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点击上方"吉祥满族"↑关注微信订阅号:@吉祥满族(微信号:jixiangmanju)中国满学会、满文书法研习会门户网站——吉祥满族,2002-2024年
这一天,王祥奎回乡探望母亲。到家后的第二天中午,王祥奎在客厅看书、喝茶,他的小侄子心急火燎地跑了进来说:“外面有人在打梭棒,我们出去看看。”
王祥奎一听能看打梭棒便来了兴致,他便与哥哥王诚奎一同出门看孩子们打梭棒。在田间的空地上,几个孩子分为攻方和守方,此时已经拉开了架势,攻方的一个孩子将一根两头小中间大的木梭抛向空中,然后准确、用力地拿一根长木棒去击打它,那样子像极了打棒球。守方的孩子们有的伸出手跳起来、有的脱下外套朝着木梭落下的方向跑去、有的蹲下身用帽子去接,一个个子高的孩子胆子非常大,跳起来赤手便接住了飞来的木梭,顾不上疼痛了,高个子的孩子用力向攻方所画的“城”扔去……场面热闹非凡引得很多路人过来围观。
由宁夏传入河湟
说起这种独具青海特色的体育竞技活动,王祥奎建议我们到他老家看一看。王祥奎的老家在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红崖子沟乡。此时,红崖子沟乡地里的庄稼长得很茂盛,我们踏着夏初的青色来到了他哥哥王诚奎家。王诚奎家的院子里堆满了榆木劈柴,王祥奎说道:“打梭棒用的木梭就是用这种质地坚硬的榆木制成的,这项活动最早源于明代,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满族称为‘打尜尜’,清代时有童谣记载:‘杨柳青,放空钟;杨柳活,抽陀螺;杨柳发,打尜尜;杨柳死,踢毽子。’清康熙年间清廷为了维护地区稳定,派遣满族官兵、工匠一万余人来西北戍边,雍正三年,清廷设立宁夏府,满族官兵便长期驻扎于宁夏地区了。自此,源于满族的打尜尜便在宁夏兴起了。后来,打梭棒这项运动又从宁夏流传至甘肃和青海的河湟地区了。而打梭棒中的攻方和守方的设置正是遵循了打仗的规则,只不过后来打梭棒成了一项民间的娱乐活动。”
打梭棒帮孩子计数
王家两兄弟所在的村子旧时有很多具有青海本土特色的活动,是远近闻名的“文化村”。小时候王祥奎、王诚奎兄弟俩就经常玩打梭棒这种游戏。
虽然在河湟地区的很多地方都打梭棒,但是源于红崖子沟乡的打梭棒至今延续着古老的游戏规则,甚至有些家长都认为它可以教孩子们计数。从小就跟同村孩子们一起打梭棒的王祥奎更是对其规则有所了解,他说:“那时候物质生活不充裕,农闲时,村里的小朋友经常会三五成群地来到田间地头,随手砍下几根榆木棍,短的做木梭,长的作为击打棍。父母还要干农活,我们兄弟几人在帮衬家里的闲暇之余,就会跟村里的孩子们一起打梭棒,一般都在下午,只要听见有人喊:‘打梭棒走’,我们兄弟几人就一同去那个经常去的空地上。起初我还不了解其中的规则,玩得久了,便得知在攻方击打木梭时,若被守方人员接住并扔回攻方的‘城’(地上画的圈)中,那么就会根据木梭飞的远近距离计数,然后让输方的队员背着赢家走。一九、二九、三九……是孩子们常用的计数方式,这便是打梭棒中的惩罚措施了。当时我和弟弟们打梭棒时,有时充当攻方,有时也充当守方。但无论当哪一方,当木棍挥出去击中木梭的一瞬间时,我们的眼睛盯着木梭的飞行轨迹。打得远的木梭能引起小伙伴们欢呼,叫喊。那感觉真是太好了。”
在传承中发扬
在王祥奎工作多年后,渐渐发现打梭棒还衍生出很多不同的玩法,小侄子他们在一起玩的就和他小时候玩的有所不同,其中一种玩法是对原来打梭棒的改进。王祥奎说道:“打梭棒在青海流传至今出现了很多新奇的玩法。现在有的年轻人会一种叫作‘打天梭’的玩法,就是在地上挖一个小坑,将木梭放在坑沿儿上,然后身体向下,对着木梭用力一击,守方的人便扑去接木梭。但其中的计数规则和普通的是一样的,就是‘打天梭’有时会打得很远。”因为打梭棒衍生出了越来越多的玩法,在古老的河湟地区,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这种游戏,人们在玩这种游戏的时候,也在传承着一种文化,一种乡土的记忆。(徐瑞)
来源:西海都市报
吉祥满族编辑整理 转载须注明
举手之劳请点击“右下角 再看” 热爱此文请转发朋友圈,谢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如您需要满族风格元素的餐饮、旅游、文化合作,请联系——叶赫那拉煜麟,大清国慈禧皇太后五世内侄孙,清代世袭一等子爵后裔,中国书画院院士,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满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满文书法研习会秘书长兼副会长,湘西武陵书画院副院长,北京史地民俗协会会员、民族古文字研究会会员,书法家,畅销书作者,著有《正说清朝十二后妃》、《正说清朝十大贵族》、《大清风云人物》、《晚清军事变革》等。十余年间,煜麟老师为东北、华北、西北等数个满族民俗村寨、满族饭店宾馆进行过满族文化元素整合,有丰富的行业经验与资源,欢迎洽谈合作。电话:13911539318(同微信)
长按指纹,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我们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