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渡:东西文明交会的岛屿

文摘   2024-10-19 08:20   北京  

      最近去了一趟澎湖,踏查了一些大航海时代的老庙和城堡遗址。对澎湖与台湾命运的连结,有一点观察。

      澎湖有一间台湾最古老的妈祖庙:天后宫。1604年,荷兰人首度进入澎湖时,是为了和明朝贸易。他们听信了福建海商的建议,认为可以经由收买一个万历皇帝派到福建收税的宦官,取得福建的独家贸易权,如此就可以和租借澳门的葡萄牙人抢生意。

      明朝官员认为澎湖离中国沿海太近,随时可以出没攻击,便派人去劝说不听,还有愈来愈多的福建船商去那里做生意,卖起丝绸、瓷器及各种生活用品。最后福建只好派出沈有容,带了50艘水师船去“劝谕”。沈有容很有能耐,一边劝他们撤退到其他地方,一边派戎克船带荷兰去周边寻找替代方案,其中包括大员。可惜大员水太浅,荷兰的克拉克型大船没办法停靠便作罢。沈有容周旋了大约一个月,荷兰人才退出。走之前还帮沈画了张像,司令韦麻郎说要带回去做纪念。

      为了纪念这件事,有人帮沈有容在妈祖庙前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写着“沈有容谕退红毛番韦麻郎等”。后来这石碑被破坏,埋入地底,直到1919年才被挖掘出来。依推测,大概是1622年荷兰人再度来占领澎湖时破坏的。

        1622年荷兰二度来澎湖,仍是为了贸易。明朝官员一样不知所措,发生几度冲突,荷兰也打劫福建沿海后,因武力包围而被劝退到台湾。答应退到台湾,只因为明朝官员答应他们可以做贸易。而此时,颜思齐、郑芝龙的部众在嘉义、云林一带筑10个寨子。因为郑芝龙曾以嘉义为根据地,多年后郑成功来攻荷兰的理由,便说是要拿回父亲故土。

      然而澎湖或台湾,在荷兰眼中,便是一个贸易站。贸易的对象是中国。澎湖与台湾的命运其实一直是如此。丰臣秀吉时代日本的朱印船,台湾也是福建船商与日本交易的平台。明朝时期的台湾除了鹿皮、鱼货等,并没有太多值得交易的东西。有意思的是,郑成功之后的郑经也如此经营台湾。以海上贸易换取财政收入,支撑抗清志业。

      荷兰人对澎湖、台湾的定位,清楚显示,这是一个西方对中国贸易的平台,一个东西商业文明交会的岛屿。清朝之后,想攻占淡水基隆的英军或法军,是想以台湾为基地,攻打中国大陆。日本之殖民台湾也是如此,乙未战后不久,日本即借机厦门寺庙被烧,从台澎派战船去攻打厦门,即是明显例证。只是当时被英法列强阻挡了。

      澎湖的风柜尾有一处荷兰古城堡遗址,现在是荒烟漫草,只留下一点地基,供人凭吊。但放眼望去,它仍是位在进入澎湖海湾的要地上,与妈祖庙那边对峙,形成安全屏障。如果在这里架上大炮,船只很难通行入港。只不过,澎湖四面都是海,此处不能攻,便从小岛尾端包围就行了。

      从荷兰入澎湖、影响台湾命运的历史看,这两者的地理位置确己决定了它的定位:作为东西方文明交会的岛屿。西方想以此为跳板,进入中国,而中国要守此国土,否则随时会被侵略。虽然这是大航海时代的历史,但从现代的战略位置看,依旧如此。

      台湾的选择因此是清晰的。如果台澎做为西方攻击中国大陆的跳板,就会变成战火交会的战地。但如果保持好两岸关系,台澎会变成非常好的贸易港、并散发出东西文明交会的创造力的岛屿。

      所以,台湾不应该选择强硬,而应以一种更柔软的弹性,创造模糊空间,让自己更有回旋余地,让更多东西方文明来此交会。这才是繁荣创造的大业。

      站在澎湖400多年历史的妈祖庙前,偶一回过头,只见一位在地长者望着我。我问他:“这妈祖神像是400多年前的吗?”

      “啊,当然不是,当年的妈祖是随船而来,供奉在船上的‘船头妈’,小小的,木头刻的,没办法维持几百年。”

      然而,想象着渡过万顷波涛的先祖,抱着小小的、带着海浪咸味的妈祖像下船的时候,那种落地的心情,仍怀着深深的敬意与感念,并为这文明交会的岛屿深深祝祷。


(本文原载于2020年10月29日台湾《中国时报》,本栏有个别文字调整,作者杨渡为台湾知名作家)

晓台海
清华大学政治学博士,聚焦台海局势和统一大业,广泛涉及时政、历史、文化、生活等,读万卷书、走万里路,扎根中国大地、做有根的学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