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砭法调理颈椎病引起的麻木及疼痛一则

健康   2025-01-31 18:23   河北  


   

  颈椎病,在中医学中属于“项强”、“项痹”、“筋急”等病证范畴,《症因脉治•痹证论》:“痹者闭也,经络闭塞,麻痹不仁,或攻注作疼,或凝结关节,或重着难移,手足偏废,故名曰痹”。

  《内经•痹论》明确指出风、寒、湿邪气合而为痹。其病因病机多与外感风寒湿邪、外伤或慢性劳损、饮食情志等因素有关。《诸病源候论》:“体虚弱,若中风寒,随邪所中之筋,则挛急不能屈伸。”这说明颈项强痛也可因正气不足或肝肾亏虚,筋脉失养,风寒湿乘虚而入,加重病证,不荣则痛。《张氏医通》:“或观书对弈久坐而致脊背痛者,”这与现代医学所描述的长期伏案工作导致颈椎病的观点一致。

一、基本情况



患者乔某,女,45岁。

主诉:肩颈疼痛伴右上肢麻木2月余

现病史:患者自患颈椎病后出现肩颈疼痛,伴右上肢麻木,反复发作,夜间难以入睡,偶有头痛头晕。再加上患者工作原因,需要长期低头工作,空调直吹,并且因担忧家庭事,长期憋闷,肝气郁结。胃纳可,大小便正常,无发热恶寒。无恶心呕吐。先后服用中药汤剂效果不佳,症状未见明显缓解。VAS疼痛评分6分,麻木评分5分,小便正常,大便调。舌质暗红,苔薄白,脉弦。

既往史:无

辅助检查:X线检查示颈椎生理前凸减小或消失,椎间隙变窄,椎间孔缩小

中医诊断:项痹(气滞血瘀型)

西医诊断:颈椎病

二、辨证依据



颈椎病患者颈项灵活有力取决于肌、筋、骨相互配合。肌、筋、骨又合于五脏,脾在体合肌、肝在体合筋、肾在体合骨,因此脾肝肾三脏的生理机能间接影响了颈项部的生理活动。肝肾之虚,颈项部的筋骨得不到应有的荣养,不荣则疼痛渐生。脾气不足,久成瘀血;脾脏亏虚,气血后继无源。气血生成不足加上由瘀血-经脉阻滞造成的的恶性循环,颈项部的肌肉难以得到濡养愈发疼痛。

三、治则:补益脾肝肾、去瘀通络。



四、治疗过程



予虎符铜砭刮痧治疗三次,患者颈部疼痛明显改善,麻木改善,疼痛VAS评分1分,麻木VAS评分2分。

(一)治疗方案:

1.开四穴、开阳脉:刮大椎、大杼、膏肓、神堂等穴;宣肺养血、滋阴安神)

2.刮督脉、膀胱经刮至长强。

3.刮肩颈:颈部刮透,尤其是风池、风府;肩部两侧由肩井至肩峰

4.刮五脏投影区:肝区、肾区、脾区刮透,重刮两胸胁部以及头部区域

5.刮手三阴经:心包经、肺经、心经,重点刮拭左侧心包经,右侧尺泽穴,四井排毒。

6.双侧足少阳胆经从风池穴至肩井穴;

7.双侧足太阳膀胱经从玉枕穴、天柱穴至附分穴。

8.双侧手阳明大肠经:肩髃穴、巨骨穴、天鼎穴;其中颈项部的痛点、筋结处为刮拭的重点部位。

9.进行情志及生活方式指导,减少肝气郁结及不良生活状态。

(二)效果评价

1.第一次刮痧(2024.11.21 9:00)效果评价:患者刮痧后当晚疼痛有所改善,但维持效果不佳,麻木症状改善不明显。

2.第二次刮痧(2024.11.28 9:30)效果评价:患者刮痧后两天疼痛基本没有,偶有头晕头痛,麻木症状有所改善,但维持效果不佳。

3.第三次刮痧(2024.11.21 9:30)效果评价:患者刮痧后无颈部疼痛,无头晕头痛,麻木症状有所改善,持续时间较长。

五、心得体会



  颈椎病患者风寒湿阻,气滞血瘀,气血亏虚,同时患者伴有情志失调、工作劳累过度。病症表现为肩颈疼痛伴麻木,中医治疗颈椎病主要有多种方式,如针灸拔罐灸法等治疗、中药治疗以及生活方式调整。中药针灸治疗需要在专业医生的辨证指导下进行,患者需遵循医嘱设定的剂量和用药时间。


  本研究采用的虎符铜砭刮痧,是在中医经络腧穴理论的指导下,采用特制的铜砭为刮痧工具,对患者的某穴位或部位进行反复刮动、磨擦一种中医外治方法,其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器械的刮动、摩擦等对穴位、经络的刺激作用,使皮下乃至深层组织、脏腑的邪气向外通达,同时将其呈现于表,进而起到祛除邪气,使经络疏通及活血化瘀、调动卫气的作用。



文章来源:董丽娟中医护理名医护士团队工作室--董丽娟执砭(李氏砭法师承弟子)   

           

来源:中山市中医院护理部

排版:中医护理公众号


指南&PPT知护e课护士专属题库


护理公众号视频号知护网APP护士微信群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下载知护网APP


中医护理
中医护理学习交流平台,实用、专业、权威,以专家PPT、图文、彩视频等展示我国中医护理临床经验和发展成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