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拜不姓鳌、和大人不姓和?大家来上一节历史课啦!

民生   2024-11-28 09:31   美国  

提示点击上方"吉祥满族"关注微信订阅号:@吉祥满族(微信号:jixiangmanju)中国满学会、满文书法研习会门户网站——吉祥满族,2002-2024年


综合整理自:冯璐《满族人名的历史特征分析》、王火《满族人名的民俗特征和语言特征》、尹跃奇《谈清代"府","第"称谓》、常越男《清初政治中的瓜尔佳氏费英东家族》、马竞淤《满族姓名历史演变初探》

近期《鹿鼎记》翻拍上映,不少历史爱好者纷纷发现了剧中的一个问题:剧中“鳌府”的名称不符合史实。

新版《鹿鼎记》剧照。图源网络

其实,以往很多历史类影视剧中,也出现过类似的问题。

比如,鳌拜府邸的这个错误不是在新版里第一次出现的,之前的几版《鹿鼎记》中也一直存在这个问题。

《铁齿铜牙纪晓岚》剧照。图源网络

虽然这些影视剧并不属于历史正剧,我们却也可以借此一探究竟。

一、鳌拜的府邸——“府”“第”有别

清朝的王府建筑,有一系列极为严格的成文规定。

在《钦定大清会典》卷七十二“工部”中已有记载,其中对亲王府制、世子府制、郡王府制、贝子府制及镇国公、辅国公制都有严格规定,凡第宅公侯以下至三品官“余各有禁,逾制者罪之。”从这规定上看所谓“府”是指亲王府、郡王府、贝勒府、贝子府、辅国公府、公主府。只有获得此类封爵,他们的住宅才能称做“府”。至于上述几类封爵以外的达官显贵,尽管有公、侯、伯、子、男的封爵,或有尚书、大学士、军机大臣头衔,他们的住宅只能称之为“宅”、“第”,绝不能乱叫成府。

冯其利的《寻访京城清王府》中也记录了鳌拜后裔宅第的变化。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为鳌拜部分恢复名誉。雍正五年,复一等公爵,令其孙达福承袭。九年,加封其为超武公。《宸垣识略》记载:“一等超武公第在东堂子胡同”。(具体位置不详。)

清朝爵位主要分为三个系统: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以及蒙古爵位。历史上的“满清第一勇士”鳌拜,虽是一等超武公,但也只是在功臣系统中排名高,不是王爷或贝勒之类,其府邸就不能叫“府”。因此“鳌府”的叫法确实有误。

其实除了鳌拜,影视剧中我们熟知的和珅也常常说“本府”,剧中相对应的道具镜头也是“和府”二字。并且,现在某些撰写名人故居、四合院的文章书籍中也常把某个人的宅第称为府,这种称呼其实也是不对的。

对此,清史建筑研究专家单士元、杨乃济先生早有专著论说。府和第的区别还体现在房屋的产权上,自亲王以至辅国公,他们的府一律是由内务府总管的皇产,获得封爵后由内务府分给他们,一般公、侯、士大夫的住房,极少数是皇帝赏给的“赐第”,大多要自己出资建遣或购置。

和珅在乾隆五十三年被封为三等忠襄伯,直到嘉庆三年也就是被治罪前一年才晋为一等忠襄公。所以,和珅的住宅也必须遵照公侯以下至三品以上这一等级的规定。

后来和珅的宅第成为庆亲王、恭亲王的王府,这个时候就可以称为府了。

二、鳌拜非姓“鳌”、和珅非姓“和”

除了对“鳌府”进行纠错,不少网友也好奇,鳌拜不是姓瓜尔佳氏吗?那“鳌中堂”这样的称呼是否也不符合史实?

这要从鳌拜的姓氏“瓜尔佳氏”说起。

在清高宗钦定的《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中,对满洲八个“著姓”作了界定,依次为瓜尔佳氏、钮祜禄氏、舒穆禄氏、赫舍里氏、他塔喇氏、觉罗氏、伶佳氏、纳喇氏。

瓜尔佳氏为“满洲八著姓”之一,与金代的“夹谷”“古里甲”有渊源,金元时期也曾是部族名,也有地名为“瓜尔佳”的。满洲瓜尔佳氏分布地域很广,在《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卷1,瓜尔佳氏)就提到:“氏族甚繁,散处于苏完、叶赫、讷殷、哈达、乌喇、安褚拉库、蜚悠城、瓦尔喀、嘉木湖、尼马察、辉发、长白山及各地方”。

清人继昌在《行素斋杂记》中记载:“满洲氏族以八大家为最贵。一瓜尔佳氏,直义公费英东之后。”徐坷《清稗类钞》的记载与《行素斋杂记》相同。可见,费英东家族在清代满洲瓜尔佳氏中最为显赫。而在费英东的众多子侄中,最负盛名的就是费英东的第七子图赖,以及费英东的九弟卫齐的儿子鳌拜巴图鲁,也就是我们熟知的鳌拜。

现在,满族和汉族的名字的以两个字或三个字为主,二者之间几乎没有区别。但是在清代,满族的命名具有其独特的方式和习惯,由于要跟汉人交往,产生了“以名为姓”的习惯,也就是满族命名最有代表性的“称名不举姓”,俗以本名第一字为姓。时间久了成为旗人社会的常识。

尽管在入关后满族命名受到了汉文化的影响,但在形式上仍保持了这种传统习惯,并多以双字命名。在清代满文档案中,以名字的第一个字自称的情况也很常见,比如和珅、傅恒等,经常只取“和”“傅”等,名字第一个字+官职是可以的。因此,鳌拜虽姓瓜尔佳氏,但按此习惯,叫他“鳌中堂”“鳌大人”也是没有问题的。同理,和珅可以被叫做“和珅大人”,也可以称为“和大人”。

相应,前文说到的“和大人”也并非姓“和”,而是姓钮祜禄氏。

和珅,字致斋,姓钮祜禄氏,生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满洲正红旗人。“和珅”这个名字,是后来老师为他另起的,其小时候有另一个汉名:“善保”。其中,“珅”字据《集韵》解释,为“美玉也”。

钮祜禄是满族大姓,并且是女真时代的望族。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汉人对“钮祜禄”这个姓氏的称谓,也曾经有过几度变化:从辽国时期称“敌烈氏”;到金国时期称“女奚列氏”;再到元朝时期称“亦乞烈氏”;最后到明朝时期,才称“钮祜禄氏”。

一般来说,史料里面不会出现钮祜禄和珅。

三、满族人的姓名究竟怎么称呼?

人名是文化的载体,素有人类文明“活化石”的美称。

从“西周大封建”开始的周天子赐姓,到以国、封地、官职、爵位、谥号为姓,再到因避讳改姓等等,无不与社会政治生活息息相关,而且此类姓氏在汉族百家姓的大姓中占一半以上。与此相比,满族姓氏中反映政治文化的姓氏较少。

满族与汉族一样,都有来自图腾名称、部落名称和居住地名称的姓氏,历史上满族人有着自己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的,其人名也不是现在这个样子。

用动物起名

那时满族是用满语给孩子起名,用满文记录书写人名。

用动物或动物身上的某一部位起名,代表了清初早期满族人给孩子起名字的古老民族习惯和基本样式。这种民俗是特定历史条件和经济条件下的产物。

比如“努尔哈赤”这个名字,本是满语“nurhaci”,(按:这里用罗马字母拼写满语。下文同)音译而来,意思是“野猪皮”。

原来16世纪居住在长白山一带,过着半农业半畜牧业的满族人,习惯上喜欢用某种动物的某些部位为自己的孩子起名。努尔哈赤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大儿子能像森林里的野猪一样勇猛无敌,像野猪皮一样坚韧,希望他将来能够成为勇敢无畏的人。

再如努尔哈赤的三弟“舒尔哈齐”( surhaci )名字的意思是“小野猪”。

努尔哈赤的四弟“雅尔哈齐”(yarhaci)的意思是“豹皮”。

努尔哈赤长子的儿子“杜度”(dudu)意思是“山鸠”。

努力哈赤十四子“多尔衮”(dorgon)意思是“獾子”。

顺治皇帝的大儿子“牛钮”(nionio)意思是“眼珠”,等等。

以上名字都各有特定意义。从语言学上看,这些表示动物名称的词都是都是普通名词。这些孩子长大成人之后,当然还是继续使用这些名字。

用满语数字起名

满族人还有用满语数字起名的习惯。

比如伊拉奇(ilaci,第三),宁古塔地方萨克达氏,镶黄旗人。

伊拉奇(第三),辉发地方赫舍里氏,正蓝人。

宁古奇(ningguci,第六),盖鸡地方瓜尔佳氏,镶蓝旗人。

荪札奇(sunjaci,第五),朗佳地方钮赫勒氏,正黄旗人。

乌玉奇(uyuci,第七),札库木地方钮祜禄氏,正白旗人。

那丹珠(nadanju,七十),章佳氏,乾隆朝镶白旗人。

乌云珠(uyunju,九十),长白山地方人,钮祜禄氏,正白旗包衣人。

明安(minggan,一千),乌喇地方瓜尔佳氏,正蓝旗人。

明安(一千),哈达地方纳喇氏,镶蓝旗包衣人,等等。

以上人名都是从《满洲八旗氏族通谱》中摘录的满族人名,可以看出满族人是喜欢用满语数字作他们的名字的。

汉语数字起名

清代满族人起名有一部分使用了汉语数字。

如孩子降生时父年二十八,母年三十,“28+30=58”,那么孩子的名字就可以叫“五十八”。根据《通谱》记载,清初单叫“五十八”的就有10人。

满族人这种用汉语数字起名的方法,与汉族人名及汉化的满族人名大有不同。其使用的数字是汉语数字,用这种起名方法也表明了和汉族的密切联系。

半汉化的满族人名

1、原姓和名以“姓+名”的形式连用连写

比如纳兰性德,是纳兰(那拉)氏,名性德,清初词人,正黄旗人。

再如著有小说《儿女英雄传》的费莫文康,清小说家,费莫氏,名文康,镶红旗人,曾官徽州知府,改任驻藏大臣。

这两个名字完全像汉族的复姓加一个双字名。这其实就是一种汉化了的满族名。

2、“ 随名姓”的出现

满族人“随名姓”的出现,实质上也是满族人名汉化过程中的一种形式。所谓“随名姓”,即以祖父或父亲名字之一作为本枝子孙的姓氏,但仍不否认也不忘记其本来的满族老姓。

据刘庆华先生《满族姓氏综录》考证,尚有:清中期舒穆禄氏有个叫万显丰的人,其本枝子孙即以万为姓;清末居辽阳之爱新觉罗氏有个叫海臣的人,其本枝子孙即以海为姓;清末居沈阳之喜塔拉氏有个叫文忠额的人,其本枝子孙即以文为姓。现在满族中的图、万、荣、德、英、成、海、恒、文等姓氏皆由此规律而来。

全面汉化的满族人名

1、新姓代替老姓

喜塔拉改为图、赵、祝、齐、文。

钮祜禄改为郎、钮。

佟佳改为佟、董、高。

瓜尔佳改为关、白、石、鲍、汪、伊。

马佳改为马、傅。

索绰罗改为曹、李。

富察改为富、傅、李。

那拉改为叶、南、那、白、姚。

爱新觉罗改为金、罗、德、海、肇、赵、洪、双、依、文、华。

完颜改为王、汪、粘。

尼玛哈改为于、俞。

尼玛察改为杨、张。

赫舍里改为高、康、赫、张、何、卢。

费莫改为马、麻。

西林觉罗改为鄂、苏、赵。

其余六百多满族老姓也都是类似这种情况。

2、姓和名连用的人名

如生前曾任《北京文艺》《说说唱唱》等刊物编辑的金寄水(1915—1987),原姓爱新觉罗氏,清睿亲王后裔。

戏曲作家华粹深(1909—1981),原姓爱新觉罗氏,曾任南开大学教授,天津戏曲学校副校长。

近代戏剧家、著名京剧演员汪笑侬(1858—1918),原姓完颜氏,清末曾作过河南太康知县。

著名京剧演员奚啸伯(1910—1977),原姓喜塔垃氏,曾任北京京剧四团团长。

这些人名如过不特殊加以说明,很难看出其是汉族还是满族。可见,近一个世纪以来,满族随着民俗、语言等方面与汉族逐渐融合,作为民俗和语言的一部分的满族人名,也与汉民族的民俗和语言逐渐融合了。

另外,满族人还十分喜欢用形容词、各种动作的名称、满汉语素合成等形式进行起名,这都和其他民族的起名习惯有很大不同。

四、清军入关 满族汉化

前面提到,入关前的满族人用满语起名时,比较偏爱使用有关动物、山林的名称和数字等较朴素的词语。因为满族是传统的渔猎民族,其民俗具有浓重的渔猎文化色彩。在生存环境的影响下,满族人常常表现出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的观念,再加上其民族心理质朴,使得其在命名时也就不会出现刻意选取表达平安吉庆、福禄寿喜、升官晋爵等含意的词语。

但满族在入关前其实已经开始与汉族进行交流,并汲取了汉文化的一些元素,充实自己的文化,使得其人名取向发生了一些变化。

自清军入关后,满族文化受到汉族文化的强烈冲击。满族传统狩猎文化不可避免地与汉族农耕文化和儒家文化发生冲突与碰撞,而作为满族文化重要载体的满族人名也受到了汉族语言文化的影响。尽管满族入关后在政治上占有统治地位,但满族传统的狩猎文化根基不够稳固,文化积淀不够深厚,使得满族在这场文化较量中处于弱势地位,让他们不自觉地、日益深入地接受汉族文化、农耕文化和儒家文化,为了适应社会交往和文化发展的需要,满族姓名逐渐发生演变。

清代也因为这样对人名用字及数量、书写方式等都做出了明确规定,来保护满族传统的语言文化,延缓满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的融合。

所以,满族人名在入关初期变化不大,但是有汉化的倾向。到清代中后期,满族人名开始汉化。

资料图片。冯璐《满族人名的历史特征分析》

满族人名受到汉族文化冲击时,皇族和贵族的命名取向最先受到影响,并引领着社会的潮流,带动整个满族社会的人名演变,在平民阶层(八旗兵丁)中也表现得十分明显,只是变化较缓慢。

五、辛亥革命后 满人突击改汉姓

辛亥革命以后,清代结束了其统治。

为了生存和生活,满族人有的远走他乡,有的隐藏民族属性改变民族习惯。东北沦陷时期,除了一些满族贵族仍保持原有的姓氏和名字之外,大部分满族人已经把复杂的满族姓氏改为单字姓或与当地汉族人相同的姓氏,再配以几乎完全汉化的名字。但是在一些旗人相对集中的地区,有一些满族人的姓名仍然具有鲜明的满族特征,单看名字就可以确定其人为满族人。

如在双城县公署(清代一度称为双城堡总管衙门、双城堡协领衙门等,负责管理旗民事务)的档案中,发现有“德江”(卷163,83页,民国十一年)、“喜才”(卷163,83页,民国十一年)等人名,都是沿用了用双字命名、称名不举姓的方式起名。

到民国时期,满族人名基本汉化。

无论是历史人名,还是历史制度,在不同时代都有着不同含义和历史意义,都是与该历史背景下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特定的语文文字、风俗习惯、心理因素等密切相关的。创作者写小说、编剧本时,需要在以史实为主的基础上,再对作品加以创造增色,反之,就会偏离历史实际,闹出笑话。


来源:中国历史研究院

吉祥满族编辑整理 转载须注明

举手之劳请点击“右下角 再看” 热爱此文请转发朋友圈,谢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如您需要满族风格元素的餐饮、旅游、文化合作,请联系——叶赫那拉煜麟,大清国慈禧皇太后五世内侄孙,清代世袭一等子爵后裔,中国书画院院士,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满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满文书法研习会秘书长兼副会长,湘西武陵书画院副院长,北京史地民俗协会会员、民族古文字研究会会员,书法家,畅销书作者,著有《正说清朝十二后妃》、《正说清朝十大贵族》、《大清风云人物》、《晚清军事变革》等。十余年间,煜麟老师为东北、华北、西北等数个满族民俗村寨、满族饭店宾馆进行过满族文化元素整合,有丰富的行业经验与资源,欢迎洽谈合作。电话:13911539318(同微信)

长按指纹,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我们哦~



吉祥满族
满族门户网站——吉祥满族网www.manchus.cn 中国最大的满族门户网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