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次
公共性建构:乡村文化治理先行的实现逻辑
季乃礼 尹 剑(3)
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中行动者网络的建构机理
——基于徐州市马庄村香包产业的考察
董 毅 曹海林(21)
产业链视角下电商驱动农业数字化转型的理论解构与案例分析
——兼论农业“产业大脑”的经验启示
王昕天 荆林波 冯章伟(43)
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嵌入如何促进农地流转“增效提质”
陈 希 张锦华 钟 钰(63)
财政扶持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分异”与治理绩效评价
——“经营型”和“债权型”集体经济的比较分析
徐冠清 崔占峰 朱玉春(85)
农业生产规模化背景下的社会化服务模式转型:以农资销售模式的转型为例
陈义媛(107)
从集权走向赋权:乡村简约治理的形态变迁
杜永康 张新文(125)
重塑认同:积分制何以推进乡村治理
王印红 丁慕蓉(145)
农村儿童闲暇阅读习惯培养:行为助推实验分析
黄君洁(164)
Vol.1
公共性建构:乡村文化治理先行的实现逻辑
作者:
季乃礼,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尹 剑,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摘要:文化治理主张治理内容与治理工具的统一。由行政思维或经济思维主导的乡村文化治理往往侧重于文化治理的内容或工具的单一维度,难以真正融入乡村文化生态。为实现乡村文化治理先行,以文化引领并整合乡村治理资源,需要从乡村文化自身的公共性出发,实现治理内容与治理工具有机结合。本文以浙江省余姚市和山东省齐河县的“文化先行官”项目为例,考察乡村文化治理过程中公共性建构的具体实践。研究显示:一方面,“文化先行官”项目通过建设具有公共性的乡村文化,重塑了乡村公共权威和公共空间,形成了乡村治理所需的公共精神和公共规则,这是乡村文化治理公共性建构的内在逻辑;另一方面,“文化先行官”项目以治理建设公共文化,又以文化发展乡村治理,体现了乡村文化治理内容与工具两个维度的结合。
关键词:文化治理 公共性 “文化先行官” 乡村振兴
Vol.2
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中行动者网络的建构机理
——基于徐州市马庄村香包产业的考察
作者:
董 毅,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曹海林,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乡村振兴,产业为本。着力构建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不仅是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的可为进路,亦是赓续地域传统文脉的实践旨向。本文基于“行动者识别-‘文化共鸣’式转译-网络机理阐释”分析框架,融合新内源发展理论,提炼徐州市马庄村香包产业行动者网络“文化共鸣+内外共进”的建构机理。具体而言,在香包产业“内生自主”发展阶段,“文化自觉”“守正创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在地共识”“整体操盘”的村干部,与“动能激活”的村民和“文化认同”的消费者“共鸣共振”,协力促成了该阶段行动者网络的基础搭建。在香包产业“内生外嵌”发展阶段,以“重塑布局”“精英回流”保持“蓄势增能”的内生力量,与以“资源撬动”“价值共延”实现“嵌入赋能”的外部力量“共鸣共进”,联合助推了该阶段行动者网络的提档扩展。鉴于此,可借助“文化共鸣”式转译推进多元主体的协同共建,特色产业发展应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需达变,在内生力量持续“在场”与“强化”的前置条件下“筑巢引凤”,以吸引外部力量的助力赋能,进而实现内外力量的互塑共进与特色产业的聚力升级。
关键词:乡村特色文化产业 新内源发展理论 行动者网络理论 文化共鸣
Vol.3
产业链视角下电商驱动农业数字化转型的理论解构与案例分析
——兼论农业“产业大脑”的经验启示
作者:
王昕天,宁波大学商学院
荆林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
冯章伟,宁波大学商学院
摘要:基于产业链视角,本文从技术采纳模型和产业链联动效应出发,建立电商驱动农业数字化转型两阶段模型。通过对临安山核桃、武乡小米和新平脐橙三个农业特色产业的数字化过程进行梳理和比较,本文从实践中提炼电商驱动农业数字化转型的特征,在案例分析基础上对临安山核桃“产业大脑”进行拓展讨论,并阐述农业产业链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建立数据中台的重要性。本文认为,产业链视角下电商驱动农业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是农业在电商的带动下,借助数字技术实现农产品商品化、农业功能多样化和涉农服务价值化的过程。农业社会化服务滞后是农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制约。数据开放共享是农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支撑。标准化程度是影响农业数字化转型扩散的核心要素。本文结论为各地利用电商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参考借鉴。
关键词:电子商务 农业产业链 产业大脑 数字化 联动效应
Vol.4
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嵌入如何促进农地流转“增效提质”
作者:
陈 希,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上海财经大学城乡发展研究院
张锦华,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上海财经大学城乡发展研究院
钟 钰,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摘要: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是深化农村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盘活农村资源要素的重要抓手。本文基于新制度经济学契约理论分析框架,运用解释结果型过程追踪法,对配套线上平台的新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嵌入农村土地流转的动因、方式、效果及机制进行分析,试图解答县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嵌入如何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增效提质”。研究发现:第一,传统土地流转模式下的规模化流转困境、契约治理困境和政府政策引导是驱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嵌入土地流转的主要动因;第二,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兼具信息中介和监督执行中介的职能,可促进土地流转交易秩序重塑和契约治理结构优化;第三,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嵌入可通过降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事前交易成本、提高事后违约成本和抑制机会主义行为,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增效提质”。需要深化土地确权颁证工作,加快农村产权交易信息化平台建设,推动交易市场功能拓展。
关键词:土地流转 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 契约治理 交易成本 适度规模经营
Vol.5
财政扶持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分异”与治理绩效评价
——“经营型”和“债权型”集体经济的比较分析
作者:
徐冠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崔占峰,烟台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朱玉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近年来,政府在推行一系列制度变革的基础上,向农村集体经济集中投入了大量财政资源,在补足资本要素的同时也衍生了“经营型”和“债权型”两种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本文基于“政策支持-政策压力-应对能力-政策执行(发展模式)-治理绩效(核心功能)”的分析框架,通过考察上述两类发展模式核心功能的实现情况,尝试识别两类发展模式治理绩效的差别,并试图揭示财政政策支持下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与农村治理绩效的关系。研究发现,“债权型”发展模式是财政扶持下政策压力与基层应对能力失衡的“异化”结果,在赋能集体“统”的功能、重塑乡村内生治理生态和促进共同富裕方面作用有限。因此,本文得到的一个重要价值判断是,未来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应着眼于建构体现治理绩效的三重核心功能,由追求短期效应的“债权型”发展模式向以集体产业为基础的“经营型”发展模式转型。在释放部分政策压力的同时,也要赋予基层政府对政策执行的自由裁量权。只有有效提升基层应对能力,规避和减少基层的策略性应对行动,才能持续增强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活力。
关键词:农村集体经济 发展模式 治理绩效 债权型 经营型
Vol.6
农业生产规模化背景下的社会化服务模式转型:以农资销售模式的转型为例
作者:
陈义媛,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摘要:本文基于安徽省全椒县的案例,考察了在农业生产规模化背景下,农业社会化服务市场结构的变化如何驱动农资销售模式转型,并讨论这种转型发生的路径及其对小农经营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农业生产规模化和农资行业产能过剩的共同影响下,农资销售领域的社会化服务(包括物资供应和技术服务)需求和供给都发生了变化,农业社会化服务市场结构因此改变,进而推动了农资销售的专业化。这种专业化以农资销售的技术化和产业化为路径:技术化路径体现在专业的技术服务替代熟人社会关系,成为农资销售中的核心竞争力;产业化路径体现在农资经销商可以通过产业链延伸策略来解决垫付资金的回款问题。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的专业化,使农业内部的分工进一步深化,并对小农户的生产经营产生了排斥。
关键词:农业社会化服务 土地流转 技术服务 农资销售 小农户
Vol.7
从集权走向赋权:乡村简约治理的形态变迁
作者:
杜永康,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张新文,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中国乡村社会从古至今一直延续着简约治理的内核,但其外在形态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实现了从“集权”到“赋权”的转换。本文从“国家-社会”视角出发,探究乡村简约治理形态嬗变的背景、机理和特征,研究发现:现代性力量的冲击削弱了熟人社会的关系网络与地方性共识,加之村庄利益关联脱嵌与地方权威衰微、社会治理重心下移与新生治理任务膨胀,集权的简约治理在国家和社会的双重变奏之下式微。为了再造半正式行政基础,国家通过精英吸纳与村社再造开展组织赋权,依托资源下乡与产权改革强化资源赋权,并通过治理技术下沉和数字技术嵌入寻求技术赋权,凭借组织、资源和技术的三维赋权强化村庄代理人和村级组织的政治统合功能与自主治理能力,简约主义的治理传统得以延续。在从“集权”到“赋权”的嬗变过程中,乡村简约治理呈现从“乡绅自治”到“多元共治”、从“权威教化”到“资源支配”、从“儒法互济”到“三治合一”的特征转换。赋权型简约治理是中华传统的治国理政智慧与现代积极有为的国家治理实践相互交织共塑的乡村治理新图景,为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可行的治理理念与实践方向。
关键词:简约治理 科层治理 集权 赋权 乡村治理现代化
Vol.8
重塑认同:积分制何以推进乡村治理
作者:
王印红,中国海洋大学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
丁慕蓉,中国海洋大学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积分制作为一项优化基层治理、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创造性实践,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本文基于共同体理论,构建了“重塑认同”的四维分析框架,以山东省昌乐县庵上湖村的积分制实践为案例,探究积分制何以通过重建乡村共同体推进乡村治理。研究发现:积分制通过引入村规民约的积分化,激活“面子”机制,改造人居环境,重塑场域认同;通过将公共事务管理、公共产品供给与个人行为挂钩,将合作社利润分配与积分挂钩等方式,重塑利益认同;通过让群众参与到程序化、数字化和透明化的积分制制度建设中,重塑制度认同;通过党建引领、宣传动员、政策下乡和外部支持,重塑政治认同。通过对庵上湖村积分制实践的研究,本文拓展了共同体理论在本土化的应用场景,同时,也以丰富的积分制本土实践和村民行动拓展了共同体理论的内涵。
关键词:积分制 乡村共同体 乡村治理
Vol.9
农村儿童闲暇阅读习惯培养:行为助推实验分析
作者:
黄君洁,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
摘要:阅读对农村儿童的成长至关重要,激发其阅读兴趣并培养阅读习惯是当前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通过随机试点实验,旨在探索行为助推在培养农村儿童闲暇阅读习惯中的作用,并评估信息助推、环境助推与激励助推三种行为助推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这三种行为助推均能显著延长农村儿童的闲暇阅读时长,主要通过增强儿童的阅读兴趣、提供阅读信息以及提升其阅读自评能力来实现。然而,不同行为助推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其中环境助推的效果最为显著,而信息助推的促进作用最小。进一步研究发现,三种行为助推在具有不同特征的农村儿童群体中表现出不同的效果。此外,追踪访谈结果显示,不同行为助推对农村儿童闲暇阅读习惯影响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在实际应用中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为低成本且精准地引导农村儿童进行闲暇阅读、培养其闲暇阅读习惯提供了直接的观察窗口和新的实证依据。
关键词:闲暇阅读 农村儿童 行为助推 随机试点实验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