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里的中医药文化,你知道吗?

健康   2025-01-30 19:01   河北  


《元日》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春节里的中医药文化



春节,古称“元旦”、“元日”、“岁旦”,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其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

这一天,人们有着吃饺子、食五辛、燃爆竹、喝屠苏酒、走百病等习俗,蕴含着去病除灾,祈祷新的一年幸福安康的美好心愿。自古以来这些民俗文化与中医药文化紧密相连,不断促进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吃饺子




“饺子”,即“交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在两年之交、迎新辞旧的时刻,吃饺子有着具有特殊的意义。另外,相传东汉末年的“医圣”张仲景在建安初年(196)任长沙太守,后来瘟疫流行,张仲景辞官还乡,决心为百姓治病。他在回乡路上,见穷苦百姓衣不遮体,许多人冻坏了耳朵,于是用羊肉、辣椒和切碎的祛寒药材,包成耳朵样子的“饺饵”下锅煮熟,分给来治病的穷人。人们吃后、顿觉全身温暖,两耳发热。这样治好了百姓的冻伤,后来人们开始效仿,“饺饵”逐渐被称为“饺子”。

食五辛



“药王”孙思邈在《食忌》中写道:“正月之节,食五辛以辟疠气”。明代大医药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解释说:“五辛菜,乃元日、立春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嫰之菜杂和食之,取迎春之意”。春天,在脏为“肝”,主“生发”。辛味食物不仅可以发散寒邪,还可以舒展肝气、生发阳气。随着时代的发展五辛已经不限于大蒜、小蒜、韭菜、芸苔、胡荽等辛香味的食物,发展成现代的春卷、春盘、春饼等。


燃爆竹




《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传说每年农历除夕的晚上会出现一种叫“年”的猛兽,为了吓退这种猛兽,人们就在家门口燃烧竹节,竹腔内的空气受热膨胀,使得竹腔爆裂,从而发出巨响,借此驱赶年兽。中医认为万物分阴阳,雷动之声,有阳刚之象,可去除邪晦,赶走瘟神疫鬼。这反映了古代人们逢凶化吉、避邪驱病的美好愿望。


喝屠苏酒



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卷一:“俗说屠苏乃草庵之名,昔有人居草庵之中,每岁除夜遗闾里一药贴,令囊浸井中,至元日,取水置于酒樽,合家饮之,不病温疫。今人得其方,而不知其人姓名,但曰‘屠苏’而已”。春节是一年之始,阳气已升,阴寒未散,人们易感受外邪,患疫疠之病。屠苏酒具有益气温阳,祛风散寒,避除疫病之邪的功效,传说“一人饮一家无疫,一家饮一里无疫”。反应了古代大医济世救人的情怀。


走百病



走百病,又称“散百病”,或者说度厄。《帝京岁时纪胜》载:“元夕妇女群游,祈免灾咎。前一人持香辟人,曰走百病。”香者,即香料或香的制成品,在常温下和点燃时能散发出芳香物质,具有养生保健和疗愈作用。传说最早使用熏香的是古代的一位孝女,因为父亲患病,不喜喝汤药,于是她想到将药进行熏烤,让药性散发在空气中,帮助父亲病情得到好转。我国制香、焚香由来已久,香文化同酒文化、茶文化一样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来源:孝感市中心医院宣传统战部

排版:中医护理公众号



指南&PPT知护e课护士专属题库


护理公众号视频号知护网APP护士微信群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下载知护网APP


中医护理
中医护理学习交流平台,实用、专业、权威,以专家PPT、图文、彩视频等展示我国中医护理临床经验和发展成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