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考察:北京法源寺

文摘   2024-10-25 07:04   北京  

      今年5月,一口气读完了湾知名作家李敖的历史小说《北京法源寺》,顿时迷上了北京法源寺。在北京读书、奋斗、生活17年,参访京城名刹无数,竟从未去过法源寺,而且还是通过台湾作家笔下才得知,惭愧于对中国历史文化知识的欠缺。5月18日,怀着激动与崇敬的心情专程拜访法源寺。

                  一、前世今生

      北京法源寺,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宣武门外教子胡同南端东侧、西砖胡同西侧。漫步法源寺,为之一震的不是千篇一律、比比皆是、古色古香的寺庙建筑,而是历朝历代凝聚的浑厚历史

      法源寺最初称悯忠寺,始建于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5年),建成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是为追荐东征阵亡将士而建。

      在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中,法源寺几度更名,从最初的悯忠寺到开元寺、顺天寺、大悯忠寺、崇福寺等。清朝雍正皇帝大修崇福寺,赐名“法源寺”,并钦定为专司戒事的皇家律宗寺院。乾隆皇帝曾为法源寺题写“法海真源”的匾额,并题写“最古燕京寺,由来称悯忠”诗句,奠定了法源寺“京城千年第一古刹”的地位。

      “一座法源寺,半部中国史”。法源寺不仅是北京的一座地理坐标,更是一座文化标识。近1400年来,历经沧桑的法源寺见证了无数历史事件,积淀了厚重历史底蕴。在唐朝“武宗灭佛”运动中,悯忠寺因是唐太宗亲自下令修建,奇迹躲过劫难,成为幽州地面上硕果仅存的佛寺。安史之乱时,安禄山、史思明在悯忠寺各建一座高塔。宋朝靖康之耻,金人曾将宋钦宗囚禁于此。明朝大将军袁崇焕遭凌迟处死后,被佘义士连夜运藏于寺内暗暗超度。

      甲午战争失败、日本割占台湾之际,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曾在此策划“公车上书”。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在菜市口英勇就义后,被秘密运至法源寺超度。还有赵秉文、张翥、龚自珍及更近一点的徐志摩、林徽因、齐白石,甚至还有印度诗人泰戈尔等等,都曾在此留下足迹,融入法源寺历史的一部分。

                    二、时代意义

      李敖的《北京法源寺》一书,是以小说创作形式,以法源寺为切口,对中华民族历史沧桑的追寻与再现。作者在狱中构思故事梗概,1976年出狱后开始写作,成书于1991年,今天仍具时代意义。

      《北京法源寺》以法源寺的历史沧桑为纵轴,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历史大人物的思想变化、历史择决等为横轴,以佘义士舍命暗送袁崇焕遗体在法源寺超度为起手式,以戊戌变法的前前后后为主体,以“革命派”和“改良派”的思想对话做尾声,使戊戌变法等多个重大历史事件跃然纸上,再现了在晚清大变局的历史洪流中,守旧、维新、革命等各种力量相互较量,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历经历史的叠变与涵变,最终是把革命道路推向了历史舞台。

      虽然《北京法源寺》为历史小说,但作者以重大历史事件为依据,把自己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厚功底和深刻理解融入对历史人物的塑造,尤其是把历史人物的时代信仰、心理变化、历史抉择刻画的入木三分。故事情节引人入胜、历史反思发人深省!正如作者在后记所说的,“啊!北京法源寺、北京法源寺!多少悲怆因你而起、因你而止、因你而留下串连、血证与碑痕。虽然,从悯忠台残留的石础上,知道你也不再静止,也在衰亡。你的伫立,也因你曾倾倒。但是,比起短暂的人生来,你是长远的、永恒的。你带我们走进历史,也走出历史……虽然如今的法源寺,早已经历了历朝历代的反复修建,目前的地面建筑为清朝修建,但法源寺饱含的历史沧桑却历久弥新,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时刻在指引着后人前进的道路

                  三、历史感悟

      阅毕《北京法源寺》,折服于一代文豪李敖的历史修养与文采。仿照李敖的写法抒发自己的历史感悟,即:

      啊!北京法源寺、北京法源寺!您承载的浑厚历史,是中华民族苦难辉煌的真实写照!前进的道路或许并不平坦,甚至充满停滞与倒退、流血与牺牲、幻想与破灭,但中华民族的崛起与腾飞,何尝不是踏着血泪之路前赴后继走出的浴火重生呢!

      啊!北京法源寺、北京法源寺!您映照的光明前景,是中华民族奋勇前进的强大动力!您的过去或许血泪交织、步履蹒跚,但悲怆的历史早已塑造了不屈不挠、踔厉奋发的澎湃激情,新的历史伟业已经迈着自信与豪迈的脚步向我们款款走来!

      啊!北京法源寺、北京法源寺!您厚植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牢不可破的强大韧性!两岸同胞血脉相连、命运与共的历史薪火相传,让那些数典忘祖的“台独”顽固分子和中华民族败类无处遁形,共享民族复兴的荣耀,台湾同胞一个也不能少!


晓台海
清华大学政治学博士,聚焦台海局势和统一大业,广泛涉及时政、历史、文化、生活等,读万卷书、走万里路,扎根中国大地、做有根的学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