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赴广州参加“黄埔论坛”,为延长调查研究的长度,特意选乘最早的航班。
这是 2016年工作以来的第二次广东出差。早已对“南国明珠”情有独钟,广东更是名副其实的第三故乡。
2011年刚进入清华读博士,即加入中央编译局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创奖组委会实地考察评估组,赴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考察大部制改革、中山市三乡镇考察流动人口管理学校项目。
2012年又随同中央编译局赴广东省参加广东省社会创新观察项目第三方评估工作,考察了珠海、佛山、清远、河源、梅州、揭阳、汕头七个地市的项目。同年的清华大学暑期社会实践课,专门选择了顺德区的公用事业管理局作为暑期实践点,在为期一个半月时间里,先后走访了广州、珠海、佛山、肇庆、深圳及香港、澳门。
2013年又承蒙贵人关照,在云浮市集中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半个月。
2014年至2015年,又先后两次专程赴云浮、清远、广州等地开展调研,一次赴香港、澳门参加“清华大学暑期港澳研习班”时短暂来到广州,一次赴香港参加香港浸会大学的学术研讨会时又短暂来到深圳。
与广东阔别多年之后,又时来运转再次相遇。2023年10月因公赴广州出差,2024年2月又专程赴广州休假。
正是因为广东的社会实践,使我以“扎根中国大地,做有根的学问”为志业。我始终坚信,无论是读书期间从事的地方治理研究工作,还是今天从事的对台研究工作,都离不开生动的实践经验做支撑。理论与实践时常脱节,政策与现实总有差距。与其在较为枯燥的书斋里拍脑袋做学问、做研究、做工作,不如扎根活灵活现的中国大地,从实实在在的中国经验中观察和思考问题。
对台工作也同样适用这一法则,政策研究、战略研究乃至学术研究,都必须把实践经验作为理论创新之源,躲在书斋里“运筹帷幄”,想当然地拍脑袋做研究,殊不知“研究成果”与现实之间的裂痕和差距越来越大,最终难免会沦为“纸上谈兵”。
因此,无论是从事何种工作,都要把调查研究作为家常便饭和基本规律,这既是党立于不败之地的优良传统,也应是个人干事创业的生存法则。
首都机场候机期间的偶发感想,是为记。
2024年1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