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予历史以震撼的力量——评纪录电影《里斯本丸沉没》

体娱   2024-10-28 18:08   中国  
这是一段本不应被忘却的历史,却因种种原因雪藏到了现在;
这是一段所有人看了都会锥心泣血的悲剧,却由于一群人的出现而路转峰回……
导演方励和他的纪录电影《里斯本丸沉没》的故事,再度将人们的思绪拉回到82年前那个月黑风高的晚上……
用历史真实  铸就纪录片生命
1942年,载有1816名英军战俘的日军武装运输船“里斯本丸号”由于没有按照国际惯例悬挂明显标志,在中国东海舟山群岛东极岛附近海域,被美国潜艇击中、进水,面对即将沉没的船只和船上的战俘,日本方面不仅没有采取补救措施,反而用木板和帆布封闭舱门,企图将整船战俘淹死在海里。
身后是汩汩涌入的海水,面前是被封死的舱门和舱门后日寇黑洞洞的枪口,赤手空拳的战俘被迫自行组织起来,与海难和强敌展开殊死搏斗。他们不顾伤亡冲破封锁、打开船舱、跳入大海,本以为逃出了生天,却又迎来了日寇的疯狂扫射……就在战俘们血染海天之际,晨曦之中一群中国渔民寻声而至,他们宛如天使,又矫若游龙,驾着小舟冒着枪林弹雨抢救着落水战俘,也用自己的英勇之举,阻吓住了日军的暴行。
这部影片的独特之处首先在于其对历史事件的高度还原。通过详实的资料和现代科技手段,观众仿佛穿越时空,亲眼目击了1942 年中国东海海域那惊心动魄的一刻。借助三维动画等现代科技,82年前的那场生死营救充满了戏剧性的张力与悬念,而历史在这种娓娓道来的讲述下,也不再是干瘪的记录,而是化为了温润的离人泪、思乡苦、手足情、天伦爱。
影片巧妙地运用两条线索来架构故事。一条线索致力于探索和还原历史,解密船难的背景、原因和过程,让观众得以跨越时空,对这一事件有了全面而清晰的了解;另一条线索则是寻找健在的士兵、渔民以及受难者亲属,借由当事人或亲属的讲述,呈现出船难对个体生命造成的灾难性影响。
这种叙事方式在纪事与写人之间找到了绝佳的平衡。遇难的战俘不再是历史书中冰冷的数字,而是有血有肉、有故事的人。
——作为炮兵、信号兵、机枪手、机修工、海军水手,他们对于历史,只是泛黄纸页上墨迹斑驳的名字与职务;
——作为儿子、兄弟、丈夫和父亲,对于家庭,他们是时隔近一个世纪后依然鲜活的笑脸、温热的拥抱、褪色的洋娃娃、研读了千百遍的家信和至今仍牵连难忘的思念。这正如片尾曲中所唱:“战争不仅发生在战场,也出现在孩子们的噩梦里”。
八年磨一剑  梅花香自苦寒来
该部影片自上映至今,口碑持续发酵,也引来业界和学界的诸多掌声与探讨。有关专家学者认为,这部纪录电影本身有两大特质,一是人民至上的创作态度,二是胸怀天下的格局,这两大特质使得这部片子能在诸多影片中脱颖而出,令人印象深刻。
无数观众都不遗余力地表达对该影片的欣赏。如果不是遇到干地球物理这个行当的方励,恐怕深埋海下的里斯本丸的故事就会永久这么沉寂下去了,是方励在科考中发现了这艘船,偏巧他也是影视行业的从业者,这才有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这部感人的电影。
方励可以说一辈子都是在跨界中度过的,从小生活在与海无缘的内陆省份四川,长大后却成为海洋物理学家、海洋科技公司的创办者,中年以后又成为电影制片人,监制推出了《观音山》《后会无期》《乘风破浪》等影片,直到8年前因为一次海上科考意外发现了里斯本丸的海底残骸,使他又踏上了纪录片导演的转行之路。可方励本人却不止一次在社交媒体上表示,自己从没想过要当导演,他做任何事的出发点都是一个“情”字,情感驱力构成了他创作的核心,他希望献出自己的一份力,去倾听、注视这些被遗忘的过往与生命。
8年里,为了拍摄这部纪录片,方励行程几万里、辗转几大洲进行研究探寻,中国、英国、新加坡、加拿大、印度、澳大利亚都留下了他的足迹,甚至不惜花费巨资,在《泰晤士报》《每日电讯报》等报刊上刊登寻找遇难遗属的整版启事,这才用600多位相关人士的讲述使故事一点点充盈了起来。为此,他甚至不惜卖掉房子来筹措经费,前后耗资5000多万,将一个个散落在全球各个角落里的碎片化回忆收集整理起来,细心地勾织成一张坚实的故事之网,用影像与科技、用温情与匠心,成功地“打捞”起这段沉没了82年的历史。
这种对历史、对真相的执著,这种对艺术对受众的尊重,相对于影片,更让人动容。然而,面对铺天盖地的褒奖与荣誉,已年过花甲的方励导演依旧云淡风轻。“我的电影不是为了获奖而拍摄的”,按方励的话说,“如果我们拍的电影,50年后、100年后还有人会提及,那才是我们所要拍的电影,因为人只能活3万多天,我们能把自己所看到的世界、我们的内心感受,通过电影的方式传递下去,能留给三代以后的后人去感知、体会,这才是我们拍摄纪录片的目的。”
讲中国故事,让历史告诉未来
虽然是一部纪录电影,但《里斯本丸沉没》的妙处却在于同样不乏故事片的张力与刺激。影片的高潮,在里斯本丸即将沉没时中国渔民的出场,水涌山叠,他们驾着一叶叶小舟,在日军的枪林弹雨中穿梭往来,营救着一个个生命,也塑造了不朽的传奇。
这些高鼻深目的洋人是敌是友,渔民们无从得知,但是,“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虽千万人,吾往矣”,却是他们、乃至每一个中国人骨子里自带的基因与风骨:
——是扶危济困、侠肝义胆、急公好义的中国人的善良善良,让这满是海难、屠杀的至暗时刻,笼罩上一层人性的光辉;
——是他们的及时救援,挽救了三百多位战俘的生命,又是他们冒着被屠村的危险舍命保护下三位战俘,并辗转数千里转移到安全地区,这才让里斯本丸的真相大白于天下,也才又了我们今天的故事;
——也正是他们身上那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中国人特有的风骨,让里斯本丸的故事有了一个更开放式的结尾。
片尾,获救战俘家属及唯一健在老兵重返东极岛,祭奠亡人并与当年参与救援的渔民会面时,那一句句发自内心的感谢,让这片海天显得格外的辽阔。
在前不久中英两国外长会晤中,该片被两国外长所提及,这段尘封八十余年的往事,它所蕴涵的中国元素正被世界上越来愈多的人所关注。而在明年举办的奥斯卡金像奖上,该片还将代表中国电影竞逐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大奖。在欧美话语权占据主导地位、各类西式英雄人物竞逐短长的舞台上,去演绎这样一个由中国人扮演天使、拯救者形象的真实传奇,方励导演用一己之力开创了世界话语体系中讲中国故事的好头。
而笔者也相信,这只是一个开始,未来,还将有更多的中国故事在国际舆论场上登堂入室——作为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承受了太多苦难的民族,我们同时也向世界释放了最大程度的爱意,从元帅到农民不计前嫌收养日本遗孤,无论战士还是平民毁家纾难也要拯救盟军飞行员等事例,史不绝书。东极岛海面上的那场生死时速,只是一个五千年历史的古老民族发展脉络上结出的一朵小花——毕竟,善良与勇敢才是文明延续的最终动力,也是人类语境中最美的通用语。
把中国人的善良与勇敢,像《里斯本丸号沉没》那样讲给世界听,赋予历史以震撼的力量,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事业以东方式的温情,将是未来世界上最美的中国故事。



—END—



推荐阅读:
跨越山川湖海,总台央视频《千里江山如画》打开融媒体活动的创新想象
电影《只此青绿》:舞台艺术与电影的双向奔赴
探古建史韵,见名城之魅:《文脉春秋》值得细品




深度文娱
文化•娱乐•传媒•影视行业的动态追踪及深度分析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