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点击上方"吉祥满族"↑关注微信订阅号:@吉祥满族(微信号:jixiangmanju)中国满学会、满文书法研习会门户网站——吉祥满族,2002-2024年
满族大娘
满族,现有人口1千余万人,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另外,在内蒙古、河北、山东、新疆等省、自治区以及北京、成都、兰州、福州、银川、西安等大中城市均有少数散居满族。
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人,其后裔一直生活在长白山以北、黑龙江中上游、乌苏里江流域。1644年清军入关,统一了中国,形成满汉长期杂居的局面。辛亥革命后,满洲族改称满族。
满族有自已的语言、文字,满族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 满文创制于16世纪末,是借用蒙古文字母创制的。17世纪四十年代,满族大量入关后,普遍开始习用汉语文。
满族自古好歌舞,古代舞蹈多由狩猎、战斗的活动演化而来。历史上满族男子喜穿青蓝色的长袍马褂,头顶后部留发梳辫留于脑后,戴圆顶帽,下穿套裤。妇女则喜欢穿旗袍,梳京头或“盘髻儿”,戴儿环,腰间挂手帕。满族入关后,其服装与汉族服装趋于一致,但旗袍却以其独特的魅力流传下来,成为中国妇女的传统服装。
■“《齐鲁周刊》走进56个民族”系列报道之九
●记录
满族室内,大炕
收藏两千年
——满族:一个小人物的民族情结
□本刊特约记者 施晓亮
9月23日,我们抵达了辽宁岫岩满族自治县。因为鞍山市委书记胡晓华同志早打了招呼,岫岩县委对我们的到来格外重视,这使得我们成为该县接待规格最高的一个新闻采访组。而高规格是有代价的,这让我们想要自然地走入一个满族家庭的想法变得有些不太现实,县里热情精心周到的安排又实在不好推却。后来我在大连到烟台的船上反思,觉得出发前定下的“不走官方途径,一切自力更生”的规矩还是得认真执行下去。
如果再没有赵朝勋这个“满族通”,我们这一站的采访几乎就要交白卷了。
“我叫依尔根觉罗·朝勋”
赵朝勋是岫岩县委专门给我们找的向导兼顾问。老同志幽默健谈,精神头十足,一点也不像是68岁的人。自我介绍时,赵朝勋强调自己是纯粹的满族,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是满族,他的家庭属于依尔根觉罗氏,镶黄旗——依尔根觉罗和爱新觉罗都是满族中的贵族大姓,汉化的姓氏都是“赵”。“我的名字应该叫依尔根觉罗·朝勋,就像赵朴初应该叫爱新觉罗·朴初。”他特别强调这一点,是因为“纯粹”的满族并不是很多,“岫岩满族人口占88%,其实哪有这么多!当年成立满族自治县,按规定满族人口必须达到70%以上,所以只要是跟满族沾点边的,比如本来是汉族,可姥姥是满族,就改成了满族。国家民族政策对少数民族有照顾,孩子考大学分数上还降低呢,所以改少数民族是顺茬,一个村一个村地改了。”
赵朝勋是那种口无遮拦的人,但言谈间又能感觉出他的政策水平和恰到好处的分寸感。他退休之前是县文化馆的馆长,再往前是县文化局长、县文教部长,再往前是县革委会的一个什么头头,他自嘲地说“官越做越小,名气越来越大”,他的名气来自他对满族民间文化的研究。他说,民族民间文化如此丰富多彩,比政治上的风风雨雨有意思多了。因此,1980年从文教部长一下子降到文化站长,他一点失落感都没有,至少表面上是这样的。凭着多年积累的关系,他亲自跑到省文化厅要了40万拔款,建了当时全省最好的县级文化站,四层楼,比县委大楼还好。
作为一个满族人,赵朝勋眼看着满族传统文化受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和渗入,逐渐失去了其独有的特色,意识到必须要“抢”。他一次次地在全文化馆动员、部署抢救满族文化的工作,并且身体力行,率先走到民间,去记录满族老人讲的故事,去记录满族歌手唱的民歌,研究满族剪纸和农民画的艺术风格。他还组织驴皮影、枕头顶、农民画等出国展出,让满族文化在世界舞台上展现瑰丽的丰姿,在海外引起极大反响,为此,“世界满族文化基金会”会长爱新觉罗·毓瑞亲笔签名颁发给赵朝勋一块“满族之光”金质牌匾。
更让他引以为豪的是,由于挖掘民族民间文化成绩突出,他二次被文化部评为“全国先进文化工作者”“全国优秀文化馆长”。
坐在满族文化的宝藏上
在领我们参观了县博物馆之后,赵朝勋又请我们到他家作客。他把他轻易不肯示人的宝贝翻腾出来一一展示给我们看,这才使我们相信刚才博物馆长说的“博物馆的收藏赶不上赵老师的多 ,更没有赵老师的好”此言不谬。
赵朝勋的收藏主要是民间工艺品和满族传统生活用品。前者如枕头顶、纳绣、驴皮影、满族农民画,后者绝大多数是瓷器,如各个朝代的掸瓶、帽筒、茶壶,另外还有洗衣棒槌、烟枪之类的小玩艺。单从数量上说,他的收藏并不是最多的,但件件是精品,比如驴皮影就有300多件(套),分装在2个木箱内,人物有生旦净未丑,道具有山水花石桌椅车马,他还根据满族民间传说设计皮影,请尚健在的民间老艺人加工制作。他一边给我们展示他画的皮影各部件分割图,一边现场操纵皮影人物行走、骑马、站立、坐卧、打斗,口中念念有词背诵着皮影戏台词。他的枕头顶也有几百件,每一件都堪称孤本、极品,前几年一家出版社看中这些艺术珍品,要出版《满族民间纳绣集锦》,借走了他200多件枕头顶,不幸全给弄丢了,这让他从此再不敢大方出借。
他收藏最多的是瓷器,各式各样的大花瓶、掸瓶、帽筒、茶壶琳琅满目,据说有位香港文化富商要出资数十万悉数购买,他都不为所动。这些瓶瓶罐罐散落在民间,平时谁也不把这些玩艺当回事,赵朝勋对它们的宠爱使得一些头脑精明的农民看到了商机,很多人靠这个发了财。赵朝勋带我们去了县城近郊的一个农民家里,农家小院不起眼,三间房子里古董却不少,大部分都是明、清、民国和伪满洲国时期的满族瓷器及生活用品,主人一个劲地说“我是赵老师的学生,是赵老师把我领进门的”。同来的还有县委宣传部长,他在赵朝勋的影响带动下也收集起这些玩艺来了,大有赶超老师的劲头。
赵朝勋说:“人家说我是‘满族通’,其实我只是把我们这里的民族文化整理了一下而已。”
赵朝勋对满族民族文化推崇备至。说起满族的饮食文化、居住文化、民俗文化、服饰文化、宗教信仰来他滔滔不绝,他陪我们到早市食摊上吃满族的酸汤(一种用玉米精粮细作的面条),到几十公里之外去参观惟一相对保存完整的满族民居建筑群“葛家大院”,给我们图解旗袍的几个演变过程。说起旗袍,老人眉飞色舞:“你见过有比旗袍更被广泛认可、更有生命力的服装吗?就前后两片布,充分展示了妇女身材的曲线美,同时又有无穷的神秘感。中国妇女的国服,除了旗袍还有什么能够担当?现在连西方的服装也在借鉴旗袍的某些特点呢!”
●追忆
摇曳在传说中的满族风情
□文/本刊特约记者 施晓亮 图/邱长海 施晓亮 张晓伟
大清国—敬犬—索罗杆
满族人一向敬犬、爱犬,传统的满族民居院落中,一根“索罗杆”(顶部有一个木“升”的高杆)是必不可少的。这两样习俗与满族的先人老罕王——努尔哈赤的一个传说有关。
努尔哈赤幼年丧母,继母纳喇氏百般虐待他,小努尔哈赤无奈便投身到明朝总兵李成梁帐下为李成梁和六姨太紫薇当佣人。他机灵乖巧,很讨六姨太喜欢。一天晚上,他为李成梁洗脚时,看到李总兵脚心上有3个痦子,李成梁得意地说:“我的福气和官运全在这三个痦子呢!”小努尔哈赤说:“我脚心还有7个痦子呢,怎么就没有福气和官运呢!”李不信,小努尔哈赤就脱掉鞋袜,亮出脚心的七颗红痦让李总兵观看,总兵大人吓了一跳:“早听说有人算出民间将有脚踏七星的真龙天子出现,与明朝分廷抗礼,想不到就是这个小子!”他让六姨太太紫薇稳住努尔哈赤,自己急急禀报朝廷请功领赏。善良的紫薇不忍伤害小努尔哈赤,遂实情相告,让他快快逃命,并特别嘱咐:“快到马圈里骑匹快马逃命,记住,骑大红马,不要骑大青马,大红马比大青马跑得快!”黑夜中,小努尔哈赤错骑大青马出逃,与他朝夕相伴的大黄狗也随他逃出李府。
夜半,李成梁带官兵来捉努尔哈赤,见努尔哈赤逃走,急忙骑大红马追赶。天亮时分,大青马跑到一个悬崖前,努尔哈赤见追兵将近,前无去路,便驱马跳崖。由于有大青马托垫,努尔哈赤没有摔死,他趴在地上一动不动。李成梁从崖上望见大青马已摔死,努尔哈赤身上落了一群乌鸦,以为努尔哈赤已经摔死,但他还不死心,令随从将成捆的柴火点燃后扔到努尔哈赤身上要把他烧成灰烬。大黄狗见李成梁已经远走,便急忙跳进河里,用浸湿的身体将火压灭,努尔哈赤得救了,而大黄狗因劳累和烧伤却死去了。
努尔哈赤成就大业后,为纪念死去的大青马,就把朝廷年号定为“大青国”,以后渐传为“大清”;对于乌鸦,满族人也是格外尊重,家家户户房前的索罗杆,就是为了在杆顶“升”里放些猪下水、粮食让乌鸦取食;至于狗,更是成了满族人的忠实朋友,“狗君子”之说即出自此。多少年来,满族沿袭了不准杀狗、不吃狗肉、不戴狗皮帽子、不铺狗皮褥子的习俗。满族人家平时对狗喂养也特别精心,即便狗老了,看不了家了,也一如既往善待,狗死后还要厚殓。如果谁打了自家的狗,就视为对主人的不尊重。“打狗看主人”这句话据说就是由此而来的。
鉴于满族敬犬的习俗,满族不仅自己不吃狗肉,更不拿狗肉去招待宾朋,如违背这一习俗,就被视为无知可笑。
泥火盆—火锅
现在岫岩农村,还能见到泥火盆。隆冬时节,一家人围坐在泥火盆周围,老人叼着长杆烟袋,女人手里拿着针线活,孩子们在火盆里埋上核桃、栗子、地瓜、土豆,一盆柞柴火炭,把屋子熏得暖暖和和的。来了客人,泥火盆上就坐上装满酸菜、粗粉条子、五花猪肉的红铜锅,火盆边放着蒜酱碟,边饮边食边叙。满族人管这叫“吃锅子”。赵朝勋说,现在风行全国的火锅其实是满族人“吃锅子”演变而来的。
满族祖先女真族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狩猎野餐时常用篝火烧陶壶、陶罐煮食吃,塞外高寒,往往边烧边吃,怕火力分散、跑荒,便用山石将火围起,这后来就是今日泥火盆的雏形。后来,聪明的满族先民们几经研制,创造出了一种圆形铜锅子,并在内壁挂锡,以防酸菜与铜反应产生有害于人体的乳酸铜。现在三起楼式的火锅,是后来铜匠巧手依据泥火盆上的圆火锅的原理,为贵族们而研制的一种高雅、文明的满族饮具,入关后,这种吃法迅速传遍全国。
旗袍—枕头顶
旗袍是中国妇女的“国服”,它最早是满族女性的代表服装。关于它,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很久以前,镜泊湖边上住着一位叫黑妞的渔家姑娘,心灵手巧人漂亮。她觉得穿宽大衣裙打鱼不方便,就自己动手裁制了一件多纽袢儿两侧开襟的连衣长衫,捕鱼时将衣襟撩起系在腰间,既大方,又实用。一天晚上,皇上梦见了先王告诉他,在镜泊湖边上有一位身穿锦袍的俊俏渔家姑娘,她便是皇儿的娘娘。皇上醒来喜出望外,急令差人前去寻找。后来,黑妞就入了宫,成了娘娘,打这以后,八旗女姓都效仿皇后穿上这种长衫,后人就把旗人女姓的这种长衫叫做“旗袍”。
满族姑娘待嫁时有做枕头顶的习俗。
满族的祖先使用圆木当枕,全家枕一根圆木入眠,后来觉得不方便,一人翻身,全家就被动醒。以后他们把长圆木按人头锯成短骨碌,将着炕的一面砍平以防滚动。再后来,条件好了,木枕换成了茧丝布枕,但其形状仍是木枕式的长方形的。也就打有了布枕头开始,有些手儿巧的满族闺女就绣起枕头顶来了。
过去满族少女,不论家中贫富,从十三四岁开始,就要描花样,绣、纳枕头顶。闺女家枕头顶绣得越多越好看,就说明这家闺女心灵手巧。新婚之时,枕头顶是嫁妆中最重要的部分,用红线绳起来,一排排挂起来展示在新房中,倘能招致人们交口称赞,则是新娘和娘家人莫大的欢欣。第二天,新娘总要把这些枕头顶,根据图案、诗词句内容,钉在长方形蓝色枕头套两端,双手捧着,一一送给家中的长辈。
枕头顶是满族闺阁典型的刺绣——纳纱民间艺术,“纳纱”是用五彩线,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方型图案,在纱布上用花针纳。多以红蓝黄白满族八旗的颜色为基调,构图典雅,色彩艳丽。目前存于民间的满族枕头顶,大都出自百儿八十年前的满族先民之手,有的多达三四百年,是我国少数民族刺绣中不可或缺的一颗明珠,且件件都是满族的传世文物。
剪纸—皮影
在赵朝勋的收藏中,剪纸和皮影占了相当大的成份。
满族的先世是白山黑水的主人,东北地区的民间剪纸艺术是以满族民间剪纸艺术为特征的。
满族的剪纸起源于旧时贴在祖宗板子上的纸旗——“挂旗”也称“挂笺”。据满族老人讲,各家根据自家是什么旗就贴什么色的挂笺,祖先是从长白山几道沟来的就贴几张。直至今日,到偏远的山区的满族人家,不用主人说出他是在旗在民,在什么旗,稍加留意他家的挂笺便明白。
满族民间剪纸所表现的领域有着广阔的范围,从画面内容上,有歌族颂主的,有美妙动人的神话传说,有红白喜事祝寿祭祀,有妇孺皆知的戏曲人物,有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有理想中的灿烂世界,有现实生活的写照,有花草果蔬、鱼虫鸟兽,有山水林木、房舍器具,可谓包罗万象。满族剪纸用途广泛,平时家农总好把纸棚中间贴上龙凤、蚍蜉等团花,棚的四角贴上蝴蝶、双鱼等棚角花,炕围上贴上手扯手的女人或鱼、猫、金鸡叼蜈蚣等;窗上贴双喜、福、禄、寿、财等;一些手巧的老太太,甚至还把自己的烟笸箩也贴上小动物,装饰得五彩缤纷。各种节日、婚丧嫁娶自然更少不了剪纸,就连满族人的服饰上精绣的花纹图案,也多是采用先剪后绣的办法,于是男人戴的扇子套、钱褡子、烟口袋、钱包,女人戴的针扎、香荷包等,都因为这些剪纸图案而斑斓多彩。
皮影曾在满族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努尔哈赤执政后,清军推行移民垦荒政策,旗人迅速随军入关占荒,当时鼓舞士气的军中娱乐中,皮影是主要的项目。这些皮影与关内流行的皮影在制作工艺上并无太大差别,它的独到之处在于表演时融入了大量满族群众喜闻乐见的满族单鼓、满族八角鼓、东北地方戏、二人转、东北大鼓、东北秧歌、莽式舞的曲调,形成了具有强烈满族特色的满族皮影专调。
岫玉
岫岩是玉石之乡,全国玉雕行业70%以上的玉料出自岫岩。
岫玉最知名的代表是玉石王。这块1960年7月22日发现的巨大玉石,长5.5米,宽4.5米,高2.5米,总重206.76吨,比曾经轰动世界的缅甸玉石王重8倍。它玉体璀璨晶莹,有绿、红、黄、黑、白五彩,阳光下绚丽多彩。周恩来、李先念等国家领导亲自指示过要保护岫玉王。1993年,鞍山市人民政府决定,把岫岩玉石王运抵鞍山,雕琢成世界最大的玉佛,并为这尊巨佛建造了一座玉佛苑。1997年11月,玉石大佛被评为世界吉尼斯之最,轰动世界。没过4年,岫岩玉石矿又发现一个巨形玉体,仅露出地面的部分测算,重达6万吨,比原来的玉石王大了239倍。岫岩玉又一次在世界称王。
赵朝勋说,满族历来爱玉、宠玉,特别是满清王朝将玉作为皇族的吉祥物,皇室贵族佩玉爱玉蔚成时尚。有趣的是,满族人名字中“玉”字特别多,赵朝勋与宣传部长邓研发随口数了一遍,光市委大楼上名字里带玉字的工作人员就有几十人。
●资料
满族禁忌
满族主要禁忌有以下六个方面:
(1)狗忌。满族最突出的禁忌为不准杀狗,禁吃狗肉,禁穿戴带有狗皮的衣帽。
(2)祭祀禁忌。家堂中的祖先牌位禁忌乱摸乱动、甚至忌灰法落于上,否则,认为是对祖灵的侮辱。祭祖供品,忌用破鼻、破耳、破尾的雄羊;忌用杂毛猪,而要全黑、无杂毛的公猪。必须在西炕搓杀猪绳、磨杀猪刀;杀猪人忌右手持刀。祭祖时要烧香,并在大门挂谷草反,以备祖先莅临喂战马之用。草反附近严禁孕妇、寡妇和戴狗皮帽的人接近。该族对马极为崇敬,有专供祭祀用的马(“他合”马)。此马不事农务,不准骑乘(尤禁妇女骑乘)不打鬃,不剪尾。满族奉貂为家神,捕貂前亦须祭祀貂神。捕貂时禁穿戴貂皮衣帽,获貂后禁当场剥皮,走出百步之后方可。
(3)产忌。怀孕5月以上者,禁入马棚,亦不准牵马。产房内禁放玉器,产妇亦忌见玉器。故产前须把所有玉器拿出来产房或用红布包好。
(4)婚忌。旧时满族有不与汉人通婚的禁忌习俗。俗语云:“旗民不交产,满汉不能婚。”此禁忌现已改变。
(5)丧葬禁忌。忌棺材从门而出,认为门是为活人所设,死人不可用,故有窗户出棺之俗。孝子治丧后百日内忌剪发,禁止参加宴会及娱乐活动。送葬后,亲人不许在家哭,否则会再死人。禁外人(包括亲友)穿孝孕妇进入住宅。
(6)忌老少无别。晚辈对长辈不准触犯,进长辈房间,须面对长辈者垂手而立。长者赐座,只可半坐于北炕稍,双手扶膝。晚辈不得与长辈同桌共餐。路遇长辈或兄长,须问安,并站立路边,让其先过,自己方能动身。
来源:
吉祥满族编辑整理 转载须注明
举手之劳请点击“右下角 再看” 热爱此文请转发朋友圈,谢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如您需要满族风格元素的餐饮、旅游、文化合作,请联系——叶赫那拉煜麟,大清国慈禧皇太后五世内侄孙,清代世袭一等子爵后裔,中国书画院院士,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满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满文书法研习会秘书长兼副会长,湘西武陵书画院副院长,北京史地民俗协会会员、民族古文字研究会会员,书法家,畅销书作者,著有《正说清朝十二后妃》、《正说清朝十大贵族》、《大清风云人物》、《晚清军事变革》等。十余年间,煜麟老师为东北、华北、西北等数个满族民俗村寨、满族饭店宾馆进行过满族文化元素整合,有丰富的行业经验与资源,欢迎洽谈合作。电话:13911539318(同微信)
长按指纹,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我们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