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风俗之狩猎

民生   2024-11-16 00:01   美国  

提示点击上方"吉祥满族"关注微信订阅号:@吉祥满族(微信号:jixiangmanju)中国满学会、满文书法研习会门户网站——吉祥满族,2002-2024年



驯海东青
 

  满族,素以射猎著称于世。肃慎人,制“矢”。勿吉人,“制毒矢”,“以射禽兽,中者立死”。辽金时期,女真人“耐饥渴,苦辛骑,上下崖壁如飞,济江河,不用舟楫,浮马而渡”,把步射发展为骑射,积累了丰富的狩猎经验。“每见野兽之踪,能蹑而摧之,得其潜伏之所”, “以桦皮为角,吹作呦呦之声,呼麋鹿,射而啖之”,“辽王秋岁入山,女真常从呼鹿射虎捕熊,皆其职也”。(《三朝北盟会编》)骑射,成了金清两代的“国俗”。悠久的狩猎传统,形成了许多奇特有趣的风俗,铸就了满族坚忍不拔、骁勇善战的性格。

  矢石

  在上古舜禹时代,肃慎人已经会制造以干为杆、以石为镞的弓箭,史称“矢石”。肃慎人以此作为友好的信物,与中原通好。有诗为证:

  玄菟句丽北沃沮,挹娄建国接扶余。
  石矢周时贡,肃慎先征孔氏书。

  这首七绝是清末诗人沈兆所写《吉林纪事诗》中的一首。其中的“石矢周时贡”用的是《国语?鲁语》中的故事。《国语》中记载了春秋战国时的一段趣事:一天,一只受伤的隼鸟(一种鹰)落到了陈公的宫院里,隼的身上挂着一支一尺多长的矢。陈公没有见过这种箭,便去请教正在陈国的鲁国大夫孔丘。孔丘说:“这只隼鸟是从遥远的地方飞来的,隼身上的箭是肃慎人制造的。周武王灭殷时,国势强大,四方属国都来朝贡,北方的肃慎人贡了矢石,石镞长约一尺八寸。周武王把矢石赐给分封陈国的女婿胡公,以表彰长女的美德。你们可到仓库里去找。”果然,陈公在金柜里找到了肃慎人的矢石。这个故事道出了孔子的博学,也道出了肃慎人猎术猎具当时即已驰名中原这一史实。

  秋之典

  满族传统的出猎方式是聚众合围。《大金国志》载:金都“四时皆猎……每猎则随军密布四围,名曰围场”。到了清代,这种打围的规模发展到了空前的程度。康乾盛世,清廷每年组织一次由皇帝亲自主持、王公大臣和各族首领参加的木兰围场狩猎活动,又称“秋之典”。这幅《秋之典》图反映了当时场面的宏伟壮观。

  “秋之典”可谓史诗般的举动,是人类狩猎史上的壮举。“秋之典”在塞外热河地区的木兰围场进行,围场占地一万五千平方公里,南连燕山群峰,北接蒙古坝上草原,层峦叠嶂,林木葱茏,野兽成群。行围的期限一般是二十天。《木兰秋弥图》描绘了清皇行围的场面。每天清晨,满蒙管围大臣率军分为两翼,按部署形成一个方圆数十里的包围圈。此时,皇帝携皇子入围先行射猎。其后,在皇帝指挥下,随围的将士们刀剑出鞘,枪矢齐发,与围中的野兽展开搏杀,一天的行围如同短兵相接的战斗。每天行围结束,满蒙军队把猎获的猎物摆在原野上,由皇帝论功行赏。傍晚,暮色茫茫,原野上点起千百堆篝火,皇帝兵士围火野餐,欢乐歌舞。金清两朝,有不少皇帝被称为马上皇帝。这把鹿角椅,是康熙皇帝的狩猎成果。木兰秋后,清帝常将猎获的鹿角制成鹿角椅,这既可表明自己遵循骑射尚武的祖训,又能用来警示后代勿忘前人凭借武力征得天下的事迹。这种狩猎方式曾培养出“威名震慑,莫与争峰”的八旗劲旅,对当时御外敌、平内乱,起了不可低估的历史作用。

  哨 鹿

  哨鹿,即“以桦皮为角,吹作呦呦之声,呼麋鹿,射而啖之”。八月金秋,是鹿的发情期,公鹿和母鹿相互鸣叫,寻找情侣,一鹿鸣叫,众鹿接踵而至。猎手身披鹿皮,头戴鹿头皮帽,口衔用桦树皮制成的口哨,模仿鹿鸣,引鹿而至,射杀或枪击。

  古猎法和打火围

  古代,满族先民狩猎是有一定规章的。“不论人之多寡,照依族寨而行。”各出箭一支,十人中立一总领,属九人而行,各照方面,不许错乱,称古猎法。金代的猛安谋克制、清代的八旗制由此发展而来。而打火围,是女真时期的古猎法。其猎法是,部落酋长率领族中猎手到达兽群啸驰的山莽,先洒酒叩祭猎神班达玛法,然后敲石呐喊烧山,凭风势火威追剿猛兽。火熄猎毕,用肥大的九头野牲祭天,然后众猎手刮洗燎肉,围火共享“天火肉”。

  打小围

  素呀肯哪哎,
  莫里根啊,
  木兰塔尔依阿里希哟哟唠昊,
  撒唠含都尔阿林,
  阿里希咳嘞哟,
  空齐哟唠昊!

  这是清代一支行围的满语民歌。其歌词大意是:打猎的英雄啊,哨鹿围场去围猎呀,赶仗呀,围猎呀,锥山上去围猎呀,跳着舞,赶仗围猎哟!这首民歌惟妙惟肖地唱出了满族狩猎的情景。

  清代,满族民间狩猎仍袭古俗。一般打围是十余人至三十人左右,俗称“打小围”。猎时,先圈占一处围场,“无论人数多寡必分两翼而近,渐次逼近,名曰合围,或一合再合,所得禽兽必饷亲友”(《柳边纪略》)。

  驯海东青

  在那遥远的古代,满族先民就会用训好的鹰捕捉野物,俗称“放鹰”。

  满族人的鹰猎可分拉鹰、驯鹰、放鹰、送鹰几个过程,其中驯鹰最为困难。猎人把鹰带回家放在特制的鹰架上,几天不让它睡觉,以磨掉鹰的野性,这个环节又称为“熬鹰”。以后,又“过拳”、“跑绳”,使鹰能听见猎人的吆喝就飞到猎人手臂上。

  可驯养的鹰有多种,其中最名贵的叫海东青,它体小矫健,能凌空扑捉天鹅,是长白山区猎鹰的佼佼者。海东青以纯白的“玉爪”为上品,另有秋黄、波黄、三年笼等名目。清中叶以后,在东北地区,昔日盛大的打围渐少,但在一些满族聚居的村屯,瞄踪、放鹰等古俗一直延续到今天并乐此不疲。正如金代诗人赵秉文在《春山》中所写:

  内家最爱海东青,锦靓掣臂翻青冥。
  晴空一弓雪花坠,连延十里风毛腥。
  初得头雁夸神俊,一骑星驰荐陵寝。

  清代皇帝也酷爱放鹰,留下许多颂鹰名作。康熙皇帝曾作诗赞咏海东青:“羽虫三百有六十,神俊最属海东青。”

  海东青的故事被谱成曲,亦很有名。元代杨允豸《滦州杂咏》中写道:

  为爱琵琶调有情,月高未放酒杯停。

  新腔翻得凉州曲,弹出天鹅避海青。

  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琵琶名曲《海青拿天鹅》。






作者:富育光   源自:《图像中国满族风俗叙录》

吉祥满族编辑整理 转载须注明


举手之劳请点击“右下角 再看” 热爱此文请转发朋友圈,谢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如您需要满族风格元素的餐饮、旅游、文化合作,请联系——叶赫那拉煜麟,大清国慈禧皇太后五世内侄孙,清代世袭一等子爵后裔,中国书画院院士,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满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满文书法研习会秘书长兼副会长,湘西武陵书画院副院长,北京史地民俗协会会员、民族古文字研究会会员,书法家,畅销书作者,著有《正说清朝十二后妃》、《正说清朝十大贵族》、《大清风云人物》、《晚清军事变革》等。十余年间,煜麟老师为东北、华北、西北等数个满族民俗村寨、满族饭店宾馆进行过满族文化元素整合,有丰富的行业经验与资源,欢迎洽谈合作。电话:13911539318(同微信)


长按指纹,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我们哦~



吉祥满族
满族门户网站——吉祥满族网www.manchus.cn 中国最大的满族门户网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