旨在从公益角度出发,发现真实的社会问题,解析最新趋势,探索解决之道,2024年底,阿里巴巴公益和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联合发起了“善见”公益沙龙系列活动。
近日,最新一期沙龙,聚焦小微公益,邀请公益机构、媒体、学界的代表畅所欲言,共同为小微公益发展出谋划策。
根据阿里公益天天正能量十余年一万多案例的经验总结,我们在去年九月发布的《微爱万能》小微公益观察报告中定义:
基于民间生发的、个体或小型草根组织推动的公益实践,我们统称为“小微公益”。天天正能量曾经奖励过的,青岛女孩爆改自家公寓向轮椅人士免费开放、残运会冠军开烧烤店坚持聘请残障朋友、汕头三元饭堂免费为困难人群提供爱心餐、潍坊大妈自掏腰包建起五千册藏书的乡村图书馆……因为小微,所以无处不在,能够把能量传送到社会每一条“毛细血管”;因为小微,所以无所不有,亲戚的一次尴尬经历,邻居的一次难忘记忆,就可能会催生一条独特的公益路径;
但是,也因为小微,所以势单力薄,有些人甚至还没意识到自己在做公益,只靠着一份单纯的热情,走一步算一步。
徐晓新
小微公益不同于传统公益“机构面向个人”的模式,更多是由个体自身需求出发,自由选择议题,志愿地付出时间、才智和资源,将对他人社会环境的爱与关心付诸行动。最终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人人有贡献,人人有收获”的新生态。在全民自媒体的当下,传播使小微公益有了更适宜的土壤。信息时报公益事业部总监黄莺持续参与天天正能量报道十年,和天天正能量一起发掘了非常多的凡人善举和小微公益案例。黄莺
从媒体从业者+公益带头人双重视角出发,黄莺指出,小微公益在社会中的影响力逐渐增强,形式也日益多样化。从最初的简单捐赠和志愿服务,到如今的社区营造、环保行动、文化传承等,小微公益涵盖了社会的各个领域。诸如天天正能量等公益支持项目与全国媒体关注的合力,织就一张温暖的网,比如爱心编织活动做出的围巾、手套拿去义卖,再支持乡村儿童心理健康项目,环环相扣,不断点亮更多人。“小微公益,它其实变成了一个城市的承托力,一种归属感,甚至是一种民族的认同感。我们这个民族内的每个人都能为别人做些什么。”黄莺总结道。黄莺老师还提到,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个人IP时代的到来,小微公益的传播速度和影响力也得到了极大提升。许多小微公益项目通过网络平台迅速走红,吸引了大量志愿者和捐赠者,为小微公益行动的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持。爱鸟汇作为民间志愿者团队,自2020年起由北京市通州区爱鸟人士建立,他们与多所学校合作,组织观鸟社团,开展定期的观鸟活动和科普讲座,帮助孩子们亲近自然,拓宽视野。此外,他们还长期自发进行通州区鸟类本底数据调查,开展珍稀鸟类栖息地保护工作。“我们希望孩子们不仅仅是通过书本或电视了解自然,而是真正走进大自然去观察和感受。”爱鸟汇发起人羿健分享了其公益参与的动机与从个体行动到形成团队的发展过程。他提到,资金困境是小微公益团队实践中面临的首要问题。此外,人才短缺也是团队面临的重要问题,“孩子都喜欢大哥哥大姐姐,不喜欢我们这种年龄大的,不修边幅的。可我们有‘90后’,‘00后’还没有。”他们正寻求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合作,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参与到公益项目中来。“开始‘摸’进大学了,人民大学、北工大、清华大学,还有北师大,不管学的什么专业,先把他观鸟的兴趣培养起来。”北京然尔阅读公益发展中心创办人段英最早是带着孩子到农村体验生活,通过分享文具、图书感受帮助他人的快乐,过程中发现农村儿童阅读资源的匮乏,让她萌生了到农村建公益图书馆的念头。从2015年开始,她们支持了河北省阜平县、唐县的多所小学,并逐步扩展到更多地区。“我们建成第一所图书馆的时候,有位一只眼睛失明的孩子,他从书架上拿了一本‘红色大鱼’的书回到座位上,他紧皱着的眉头随着书页翻动舒展开了,阳光打在他身上,他眼里也有了光。那一刻我的内心波涛汹涌。”这样的见闻,开启了点亮儿童阅读之光的十年历程。“我们做的不只是一个图书馆,而是一个点燃希望的过程。”在社区层面,段英通过“小尔家”项目,将闲置空间改造成社区共享家园,促进居民之间的互动与归属感。她认为的小微公益是“小循环里的好生态”,是流动的,可以生发更多美好的可能。段英特别提醒小微公益人,要有“边界感”。“社区有社区的事,物业有物业的事,大家可以协同,但我们要找到自己的边界,不能越俎代庖。”不过度干预社区的事务,才能真正激发社区的活力和居民的参与感。关于小微公益实践过程中的挑战,她分享了自己的感受:小微公益的主体基本上都是做一线的人,在人力等方面的资源是有限的,非常希望得到专业的赋能和长期的支持。同时她呼吁,公益评估需要更宽松的环境,尊重公益实践的多样性和长期价值。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久淳分享了他对小微公益的洞察。他认为,小微公益的“小”并非劣势,而是其独特的力量所在。“小的伟大其实就在于它的丰富性和成长性。” 久淳指出,小微公益的参与者来自各行各业,涵盖了150多种职业,这些公益行动往往与他们的职业紧密相关,展现了公益的多元性和自发性。久淳认为,小微公益是整个公益生态健康的重要指标。“好的公益生态应该是大中小全有,就像海洋中有鲸鱼也有浮游生物,而小微公益正是提供氧气的浮游生物。” 他指出,小微公益往往是新需求的风向标,能够敏锐地捕捉到社会中未被满足的需求,并推动公益边界的拓展。他提到,阿里公益也在考虑设立支持小微公益的专项,推动小额、低门槛的资金支持小微公益项目,鼓励更多创新实践。“我们希望通过小额资助,让公益保持新鲜感,与人的连接更加紧密。” 他还强调了媒体在公益传播中的重要作用,希望通过媒体的力量扩大公益影响力,提升公众对小微公益的认知和参与度。“公益的根本目的是让人变得更好,而小微公益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温暖路径。”中国公益研究院执行院长徐晓新在沙龙中指出,小微公益的实践已经走在了研究前面。他认为,小微公益是公益行业发展的群众基础,是整个公益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强调,小微公益的行动主体通常是个人或小型组织,他们从自己的职业、爱好或身份出发,开展公益行动,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模式。
“小微公益实际上是一个公益行动的集合,这些行动可能是非常小的善举,但它们能够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徐晓新提到,小微公益与社区慈善存在诸多共通之处,例如都关注本地需求、强调日常性和公众参与。他认为,小微公益的行为是构成社区慈善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他呼吁:“我们需要以更宽广的视野去看待小微公益的价值,支持它的发展。”
从乡村图书馆到社区共享空间,从观鸟保护到老人关爱,小微公益正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它不需要豪言壮语,也不需要惊天动地的壮举,只需要一颗愿意付出的心和一点一滴的行动。就像主持人顾磊说的:“公益,不是高不可攀的宏大叙事,而是每个人都能参与的日常小事。”
或者像天天正能量经常感受到的那样,爱和善意是每个人的超能力。
虽然小微公益在前行的路上还有不少挑战,但今天的讨论让我们看到了无数可能。就像一场接力赛,每个人都是传递温暖的“火炬手”!
天天正能量(zhnlali)
中国公益研究院
往期回顾
PREVIOUS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