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春吃芽,夏吃叶,秋吃果,冬吃根”,这是老祖宗口口相传保留下来的饮食文化,从养生的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道理,体现了顺应四时而食的理念。
现在正是冬藏的季节,今天就给大家推荐几种适合冬天吃的“根菜”。
1
山药
莲子枸杞山药粥
材料:莲子肉(去皮,去心)20克,怀山药30g(药店购买干品),枸杞子15g,粳米100g。
做法:将材料洗净沥干后,加水适量,文火煎煮至稀稠粥状,即可食用。或先煎煮莲子、山药、枸杞两次,滤出药液,以药液代替水与米同煮成粥食用。
功效:补肾固精。肾虚体亏,腰膝酸软、神疲乏力、多尿甚则遗尿、遗精、眼目昏花者可以长期服用。
2
芋头
芋头性平,味辛、甘,归胃经,具有健脾补虚,宽肠通便,消肿散结的功效,用调脾胃虚弱、纳少乏力、便秘、消渴、瘰疬、腹中癖块、肿毒等。
芋头花生排骨粥
材料:芋头150g,花生仁50g,排骨200g,粳米100g。
做法:芋头去皮切丁,花生仁泡发,排骨剁成小块备用;锅中加粳米和适量水,大火烧开;加排骨和芋头,继续煮30分钟;关火,加适量食盐调味,出锅。
功效:健脾通便。芋头有健脾补虚,宽肠通便的作用。搭配补脾益气、润肺滑肠的花生仁,两者搭配,适合气血或者气阴不足而便秘者食用。
适合人群:适合气血不足的便秘者,常见排便费力不畅,疲倦乏力,懒言少语,食欲不振,舌淡,脉弱等。
3
莲藕
《中华本草》记载:藕,性味甘、寒;归心、脾、胃、肝、肺经,能清热生津,凉血,散瘀,止血。
党参莲藕排骨汤
材料:党参20g,莲藕500g,去核红枣4粒,排骨300g,生姜3片。
做法:莲藕洗净去皮,切片待用;排骨焯水待用;加入适量清水,把所有材料放进锅中大火烧开,中火熬煮1小时,调味食用。
功效:益气养血。适合气血不足者,常见面色萎黄、唇色淡白、疲倦乏力、手足不温、月经量少、舌淡红、苔薄白等。
4
白萝卜
白萝卜性凉味甘辛,但生吃、熟吃侧重的功效不同。
萝卜鲫鱼汤
材料:白萝卜500g、陈皮5g、姜5片、鲫鱼1条(约500g)
做法:用锅把已清除内脏的鲫鱼两面煎香,备用;白萝卜去皮切成细块;在锅中放入适量清水,放入所有材料熬1小时左右,饮用。
功效:健脾理气、祛湿开胃。适合脾虚湿困者,常见脘腹胀满、胃纳一般、口黏口甜、大便溏烂、舌淡有齿印、苔白腻者。
5
土豆
中医认为,马铃薯性平,味甘,具有和胃健中、润肠通便的作用,可用于大便不通。马铃薯还有解毒消肿的作用,取适量磨汁涂抹外用,还可用于腮腺炎、痈肿、湿疹、烫伤等。
马铃薯炖鸡汤
材料:马铃薯200g,三黄鸡1只,生姜3片。
做法:马铃薯洗净后去皮切块。三黄鸡焯水后和姜片一同放入锅中油爆炒,加入马铃薯和适量的清水,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炖30分钟左右,加入适量的盐调味后即可食用。
功效:健脾通便。适合脾胃虚弱、大便不通者,常见疲倦乏力、胃口不佳、大便干结、排便不畅者。
6
冬笋
冬笋,是很多人都熟悉的一道冬令美味。吃笋,就不得不提它的“三美”:
素笋汤
材料:冬笋200g,鲜汤250g,香菜梗、水发黑木耳、葱姜汁、精盐、味精、麻油各适量。
做法:先将冬笋去皮洗净,切成长8厘米、宽1厘米的薄片,放沸水中略烫捞出,放凉水中过凉后捞出控水。黑木耳择成小朵,香菜梗洗净后切成3厘米长的段。炒锅上旺火,放入鲜汤,加入葱姜汁、精盐、味精,再放入竹笋片、黑木耳片,待汤煮沸时,用后勺撇去浮沫,放入香菜梗,淋上麻油搅匀后盛入碗中。
7
红薯
中医认为,红薯性平,味甘,归脾、胃、大肠、肾经。《本草纲目》称:“(红薯)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阴。”红薯具有补中和血,健脾益胃,宽肠通便的功效,主调脾虚气弱,大便秘结,少气乏力。生吃可以生津止渴,还可用于口渴咽干。
红薯生姜汤
材料:红薯250g,生姜3片,冰糖适量。
做法:红薯洗净后去皮切块,生姜切片;以上食材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清水,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煮30分钟;加入适量的冰糖后即可饮用。
功效:润肠通便。
适合人群:大便不通者,常见大便干结,排便困难,面色少华,口唇色淡,疲倦乏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