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个话题,可以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时众说纷纭。例如,一种主流观点认为,选题最重要,说是把题目搞定了,接下来顺理成章,一切都好办。
选题确实很重要,要“辣眼睛”,才能在“卷”的时代脱颖而出。但选好题也不容易,选题难,难在求新与具体,需要在加限定语下功夫,这是细致活。与通常认为选题选的是问题不同,我认为,选题其实是在选理论,其中,加限定语是在选具体的理论。而辣眼睛则指,所选的理论或理论认识与众不同,反映了认识上的推进。
理论是什么?理论是概念的运动,是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它是规律性的。在经济学领域,谈及理论,不仅要能想起一般均衡理论,科斯定理等,还要能想起文献里若干具体的理论认识。在本文中,理论还包括理论认识或理论观点。
言归正传,就这个话题而言,我的观点是,申报课题,理论最重要。以下,将针对课题申报,围绕以下三个方面来阐述:(1)为什么要重视理论;(2)应重视理论的哪些方面;(3)为何对理论重视不起来。
一、为什么要重视理论?
在一份申请书中,对问题、假说、目标、内容、框架、思路方法、创新等方面的阐述,都离不开理论。说理论很重要,是因为对“这些地方”的处理都需要理论,没有理论(如“就事论事”)或理论不过关(如“理论缺乏新意”),是写不清楚的。
第一,问题首先和既有理论有关,是既有理论解决或解释不了。同时,问题的成因还需要新理论来把握、呈现和揭示。
第二,假说是运用新理论来解决问题,强调的是解决问题的机理或机制,它是新理论有目的的逻辑展开。
第三,目标是对理论认识推进的预期。就所关注的实践而言,这种理论认识推进表现为新理论与既有理论之间的“距离”。距离不清晰,目标就不明确。
第四,内容是对问题和假说及其研究的“设想”,是围绕问题,提出、验证假说,其中提出假说是提出解决问题的新理论逻辑。
第五,框架是理论元素之间的关系和结构。理论元素之间是有逻辑联系的,这个联系由理论决定,具有规范性。框架既是研究者的整体性认识,也是研究者的结构性认识。框架反映了研究者的立意、视阈和洞察。
第六,思路方法是实现研究目标的技术与手段。设计思路和选择方法,要遵循理论的性质与条理,应和理论匹配。很多时候,思路方法选择需要一定的研究经验,而这个研究经验更多的是对理论的领悟与运用上。
第七,创新是在解决问题上,新理论比既有理论的“高明”。在创新点阐述上,应讲清楚理论上的不同及其新意。
二、应重视理论的哪些方面
在具体操作中,重视理论应落在实处,包括:理论意识、理论视角、理论逻辑,理论框架、理论运用、理论创新、理论提炼。重视了这七个方面,才能称之为重视了理论。
第一,理论意识。当看到某个事实或实践时,研究者在理论上应有丰富的“想象”,即:能想到的理论有哪些?这些理论中,孰优孰劣?针对事实,这些理论能解释多少,不能解释的原因是什么?以及,考虑到既有理论的局限,是否能提出新的理论等等。
第二,理论视角。一般是指从哪里入手,观察现实世界或实践。具体到一项研究中,理论视角体现三个方面:第一个是理论与实践之间差距确定;第二个是该差距形成原因揭示;第三个是解决问题的新假说提出,它针对的是“差距”。通常,这三个方面在一个大的理论视角下,应是统一的。
第三,理论逻辑。也可以称之为理论机理,讲的是围绕问题,在理论上运用概念,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手段。逻辑需要在时空上展开:时间顺序上,有先后和步骤;截面分解上,在不同维度上分解问题并给予解决。
第四,理论框架。说起框架,就有一定规范性,应对整个研究有约束。框架是指要素之间的关系或结构。新的理论框架,既要与元问题框架有联系,还要就具体问题做出必要的“调整”,白马非马。一般而言,新的理论框架应有新的要素功能,新的理论要素或者要素联系。
第五,理论运用。运用理论的目的,是去解决问题。理论不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宜不同。运用理论,不是照搬理论,而是以理论为参照,讲究的是针对性和贴切性,是就问题而言的。
第六,理论提炼。就经验研究(包括计量实证与案例研究)而言,在验证假说之后,还需要基于整个研究过程,对暂且接受的假说进行提炼。这种“提炼”反映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与既有理论的对比,要解释新理论为何能解决问题,以及既有理论为何解释不了;二是通过实证检验,修正、补充与完善所提出的假说。
第七,理论创新。在经济管理类研究中,理论创新是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新假说,即新理论。通常,所谓的创新不是提出了新概念,就是提出了概念之间的新联系。
三、为何对理论重视不起来
既然理论如此重要,那在具体操作上,为何重视不起来。细想一下,可能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对科研项目“本意”理解不到位。研究是讲究产出的,这个产出就是要解决问题。要把这个产出做好,就需要高度重视问题与假说。反之,如果不了解问题和假说,就难解其本意,如:对什么是问题不甚了解,看不到既有理论不能解释的地方。对解决问题的策略不了解,不了解新假说是根据新理论来解决问题的,就很难把握科研的应有之义。科研项目说到底,是理论研究。
第二,对理论思维及其训练不到位。研究者在观察和思考时,脑海里应同时有元问题框架和现实问题原型,前者对应的是理论,后者对应的实践。在训练中,理论与实践两个轮子要一起动起来,思维训练是双轮驱动:将新的理论猜想视为元问题框架下的“增量”,同时要能在现实中找到与所要研究问题的“原型”(原型可以是案例,也可以是数据),将“增量”与“原型”放在一起思考,即:要能在实践与理论之间穿梭。
上述认识均属一己之见,很多都是心得感悟,缺乏严密的论证。从这个角度来讲,我希望大家能从切磋,参照和启发的角度来对待。
回过头来再说一下选题。如果能在构思和设计过程中把理论重视起来,尤其是将上面谈到的方方面面都落到实处,选题一定不会差。
应该说,大家都能认识到理论之于课题申报的指导作用,只是未能如此细致地来思考和把握理论的重要性,当然,这可能是我的猜测。本文试图在这个方面做一些深究与探索,希望对今年申报课题的朋友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