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洗汽车、切割车膜、粘贴车膜……在河北沧州市运河区向海路的“德爱之匠”汽车美容店内,十几位员工正在为汽车贴膜,大家分工明确,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着。他们工作认真,顾客评价说,“洗得很干净”“很细心,很专业”……看起来,这只是一家普通的汽车美容店,直到员工们开始用手语交流……这家“无声汽车美容店”的负责人叫苏长奎,今年37岁,从事汽车美容行业已经十几年了。12月20日中午,纵览新闻记者联系到他,他语气仓促,“天冷了,我正在给孩子们买帽子,稍后联系。”他们的缘分,源自2018年的一场招聘会。当时苏长奎看到人群中一些学生用手比划着交流,旁边的牌上写着:“沧州市特殊教育学校”。苏长奎主动走上前,跟学校的带队老师聊了起来,得知这些学生们因为听力障碍,找工作比较困难。“你们喜欢汽车吗?喜欢洗车吗?”苏长奎询问这些学生们,并现场介绍了汽车清洗、贴膜、美容等技能,一旁的老师用手语给听障学生们翻译,没想到学生们听后很感兴趣。看着学生们渴望获得工作机会的眼神,苏长奎被深深地触动了。“虽然听不见声音,但他们心灵手巧、专注、踏实、认真,这些优点正好适合汽车服务行业。”他说。招聘会结束后,苏长奎来到沧州市特殊教育学校,与校长和老师深入交流,还邀请老师和学生们到店里实地考察。很快,双方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创办了一家精洗美容体验店,向听力障碍学生教授汽车美容贴膜专业技术,为学生们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就业渠道。2019年11月,苏长奎的洗车行来了第一批共15名失聪失语学生。检查漆面、处理漆面、清洗干净、裁剪车膜、喷安装液……看似简单的汽车贴膜,其实包含多个工序。刚开始,无论是苏长奎,还是学生们,都面临重重挑战。苏长奎不会手语,平时就随身携带着纸笔和手机,通过纸笔或手机与学员们交流。为了将贴膜技术清晰地讲授给学生们,他把贴膜技术的步骤和动作标准都写下来,细化到一扇门从上到下要擦几下、喷几下贴膜安装液、一个面要清洗几遍……初学时,学生们把车膜贴在气球上练习,用刀子将车膜切开后,车膜严丝合缝、气球不破才算过关。苏长奎告诉记者,汽车贴膜这项技能,一般人熟练掌握需要一年半到两年,但这些学生专注、好学,很多人学一年就掌握了。今年27岁的代学伟,已是进店五年的“老师傅”,凭借出色的贴膜技术,每月都能有一万元收入。学生们的成长,沧州市特殊教育学校副校长刘红艳深有感触,只要有时间,她就会到店里看看学生们。看到他们热情地招呼她进店,熟练地开展工作,她由衷地说:“孩子们长大了。”有一次,刘红艳去沧州市区附近的一个县里,家访一位在店里实习的学生小明(化名)。她问小明:“临近放假了,还回去吗?要不要在家里休息几天?”小明却比划着说,自己不休息,要回去工作。在别人眼里,这是一份并不起眼的工作,但在这些学生眼里,这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平台,他们期待通过努力获得更多认可,每个环节他们都力求做到完美。苏长奎还带过一个叫小迟的男生,他很聪明也很听话,但贴膜时总是畏手畏脚。苏长奎和他用手机谈心后发现,小迟怕犯错,怕给店里造成损失。
“不要怕犯错,不尝试怎么进步呢?”
苏长奎特意找来小块贴膜让他反复练习,还一直在旁指导帮助。小迟认准了这条路,别人休息了他还在练,如今他已独当一面,还能辅导其他新来的学员。
还有许多孩子都回到学校当起了技能“小老师”,这是他们之前想都不敢想的。
很多顾客成了洗车行的回头客,他们看重的除了这些员工的贴心服务,还有老板的社会责任感与爱心。工作之余,苏长奎更像学生们的“家长”,关心每个学生的生活,还经常带着他们打台球、玩篮球。他笑着说:“我媳妇经常说我,关心他们,比关心自己的孩子都多。”其实,信任是相互的,苏长奎也常常收获来自学生们的感动,有一次晚上下班,学生们比划着要请苏长奎吃饭,他觉得有些纳闷,就跟着他们去了。没想到的是,学生们精心为他准备了蛋糕,为他庆祝生日。“我一般过阴历生日,而身份证上登记的是阳历生日,正是那天。他们给了我很大的惊喜和感动。”苏长奎说,一般聚餐都是热热闹闹的,但他们聚餐气氛很特别,很安静也很温馨,多是用手语沟通,但每次都很开心。在与学校合作的过程中,苏长奎又接触到智力障碍群体,他看到这些学生在工作和生活中存在更大的困难。“智力障碍群体的就业如何破局?”他常常思考这个问题。基于培训听障学生的经验,2020年,苏长奎与学校沟通后,创办了“德爱之匠”阳光助残项目,其中包含面向听力障碍群体的“车憨匠”,和面向智力障碍群体的“喜憨儿”。“一开始的教学呀,真是手忙脚乱,普通人只要1个小时就能掌握的技能,智力障碍学生可能需要重复几十遍、上百遍。”苏长奎说,对于智力障碍的学生们,要从毛巾的颜色、左右方向等基础的开始教,这个难度是比较大的。慢慢地,苏长奎摸索出一套有效的教学方法,那就是让每个学生只负责一个环节,而且把流程简单化精准化,根据个人特点安排适合的岗位,通过大家流水作业,共同完成洗车任务。2022年春节后,第一批智力障碍的学生来到了苏长奎的洗车行。截至目前,“德爱之匠”阳光助残项目已为60余名听力、智力残疾人提供培训,并安排实习,为20余名听力残疾人、10名智力残疾人提供就业岗位。12月初,“德爱之匠”阳光助残项目获得了第七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公益创业赛的银奖。苏长奎非常激动,也更有信心了。未来,他计划开发上门洗车、上门贴膜,“上门服务不仅能提高这些学员的收入,还能解决更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希望更多的爱心人士和企业能多了解这些孩子,拓宽他们的就业渠道。让这些孩子通过劳动挣到钱,融入到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苏长奎说。是创业者,更是奔跑着的公益人!
阿里公益天天正能量联合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纵览传媒,用一份正能量特别奖,向苏长奎致以深深敬意。
谢谢你,“看见”了一个群体的困境;谢谢你,用行动给“融入”一个近乎满分的解答,也给无数彷徨的家庭点亮希望。
这份行动如此宝贵,改变了几十个孩子的人生,还将改变更多孩子的人生。
特殊群体的社会化融入,我们需要更多的“无声汽车美容店”,需要更多的苏长奎。天天正能量(zhnlali)
往期回顾
PREVIOUS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