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是一种神奇的存在,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土里长的,所有看似不起眼的动植物,都有可能出现在你喝的某剂汤药里,在大众的认知里,中药一般都内服的。其实中药的用药途径十分灵活,它还可以外敷、甚至可以用来灌肠,可以治疗多种疾病,它有个特别的名字—中药灌肠,也是中医特色护理技术之一。为了更多的学习掌握中药灌肠的知识点,我进行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今天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什么是中药灌肠?
中医灌肠是中医外治法之一,中药灌肠疗法是将中药直接灌入直肠,经黏膜、淋巴及静脉丛吸收,因其能达到口服和鼻饲给药相近的效果,并且不增加循环系统的压力,减少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且药物吸收快、生物学利用程度高,在临床被广泛应用[1,2]。
二、适应症?
1.中药灌肠适用于各种消化系统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各种便秘、慢性腹泻、肠易激综合征、轮状病毒肠炎等导致的炎症、溃疡、疼痛、肠蠕动减慢等症状[3,4,5,6,7]。
2.各类妇科疾病:如慢性盆腔炎、宫腔粘连、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导致的炎症、疼痛等症状[2,8]。
3.由于肝肾功能受损导致的疾病:如慢性肝炎、肝硬化、肝衰竭、肝性脑病、肾病等[9,10,11]。
三、操作流程
1.操作前
药物准备:根据医嘱选择灌肠药液,温度适宜温度控制在39-41℃为宜[8],根据医嘱类型是否保留灌肠准备药量(中药灌肠通常为保留灌肠,药液量通常不超过200ml)、备好石蜡油等。
物品准备:一次性手套、中单、灌肠袋、水温计、棉签、纱布等。
患者准备:排空二便,清洗肛周,暴露肛门[9]。
护士准备:病情评估(患者有无过敏史、既往史、排便情况、女性患者是否妊娠期、肛门周围皮肤情况、有无痔疮等),病室温度调节。
2.操作时
体位选择:一般选择左侧卧位,垫一次性治疗巾或中单,臀下垫软枕,适当抬高臀部,利于药液流入。
灌肠:①再次评估肛周皮肤,皮肤完整度情况。②测温:测试药物温度是否适宜,悬挂药液,距离肛门不超过30cm。③石蜡油润滑肛管前端及肛周[9],插管深度10-15cm,开始滴注速度宜慢,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病情决定,宜在10-15min,即约为5-10ml/min[2],灌肠过程中注意询问患者感受,有无不适情况。药液滴注完毕拔出肛管,观察肛管有无血迹,清洁肛周皮肤[4]。
3.操作后
健康指导:告知患者保持静卧1h,药液在肠道内保留至少4-6h以上为宜[2,8]。
做好记录:及时准确书写护理记录等文书。
四、注意事项
1.中药灌肠操作虽简单,但稍有不慎可能导致肠黏膜损伤,甚至肠管破裂等并发症出现。
2.操作前应充分掌握患者的病情,做到心中有数,经期、孕期、月经期或子宫异常出血期禁用,伴其他消化道出血类疾病、腹泻、严重痔疮者不宜使用[2]。
3.操作中密切观察液面下降和患者反应:①患者有腹胀或便意, 可嘱其做深呼吸以放松腹部肌肉,同时适当调低灌肠袋并减慢流速或暂停片刻; ②患者出现脉速、面色苍白、出冷汗、剧烈腹痛、心慌气促, 应立即停止灌肠, 给予对症处理[4]。
4.操作后注意观察患者排便情况、腹部情况。
本篇是关于“中医特色护理技术之—中药灌肠”部分知识科普,为了的是让大家了解更多关于中医特色护理技术的相关内容。当然,实施灌肠治疗前均需要经过专业医生面诊、问诊详细了解病情后,再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冯文涛,韩耀国,孙芳园,等.中药灌肠法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15(08):1565-1568.
[2]耿丹丹,魏绍斌.宫腔粘连的中医药治疗方法[J].实用妇产科杂志,2024,40(04):251-254.
[3]孟翔宇,赵斌.克罗恩病肛瘘的外科治疗进展[J].光明中医,2024,39(08):1676-1678.
[4]于淼,裴晓华,路夷平.大黄溶液灌肠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疗效研究[J/OL].中国科学:生命科学,1-12[2024-05-29].
[5]王兴磊,赵仕国,熊光轶,等.中医护理技术在小儿轮状病毒肠炎中的应用[J].光明中医,2024,39(09):1882-1885.
[6]张文宇,阎小燕,贾爱芹.中医外治法治疗功能性便秘的研究进展[J].中医研究,2024,37(04):89-93.
[7]赵刚,代应林,刘怡,等.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腹泻60例疗效观察[J].中国肛肠病杂志,2024,44(04):75.
[8]韩娜娟.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24,22(11):124-127.
[9]王劲秋,商斌仪,陈建杰,等.石军牡蛎煎灌肠治疗湿热蕴结型慢性肝衰竭合并肝性脑病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24,34(04):319-322.
[10]牛垚飞,陈伟霞,张振亚,等.灌肠疗法治疗肝性脑病的研究现状[J].中医研究,2024,37(04):93-96.
[11]桑永浩,贠捷,代丽娟,等.中药灌肠治疗慢性肾脏病的研究进展(英文)[J].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2024,33(04):305-315.
[12]王娟,雷权.中药灌肠联合耳穴埋豆对慢性肾衰竭患者肾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23,33(16):43-46.
作者:邦了个邦
排版:中医护理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