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医角度了解糖尿病及调理方法

健康   2025-02-03 19:38   湖南  

糖尿病是一种以慢性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在中医隶属于“消渴病”的范畴。古代中医很早就对糖尿病的病因、病机、预后、演变有了一个较完整的认知。

如《素问.奇病论篇》记载“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由此可知,古代中医已明确糖尿病的发病与饮食肥甘厚腻密切相关。《诸病源候论·消渴候》记载“其病变多发痈疽。”《河间六书.宣明论方·消渴总论》记载“故可变为雀目或内障”。

这些记载亦表明古代中医认识到消渴久治不愈,可进一步演变传化,出现各种兼证,也就是现代医学所诊断的各种糖尿病并发症。

消渴,泛指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疾病。本病在《内经》中称为“消瘅”。口渴引饮为上消;善食易饥为中消;饮一溲一为下消,统称消渴(三消)。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恣食肥甘,情志过极、房事不节、热病之后,劳欲过度等原因均可导致消渴症。

其基本病机为阴津亏损,燥热偏盛,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阴愈虚则燥热愈盛,燥热愈盛则阴愈虚。消渴病变的脏腑主要在肺、胃、肾,三脏之中,虽可有所偏重,但往往又互相影响。其中,尤以肾最为重要。

消渴病起病缓慢,病程漫长。本病以多尿、多饮、多食、倦怠乏力,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其证候特征。但患者“三多”症状的显著程度有较大的差别。

消渴病的多尿,表现为排尿次数增多,尿量增加。有的患者是因夜尿增多而发现本病。与多尿同时出现的是多饮,喝水量及次数明显增多。多食易饥,食量超出常人,但患者常感疲乏无力,日久则形体消瘦。但现代的消渴病患者,有的则在较长时间内表现为形体肥胖。

消渴病三大类型



一、上消型(肺热津伤证)

症状表现: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

治疗原则: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常用中药:人参、生地黄、天花粉、黄连、葛根、知母、黄芩、丹参、当归、益智仁、螵蛸、五味子、桑叶、麦冬、天冬、桑白皮。

常用方剂:玉泉丸、消渴丸。


二、中消型(胃热炽盛证)

症状表现:多食易饥,口渴,尿多,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苔黄,脉滑实有力。

治疗原则: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常用中药:石膏、知母、麦冬、生地黄、石斛、牛膝、玄参、黄连、栀子、芒硝、番石榴叶、大黄、益智仁、桑螵蛸、五味子、木香、赤芍、白芍、川芎、益母草。

常用方剂:玉女煎、四君子汤、七味白术散。


三、下消型

1、气阴不足证

症状表现:尿频量多,浑浊如脂膏,或尿甜,气少懒言,腰膝酸软,潮热口渴,乏力晕耳鸣,口干唇燥,皮肤干燥或瘙痒,舌红苔,脉细数。

治疗原则:滋阴补肾,行气润燥。

常用中药:黄芪、人参、西洋参、太子参、黄精、玉竹、枸杞子、乌梅、山药、山禁丹皮、泽泻、茯苓、知母、黄柏、熟地黄、益智仁、桑螵蛸、五味子。

常用方剂:六味地黄丸,降糖甲胶囊(片),参芪降糖颗粒。


2、阴阳两虚证

症状表现:小便频数,浑浊如膏,甚至饮一溲一,面容憔悴,耳轮干枯,腰膝酸软,久温,畏寒肢冷,阳痿或月经不调,舌苔淡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治疗原则:温阳滋阴,补肾固摄。

常用中药:附子、鹿茸粉、党参、黄芪、黄精、肉桂、覆盆子、桑螵蛸、金樱子。

常用方剂:金匮肾气丸合六味地黄丸。

血糖高的九大表现



1、总是口干口渴:血糖浓度升高,血渗透压升高促进排尿,细胞缺水,刺激中枢产生口渴感觉。

2、面部发红脱屑:脸部发红也是糖尿病容易出现的一个特殊现象,主要是由于高血糖导致局部组织缺氧,皮肤微血管异常扩张。中医认为,出现这种情况与“津精亏损,虚火内扰”有关,严重时手足皮肤也会出现症状。

3、经常流口水:中医认为,脾开于窍,在液为涎,如果一个人经常控制不住的流口水,可能是脾胃不和的表现,脾虚会导致水谷运化失常,血糖升高。

4、四肢经常麻木:如果血糖一直升高,四肢容易出现麻木和疲劳。偶尔久站久坐的麻木是正常的,但是对于高血糖的人来说,心血管阻塞可能会导致双腿的麻木的时间往往是比较久,这是血糖升高的一个表现。

5、眼泪增多或者视力模糊:血糖如果一直控制不好,是很容易导致眼底病变的,如果出现眼泪增多或者视力模糊的情况,最好能够做一下眼底检查,避免出现糖尿病并发症。

6、味觉下降或者口中有甜味: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得不好,可能会导致微血管病变,导致味觉慢慢下降,另外,口中会甜味在中医看来主要是脾虚或者脾胃湿热津液上溢于口,便有甜味了。

7、皮肤发痒:临床上有30%的高血糖患者会出现皮肤瘙痒的情况,主要是由于血糖的升高,刺激到了皮肤的神经末梢神经,导致的瘙痒。另外,因为糖尿病属于燥病,皮肤也就容易处于干燥的状态特别是秋冬季节,情况会加重。

8、小便异常:特别是早上起床之后,如果发现尿液的颜色的加重,且出现了持续性的泡沫,经久不散,就需要注意了。因为血糖升高后会导致肾脏功能受损,也就会形成糖尿病膀胱,此时也就会产生口渴的现象,也就会喝大量的水,从而导致尿量增加。

9、体重下降:由于胰岛素相对或绝对的不足,或是胰岛素抵抗的发生,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产生的能力,导致脂肪和蛋白质被分解,导致体重减轻。

降糖预防四大穴位


太渊穴:太渊穴位于腕前区,桡骨茎突与舟状骨之间,拇长展肌腱尺侧凹陷中。也就是腕横纹与摸脉的桡动脉交汇的地方,一摸会有砰砰跳的感觉。太渊穴是肺经的腧穴,具有非常好的滋肺阴的作用,能调节糖尿病肺热津伤导致的上消。



三阴交:三阴交穴在我们脚的内踝间往上3寸也就是4个手指头并起来的宽度,按压有一骨头为胫骨,在胫骨后缘靠近骨边凹陷处。三阴交穴有很好的滋脾胃之阴的作用,对于口渴、吃的过多,消谷善饥等问题,又很好的调理作用



太溪穴:太溪穴在我们脚踝的内踝高点与跟腱连线的中点处。太溪穴是肾经的原穴,多揉按它,可以滋肾阴,可以调理以肾阴亏虚为主的糖尿病,缓解多饮多尿、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肾虚的症状。



胃脘下俞:胃脘下俞穴又叫胰俞,在我们后背的第八节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正常来说我们后背的两个肩胛骨的最下缘平对过来的地方是第七节胸椎,再往下摸一节就是第八节胸椎,第八节胸椎下面那个窝旁开1.5寸,也就是两个手指头并走来的宽度,左右各一个穴位。这个穴位是治疗消渴的经验效穴。




来源:特色疗法与新技术分会

排版:中医护理公众号

指南&PPT知护e课护士专属题库
护理公众号视频号知护网APP护士微信群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下载知护网APP

中医护理
中医护理学习交流平台,实用、专业、权威,以专家PPT、图文、彩视频等展示我国中医护理临床经验和发展成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