转型的影响

      ......邓仲良  杨舸(53)


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理论框架与实践方略

      ......张克俊  李雪  苏艺(65)


产业经济


未来网络产业:技术演进、大国竞争与发展路径

      ......渠慎宁(81)


首发经济的生成逻辑、发展态势与政策着力点

      ......叶胥  王帅尧  毛中根(93)


财政金融


政府创新补贴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兼论从财务补贴到制度补贴的转型

      ......王曙光  梁爽(107)


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对企业韧性的影响

      ......李春根  廖颖欣  赵阳(125)



区域经济


国家级城市群规划实施对非中心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

      ......尚虎平  刘俊腾(138)



《改革》社评  


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刘嗣方(扉页)



01

基建融资错配与“重生产轻消费”下的

经济运行态势分析

——展望中国经济增长新周期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

与实践研究院(ACCEPT)宏观预测课题组


摘   要:中国经济潜在需求和供给大,长期增长潜力巨大,但目前面临基建融资错配与“重生产轻消费”两大基础性问题,导致实际经济增速低于潜在水平。必须尽快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解决这两大问题,才能确保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基建融资错配指的是基建投资的长期资产与短期要还款的负债不匹配,迫使地方政府在短期内需筹措足够财政资金以偿还到期债务,引致经济收缩;“重生产轻消费”指的是地方政府长期重投资、重生产、重供给、轻消费、轻需求的偏好,导致重复投资、产能过剩、产业迭代缓慢等一系列问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明确提出调整改革的方向,各部门和地方政府亟须加力加快落地实施具体改革政策,包括全面取消房地产限购,争取在三年内彻底解决地方债问题,短期内扩大消费补贴力度和范围,构建充分重视消费和需求的管理体制。

关键词:基建融资错配;经济发展;经济增速


课题组组长:李稻葵,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副组长:刘培林,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课题组成员:厉克奥博、李冰、陆琳、郭美新、吴舒钰、黄张凯、龙少波、伏霖、徐翔、石锦建、金星晔、张驰、张鹤、郎昆、侯韫韬、李璐佳、王子航、陈香、李雅萍、宋嘉宝、戴君屹、许博维、郑渝川。本文主要执笔人:厉克奥博,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李冰,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研究员;郭美新,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研究员;陆琳,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研究员;吴舒钰,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研究员。


02

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探析:

基于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视角


陈小亮


摘   要:基于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视角,“把经济政策和非经济性政策统一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就必要性而言,中国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经济目标更加多元,只靠短期稳定政策不足以实现多元经济目标,需要纳入更多类型的经济政策。考虑到非经济性政策可能对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目标产生“误伤”,因而也要将非经济性政策纳入评估范畴。就可行性而言,中国特色宏观调控和宏观经济治理的实践经验,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基础;基于中国政策实践所提炼的宏观政策“三策合一”理论,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提供了可参考的学理基础。为了确保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高效推进,需要构建科学的评估体系并成立专门的评估部门,基于“统一评估+自评估”的评估模式,对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全覆盖评估。

关键词: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经济政策;非经济性政策;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宏观政策“三策合一”


作者简介:陈小亮,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审,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03

产业生态系统视角下新质生产力发展

内在逻辑及形成机制


李勇坚   刘宗豪   张海汝


摘   要:产业生态系统涵盖了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的先进技术、关键产业和核心要素,成为研究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视角。基于“技术—产业—要素”分析框架探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逻辑:在技术层面,历史上的四次产业革命表明,产业生态系统推动一系列革命性技术创新;在产业层面,产业生态系统通过资源共享、知识溢出和技术扩散,促进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在要素层面,产业生态系统借助“数据—算法—流量”和“数据—网络—活动”的动态反馈循环机制,实现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产业生态系统可分为创新生态系统、商业生态系统和平台生态系统三个子系统。其中,创新生态系统突破新质生产力创新边界,商业生态系统拓展其应用场景,而平台生态系统则优化其要素配置。进一步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应构建一个系统,确保各要素协同发展;坚持双轮驱动,整合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促进四链融合,加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的互动。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产业生态系统;创新生态系统;数据要素;四链融合


作者简介:李勇坚,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兼职教授;刘宗豪,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浙江高等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张海汝,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


04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推进思路与政策建议


徐建伟   李子文   韩  晓


摘   要:新质生产力理论是立足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对新时代生产力以及生产关系发展规律作出的系统、科学、全面的阐释概括,是认识论、实践论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在生产要素、配置关系、载体形态、指向标志、目标质态等梯度递进的五个层次都有重大创新突破。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既要系统全面部署,又要突出重点关键,坚持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育强三个动力引擎,夯实四个关键支撑,做好五个路径协同,抓好六个主要任务。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抓牢抓实改革文章,围绕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科技创新、要素配置、产业转型、生产力布局、开放合作、新质生产力测度评估等方面深化改革。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生产关系;高质量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


作者简介:徐建伟,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子文,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韩晓,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05

人口变化对中国经济转型的影响


邓仲良   杨  舸


摘   要:人口对大国经济发展具有系统性的长期影响。人口结构特征转变时点和新技术应用时点是否趋同决定了人口转变和经济转型的关系是否协调,人口总量、劳动力素质和人口结构变化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影响经济增长的要素投入和消费、投资,在人口低速或负增长时期,降低要素错配对实现经济转型尤为重要。从中国现实来看,人口负增长趋势改变了中国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少子化、老龄化降低了劳动供给,加大了社会保障财政压力。老龄化还降低了微观劳动个体的认知型工作技能,可能影响长期创新产出;在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老龄化程度越高,其越倾向于使用自动化技术,但会造成劳动力市场的极化现象。人口转变引起的需求变化和城乡融合发展趋势将进一步改变中国城镇化的内生动力。积极应对人口变化对中国经济转型的影响,应利用好人口转变的“窗口期”,通过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和劳动力素质提升来优化经济发展方式,加大“投资于人”的比重,夯实扩大内需的微观基础,加强人才链对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发展的支撑作用,培育形成创新驱动的增长动力。

关键词:人口变化;经济转型;人口高质量发展;创新驱动


作者简介:邓仲良,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办公厅副研究员;杨舸,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06

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

乡村全面振兴的理论框架与实践方略


张克俊   李  雪   苏  艺


摘   要: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主线和重要抓手。聚焦新时代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将新型工业化纳入城乡融合发展框架体系中,深入探索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乡村全面振兴之间的作用关系和互动机理,以更加系统的新视角重新审视和重构工农城乡关系。在对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明确其科学内涵,创新构建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三位一体”耦合协同理论框架,整体性、系统性地阐释“三位一体”耦合协同的机理、特征、框架、实现形式、有效手段及动力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以城镇和乡村同步建设为支撑、以畅通要素流动优化资源配置为核心、以推进城乡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主导、以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为导向、以县域为切入点的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方略,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工农城乡关系理论和实践。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乡村全面振兴;城乡融合


作者简介:张克俊,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苏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


07

未来网络产业:技术演进、

大国竞争与发展路径


渠慎宁


摘   要:以6G与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未来网络产业不仅是未来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而且是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保障。经历了从1G到5G的技术演进后,6G作为下一代移动通信主导技术,不仅具有更高的性能指标,还将开启“万物智联”新时代。卫星互联网作为卫星通信的最新演进载体,已被视为提供大规模数据传输服务的新手段,有望解决现有通信网络的瓶颈问题。未来网络产业具有巨大的产业空间和市场潜力,6G不仅能打造“新型感知经济”,还将通过数字孪生赋能实体经济,卫星互联网的商业与国防军事价值正日益凸显。当前,世界主要大国均意识到未来网络技术对经济、社会、国家安全乃至国际地位的重要影响,纷纷加紧布局力求抢占技术高点与竞争先机。我国应加大重视力度,增加未来网络领域的研发投入,着力构建未来网络的行业标准,打造安全可控的未来网络产业链,加快未来网络产业的应用落地和场景推广,以此快速推进未来网络产业发展。

关键词:未来产业;未来网络;6G;卫星互联网;数字孪生


作者简介:渠慎宁,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新兴产业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经济发展与经济风险研究中心秘书长。


08

首发经济的生成逻辑、

发展态势与政策着力点


叶  胥   王帅尧   毛中根


摘   要:首发经济是企业发布新产品,推出新业态、新模式、新服务,开设首店等经济活动的总称。首发经济具有首次与实质创新、时尚新潮与有效引领、高品质与市场认可、链式发展全过程等特征。发展首发经济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持续扩大居民消费、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首发经济呈现品牌首店加速落地、业态分布彰显地域特色、线上线下协同发展等特征,但也面临着居民消费能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产品同质化严重与创新不持续、配套服务和宣传不到位、物流体系与交通网络不完善等挑战。推动首发经济高质量发展,应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明确创新激励导向、完善配套服务体系、优化消费空间布局。

关键词:首发经济;消费经济;消费能力


作者简介:叶胥,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院副教授;王帅尧,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毛中根,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09

政府创新补贴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兼论从财务补贴到制度补贴的转型


王曙光   梁  爽


摘   要:基于2012—2022年A股先进制造业企业面板数据的研究发现,政府创新补贴能够显著提升企业创新数量和质量,但其效果受到补贴发放主体、发放时间、内容性质、项目性质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由产业集聚区和地方政府发放的、后补贴的、关键性的和专项的创新补贴具有更为显著的效果。同时,政府创新补贴在不同行业中的作用效果存在较大差异。进一步的因果路径分析表明,政府创新补贴主要通过“信号传递效应”来提升创新数量,通过“资金供给效应”来提升创新质量。此外,政府创新补贴的不同分类与影响机制之间存在特定的匹配关系。基于此,政府应根据补贴的发放主体、设计与实施方式以及行业特性,精细化设计政府创新补贴,以精准对接企业的研发需求。当前,政府创新补贴以财务补贴为主,这可能导致企业对外部资源的过度依赖,削弱其内生创新动力。未来改革方向应着眼于从“显性”财务补贴向“隐性”制度补贴转型,通过系统性的制度创新,为企业的技术进步和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提供全方位的制度支撑。

关键词:科技创新;企业创新;政府创新补贴;财务补贴;制度补贴


作者简介:王曙光,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梁爽,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10

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对企业韧性的影响


李春根   廖颖欣   赵  阳


摘   要:基于2012—2021年上市公司微观数据,以2018年增值税留抵退税试点政策作为外生冲击,构建双重差分模型进行准自然实验,分析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对企业韧性的影响,并运用中介效应模型分析其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的实施能有效提升企业韧性水平,且该政策对东部地区、民营及中小企业的促进效应更为明显。从影响机制来看,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可通过促进企业现金流流转、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三条路径增强企业韧性。发挥税收激励提升企业韧性的作用,应提高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的精准性,充分发挥政策协同效应,重点关注中小微民营企业在面对突发事件冲击时韧性增强的路径和策略。

关键词:税收激励;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企业韧性


作者简介:李春根,江西财经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廖颖欣,江西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赵阳,江西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11

国家级城市群规划实施

对非中心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


尚虎平   刘俊腾


摘   要:城市群是缩小区域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空间载体,弱势地区从城市“抱团发展”模式中获益是城市群长久维系的前提。以11个国家级城市群规划实施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00—2021年地级市层面的经济社会面板数据,利用渐进双重差分法评估国家级城市群规划实施对城市群内非中心城市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城市群规划实施显著促进了非中心城市的经济增长,该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城市群确实能够产生“弱者受益”的政策效应,但该效应具有明显的区域、结构和距离异质性。机制分析表明:城市群规划实施通过网络关联、市场整合和产业升级三种内在机制促进非中心城市的经济增长。未来应将“弱者受益”目标纳入区域政策议程,通过加强经济联系、建立统一市场和促进产业协作等举措促进非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同时要在后发城市群中继续推进集聚导向的“强省会”战略,在先发城市群中推进扩散导向的“城市圈”策略。

关键词:区域协调发展;国家级城市群;区域政策;城市经济增长


作者简介:尚虎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俊腾,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来源:改革杂志公众号




农地和乡村
传播更加新鲜的“三农”信息资讯,推送更具价值的“三农”理论文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