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历代对台湾曾有不同的称呼。
《尚书·禹贡》曾对居住在今日台湾的“岛夷”向大陆进贡桔柚作有记录。《列子·汤问》中将台湾称为“岱员”,《山海经》称为“题雕国”,《史记·秦始皇纪》称为“瀛洲”,《三国志·吴志》称为“夷洲”,《隋书》和《元史》称为“琉求”。
唐宋时期,也将台湾称为“流求”、“流球”或“琉求”。明代初期,沿袭唐宋,将台湾称为“流求”或“琉球”。因明朝势力范围较广,当时绘制的有关地图,将“琉球”标在今天琉球群岛的位置,将台湾标注为“小琉球”。明代也时常以台湾局部地名指称全岛,如“鸡笼”“淡水”“北港”等。
明万历年间,已开始以台湾指称全岛。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台湾正式成为沿用至今的固定名称。
16世纪,欧洲各国相继进入东亚海域开展海上贸易,据传一艘驶向日本的葡萄牙船只途经台湾海峡时,水手们远眺台湾岛上林木葱翠、山岳连绵,不由发出“Formosa”的呼喊,也就是“美丽之岛”的意思。此后台湾便被欧洲人称为“福尔摩沙”。
该传说的真实性一直受到质疑。据统计,当时世界地图上标注的数千岛屿中,被称为“Formosa”的有12个。
“福尔摩沙”本来只不过是对海岛风景的赞美词,况且还未必是指台湾。即使真的是指台湾,也与台湾地位和归属无任何关系。“台独”分裂分子企图将“福摩萨”作为台湾“地位未定”的所谓历史依据,显然是对历史的极大歪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