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济玮是盲校的一名学生,他属于双重障碍人群,兼具视障和肢体残障。一旦需要移动,他都必须先用盲杖判明前方有无障碍,再收起盲杖,双手驱动轮椅前进。
健全人穿行盲校图书馆可能只需要30秒的时间,司济玮却要花费5分钟或者更长时间,由于不能在短时间内判断出正确的方向,还要不停在操作盲杖和推行轮椅之间来回切换,司济玮甚至会遭遇“鬼打墙”,在同一个位置不停绕圈。
像司济玮这样的具有双重障碍甚至多重障碍的残障人士并不是个例——糖尿病患者可能会随着病程加深逐渐致盲致残,视障人士照顾婴幼儿等场景,都面临着多重障碍的情况。“智行未来”就是由此应运而生。这是一套轮椅避障提醒装置,由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李迪华带领北京大学学生莫狄、王驰原、崔子楠、汪嘉倩共同研发设计,可以帮助视力障碍兼具肢体残障人士,在室内熟悉的环境下自主移动。“残障人士可以独立完成一些事情,特别是独自在熟悉的场景下移动,对他们的内心来说是很重要的,我们希望跟司济玮一样的残障人士,能够通过‘智行未来’摆脱盲杖,在熟悉的环境下走得更加顺利。”学生莫狄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左前,右前……”司济玮正根据“智行未来”装置发出的提醒,变换着轮椅方向,调整前进位置。莫狄告诉记者,相比第一次测试,这次测试在雷达和软件自主运行方面做了改进。
记者了解到,安装“智行未来”如同给轮椅装上了720度的眼睛,该装置主要安装在轮椅两侧和座位下方,轮椅前方90厘米和左右30厘米的障碍物都可以被检测到,并及时发出提醒。在“智行未来”的辅助下,司济玮对测试环境越来越熟悉,平均每轮测试时间都保持在两分三十秒,司济玮的母亲用手机记录下了儿子每一次的测试过程,在其中几次测试过程中,激动得差点落泪。“他可以在学校自由移动了,我的时间也更自由一些了。”司济玮的母亲感慨道。她告诉记者,以往司济玮上课时,如果需要移动到另一个教室,自己就需要马上放下手中的事情,将司济玮推行至目标教室。“一换地儿就不行了,吃饭,生活方面都离不开人。”司济玮的母亲对记者说道。即便不更换教室,司济玮的母亲也需要将上课用到的所有东西都放在课桌上,妥当安排好所有事情,才能离开教室做自己的事情。能否在轮椅上安装类似眼睛一样的装置,提升移动效率,司济玮早已想象过。“我一早就有这样的想法,但是一直没人做,也没想到真的有人做出成品了。”司济玮说,“智行未来”体验感很好,只需要跟着提示音走即可,拿盲杖的手“解放”了。据了解,经过不断改进,“智行未来”目前灵敏度更高了,并扩展到了低空低速的避障装置,未来将扩展应用于城市无障碍设计中的勘测、设计及审核辅助环节,从帮助残障人士无障碍出行到助力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莫狄表示,他们有一门课程叫做无障碍环境研究,在课上,老师会让每个学生体验坐轮椅出行,检测建筑设施是否真正做到了“无障碍”。“以残障人士的视角来体验建筑设施,就能够感受到很多设施在无障碍细节上做得并不好,看上去很便利,但实际使用上并不便利,残障人士的出行并没有实现真正的平等,这些细节都会推动设计师去改变。”莫狄说道。无障碍环境研究课还会带领学生参观盲校等,近距离接触残障群体,了解他们的需求。“我们参观盲校时,发现了司济玮兼具视力障碍和肢体障碍,日常出行很不方便,当前很多辅具都只能解决单一的障碍,具有双重障碍甚至多重障碍的残障人士,很难找寻到适配的辅具,我们想做点什么,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于是就开始做这个项目。”莫狄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说道。“智行未来”从构思到落地成为产品,莫狄、王驰原、崔子楠、汪嘉倩四名同学仅用半年时间就实现了。“前期很难,我们围绕司济玮的需求,做了定制化的产品,但是却很难再找到其他类似的用户了,我们花了大量时间在‘找人’。”莫狄告诉记者,双重障碍甚至多重障碍的用户群体难以精准找到,截至目前,第二名测试用户尚未找到。值得一提的是,“智性未来”并没有配备卫星导航系统。在熟悉的场景中,使用者可以有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很多残障人士不希望被过多关注和帮助,如果他们能够独立完成一些事情,比如自己下楼,独自在小区里逛一圈,他们就会感到开心,从心理角度来说,独立自主完成一些事情对他们很重要。”莫狄对记者说道。“每一个人都能够自主生活,这是作为人最基本的尊严。”李迪华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说道。他强调,过去经常会认为被照顾,或者是照顾他人是一种美德,但这样的模式已经不再符合如今人们所追求的平等理念,即人可以自主地生活,而无障碍环境建设,就是为所有人能够自主生活创造机会和条件。李迪华表示,“智行未来”装置的研发,极大程度上减轻了照护者的压力,也给了一定的喘息空间,让使用者更加有尊严。李迪华告诉记者,与“智行未来”功能类似的辅具并不少,但价格较为昂贵,“国外类似的产品定价在8万到14万不等,并且每年还需要缴纳一定的网络流量费用,因为产品依赖互联网运行,因此,我们想研发更加实用的产品,让绝大多数的人都能消费得起。”莫狄告诉记者,相比具有避障功能的较为昂贵的智能轮椅,“智行未来”的装置显得更加灵活,不仅可以安装在轮椅上,婴儿车或者其他载具都可以安装,使用场景更多,通用性也更高,更具性价比。对于无障碍产品的研发与设计,“智行未来”设计团队和李迪华均认为这是一片广阔的蓝海,并呼吁更多设计师加入其中,共同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智行未来”设计团队部分成员(左起:莫狄,李迪华,崔子楠)目前,“智行未来”装置已免费跟随司济玮进入大学校园,他将在更多的场景体验该装置带来的实用性,并提供宝贵的优化建议。往期回顾
PREVIOUS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