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寻找,
实在是太不容易了。
我们等这一天已经等得太久了!
“希望,你在哪里?”这是来自山东菏泽市李文娟一家人内心的深切呼喊。20多年前,一位署名“希望”的好心人为李文娟和哥哥姐姐,不定期地向他们家汇款,每次都是三百元,资助他们能够继续上学。20多年后,李文娟在天津,姐姐李苹娟在菏泽老家,哥哥李国祥在苏州,都已成家立业。尽管并不经常见面,但三兄妹心里对好心人的感念,却是共通的。经由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全力支持,带头发动社会力量加入找寻,12月15日,三兄妹终于见到了心心念念的恩人“希望”,这一次紧紧相拥,虽是迟来24年的“初见”,却也是一段渴盼已久的“重逢”。李文娟轻轻叫醒了还在熟睡中的孩子,她早就和5岁的大儿子说过,今天要带他去济南,见一位曾经帮助过妈妈的爷爷。李文娟、李苹娟
这是一次盼了24年的见面。李文娟又检查了一遍后备箱装好的天津特产和自己的毕业证书,带着一家人踏上了这场跨越24年的感恩之旅。车辆在漆黑的夜色中从天津驶出,夜晚安静寂寥,路上车辆零星。让李文娟又想起了小时候天不亮就起床上学的日子。李文娟全家福,后排从左至右:李苹娟、李国祥、李文娟
李文娟始终忘不了父母当年的窘迫。24年前,菏泽市牡丹区何楼街道办事处李庄村。父亲李忠林愁眉苦脸:家里的三个孩子,年纪最小的李文娟考了全班第三名,二哥李国祥和大姐李苹娟在上初中,最近的考试年级排名都进入了前五。但父亲一点儿也开心不起来:马上要交学费了,可上个学期的学费到现在都还没交呢。家里实在供不起了。李忠林常年患有慢性病,一到冬天身体更差,一家人只能靠妻子种地勉强维持。“要不不上学了吧。”在有些寒酸的房子里,李忠林小心翼翼地和妻子商量。这个决定做得很艰难:李忠林和妻子吃过苦,清楚学习是孩子们未来最好的出路,更明白孩子们一个个都很出息。但需要东家凑、西家借的日子,也确实维持不了多久。大姐李苹娟看出了父母的为难。三兄妹多年都没有买过一件新衣服,但在同龄人上完小学就不再念的村里,父母却硬撑着让兄妹三人念到了现在。大姐李苹娟很想念书,从小在村里长大的她,一直以来都很向往书里广阔的世界。因为贫穷而不能读书,她实在不舍。但是,一边是也想念书的弟弟妹妹,一边是困难的家庭,李苹娟狠了狠心,决心告诉父母自己不上学了。“那时候的情况,要么就是三人全部辍学,要么是两个人辍学,一个人读书。”12月15日凌晨的夜色中,除了从天津奔赴的李文娟一家人,还有从菏泽出发的大姐李苹娟。“我知道,那时候如果没有‘希望’这个恩人,我可能就没有上学的机会了。”为了当面感谢“希望”,她凌晨4点出门,带着大大小小的家乡土特产,有自家种的花生、有特产牡丹糕,坐上了前往济南的火车。小时候的李苹娟曾经很想坐着火车,去村子外面看看。因为贫穷,她曾一度以为自己一辈子都走不出村里了。但“希望”给她带来了希望。在李文娟的记忆里,“希望”给家里汇款的消息,是二哥李国祥带来的。彼时,正在上初中的李国祥收到老师交给他的一个信封,信封上仅“希望”二字。他拿回家给父母拆开之后,居然是一张300元的汇款单。那是个菏泽人均工资还是200元的时代,这笔300元的巨款让一家人都吃了一惊。在与老师核对之后,李文娟一家人才确定这笔钱是好心人资助的。“希望”解了一家人的燃眉之急。三个孩子一人100元,足够他们的学费和日常开支了。当年的汇款收据
汇款单取钱需要去邮政,家里到邮政路途远,土路上还不时冒出几个石头,崎岖得很。
但李忠林骑着自行车带着李国祥,一路飞驰来到邮政,心情激动得想要叫出来——是的,孩子们都能继续上学了。令一家人都没想到的是,这份“希望”一直持续了一年多。他们依稀记得,有时连着一两个月,有时中间隔一两个月,每次都向李文娟一家汇款300元,供三人读书求学。这一捐就是近两年,从2000年前后开始,2002年七八月份结束,累积下来,便有四五千元。但是,“希望”到底是谁?一家人曾想过,“希望”会不会是一个机构,或者是一个人?TA姓甚名谁,来自哪里,又从什么渠道知道他们的困境呢……在太多的谜团之下,“希望”小心翼翼地把这个家庭呵护长大了。“我做梦都想见到‘希望’,给他深深鞠一个躬,当面表达感谢之情,了却我们埋在心头20多年的这份感念和心愿。”怀着一份执念,他们找到了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齐鲁晚报·齐鲁壹点为他们发起了寻找“希望”行动,发动社会各界力量,从邮政系统到当年母校再到普通读者,都在尽己所能帮助寻人。就在此时,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接到了一个陌生人的电话。一位名叫孔凡磊的读者与记者取得了联系。“我们这里有当年的汇款收据。”孔凡磊是山东外事职业大学的一名工作人员,他告诉记者,三张汇款收据上明确写着“希望”等字样,和报道完全一致。孔凡磊介绍:“一年前,我在整理档案时曾见到过这三张汇款收据。在看到这篇报道时,我的脑海中就出现了它们的身影,所以就赶紧寻找,竟然一下找到了。”孔凡磊找到票据后,怀着激动的心情和记者取得了联系。记者翻开三张票据的背面发现,上面写着一个名字“孙承武”,并附带着日期。孙承武是谁?“他是我们学校的校长。”孔凡磊解释道。“确实有这么回事。捐助时间大概是从2001年开始的,大概捐助了两年时间。”孙承武在与记者的电话中说,当年在一次培训中,他听同期学员说起这三兄妹家庭条件不好,面临辍学的危机。从事教育行业的他便决定帮一把,好让三兄妹能够顺利完成学业。之后孙承武打听来了他们的地址和姓名并开始了汇款,“每月一次,三个兄妹三百元,一人一百元”。孙承武回看收据
“如果不是这次你们寻找,我都忘记当年的捐款了。”孙承武说。他还提到,2002年,当年的那名学员传来消息,李国祥一家经济条件已经变好,不需要他再资助了。于是两边从此便断了联系。“知道找到好心人的那天,我在电话里都哭了!实在是太激动了!我们准备去济南,和这位好心人见一面,亲口表达对他的感谢。”在得知找到“希望”的消息后,李文娟哽咽了,“我们等这一天已经等得太久了!”12月15日上午9时许,李文娟一家人抵达了济南站,他们来接姐姐一起去见“希望”。李文娟的眼睛亮亮的,这对他们一家人来说,实在是个太重要的时刻了,“我们真的没想到,能够找到他,还能见到他。因为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寻找,实在是太不容易了”。济南阳光灿烂,天空碧蓝如洗。经过近四个小时的路程,李文娟姐妹终于见到了“希望”。孙承武早早就在门口等着了。车门打开,李苹娟两姐妹下车,看到孙承武接着跑上前去,这个曾在报道中出现的面庞,他们反复看了太多次了。身着深蓝色外套,脚穿一双布鞋——这便是“希望”,山东外事职业大学校长孙承武,一位看起来非常朴实的“邻家大叔”。“我们终于见到您了!”李文娟和李苹娟紧紧握住了孙承武的手。随即,跑下来一个可爱的孩子,这是李文娟的儿子,“爷爷好!”孙承武蹲下身子,笑着一把把孩子抱在了怀里。二哥李国祥虽然因故未能赶到现场,也提前录制了感恩视频,托两姐妹带到。李文娟拿出精心包好的现金,郑重地递给孙承武,这是当年化名“希望”的他捐助的钱,现在他们希望把这份心意回馈给孙承武。“你给我,我就收下。但我马上转给你,希望你把这份心意传递给有需要的人。”孙承武说。双方还在现场收到了阿里公益天天正能量特别奖10000元的证书。从寻人伊始,“天天正能量”就一直关注着。为20多年前,陌生人“希望”低调的善意感动,也为20多年后,李家三兄妹知恩图报的执着感动。天天正能量颁奖词中写道:这份敬意,无关金钱,是我们作为旁观者,对故事双方的一声“感谢”!谢谢你们,共同谱写了一桩美谈与传奇,让我们更加坚信——相信人生至暗时刻的善意,相信人心换人心的铁律。每一份善良,都比想象中走得更远,都已默默改变这个世界。是他们,让这句话具象化了。这个时代需要这样的故事。两姐妹和孙承武一致同意,也要利用天天正能量的奖金,传承爱心。他们还做了个约定。“我们学校威海校区很美,下次一定带着父母来玩玩。”“下次您来天津,一定要找我。”“等您有空到菏泽,我带您好好逛逛。”一次跨越24年的见面并不是终点,爱的故事还在延续。天天正能量(zhnlali)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李梦瑶 杜春娜 石晟绮 李培乐 夏侯凤超 徐晓磊往期回顾
PREVIOUS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