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8日—22日
综合
■ 李群调研天津文物工作
■ 两部门关于开展2025年度“博物馆里读中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征集推介工作的通知
■ 国家文物局关于印发《石窟寺开放管理导则(试行)》的通知
■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第三次全体会议召开
■ 河南推进打击防范文物犯罪专项行动
■ 吉林省委书记黄强在长春实地检查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时强调 始终坚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理念 大力推动历史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 2024年粤港澳大湾区博物馆联盟合作交流会暨策展人分享活动在广州举行
■ 四川省文物局与法国国立考古博物馆签署合作意向书
博物馆
■ 南中轴博物馆群揭开神秘面纱
■ 国家自然博物馆新馆计划于2029年试运营
■ 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实验室揭牌
■ “俄宴风华——克里姆林宫博物馆藏饮食文物精品展”在国博开展
■ 香港摄影大师陈复礼86件作品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 首博推出“希腊人”特展,270件文物展开古希腊历史全景图
■ 专家呼吁上海建立园林博物馆
■ 巾帼大宣讲全国总展演在河北邢台举行
■ 山西金融历史文化博物馆开馆
■ 云冈石窟景区第十窟完成养护,恢复开放
■ “中国·唐——一个多元开放的朝代(7至10世纪)”开幕
■ 武夷山中华茶博苑(茶博物馆)开工建设
■ 江苏首个线上戏曲博物馆开放
■ 中山公园北门外开建博物馆
■ 福建(漳州)土楼活化利用展示馆开馆
■ 驻藏大臣史迹专题展在西藏博物馆展出
■ 保利美高梅博物馆在澳门开馆
■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台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揭牌
考古
■ 山西发现罕见“布泉陶模”
■ 河北雄安新区古州城遗址出土两件罕见龙首
■ 山东济南新发现墓葬87座出土器物410余件
■ 重庆云阳新发现一处保存较好的清代字库塔
■ 湖北十堰新发现四处史前遗址
■ 已有279种!柳湾彩陶符号有新发现
■ 江苏金坛三星村考古遗址公园开工 揭示长江下游文明起源
■ 福建新发现32处水下遗址
李群调研天津文物工作
两部门关于开展2025年度“博物馆里读中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征集推介工作的通知
近日,国家文物局和中央网信办联合开展2025年度“博物馆里读中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征集推介工作,征集的展览项目为2025年度内正式开展的原创性主题展览。需紧扣“博物馆里读中国”主题,突出原创能力,彰显教育功能,注重传播效应。(国家文物局)
国家文物局关于印发《石窟寺开放管理导则(试行)》的通知
国家文物局近日印发《石窟寺开放管理导则(试行)》,明确石窟寺展示应当以确保文物本体安全为前提,不得建设污染石窟寺及其环境的设施,不得进行可能影响文物保护单位安全及其环境的活动。
文件提出,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或者核定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窟寺,应当全面推广预约参观制。鼓励有条件的石窟寺采取建设开放数字展厅、博物馆、陈列馆,提供智能导览服务、“云展览”服务,组织开展专家讲座、研学研修等,丰富石窟寺开放内容,提升石窟寺开放体验。(新华社)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第三次全体会议召开
11月18日,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第三次全体会议在京召开。国家文物局局长、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李群主持会议并讲话。国家文物局副局长解冰、乔云飞出席会议。
会议听取了综合协调组关于普查总体进展和各组关于近期进展的汇报。会议指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召开后,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落实会议精神,全面推进普查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国家文物局与中直管理局等19个成员单位的普查通知全部印发,海关总署、中国气象局主动对接国家文物局,部署本系统普查工作;普查标准规范及信息技术方案正式印发,普查采集软件升级至2.0版本,多省份普查综合管理系统与传输专线完成部署,第一批3850台普查手持设备完成配发;国省市县四级普查经费合计14.06亿元,县级普查经费首次全部落实到位;建立健全线上调度和信息报送机制,普查基层行主题宣传活动效果良好;持续开展专项研究,动态更新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首次掌握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实有名录数量。目前全国已复查504089处三普不可移动文物,调查31069处新发现文物,各级普查办加强实地检查与业务指导,有效确保普查质量。
会议强调,部分省份待复查文物量还较大,要加强实地指导,督促地方采取有效措施加快调查进度,确保按期完成。尽快完成普查专家组组建,制定普查质量管理办法,加强普查质量管控。要贯彻落实“应保尽保”,督促各地提高思想认识,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等作为普查重点区域,加大新发现力度,新发现比例低的地区要分析原因,提升改进。要完善软件硬件,推动普查数据尽快通过综合管理系统提交审核,用好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要加强普查成果展示交流,遴选年度重要新发现文物,推进不可移动文物标志牌设计征集,开展文物普查冬季调训。
会议要求,普查中要加强对基层一线难点问题的政策研究,将普查中锻炼培养的优秀人才及时充实到文物保护队伍中,组织实施好部分地域文物专项调查,鼓励各地围绕文物普查开展文艺创作。
中央宣传部文化艺术局、驻文化和旅游部纪检监察组负责同志,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各组负责同志参加会议。(国家文物局)
河南推进打击防范文物犯罪专项行动
近日,从河南省公安厅获悉,为依法严厉打击整治损毁文物等突出违法犯罪,切实保护文物安全,河南省公安厅在全省打击防范文物犯罪专项行动中,重点组织全省公安机关开展打击整治损毁文物违法犯罪、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专项工作。
河南省公安厅要求,坚持以打开路,严厉打击故意损毁文物、故意损毁名胜古迹、过失损毁文物等犯罪活动,以及刻划、涂污等故意损毁文物或者名胜古迹,违法实施爆破、挖掘等危及文物安全违法行为,全力侦破一批大案要案,严厉惩处一批违法犯罪分子,有效整治一批突出问题隐患,切实形成强大震慑。坚持以打促治,依托文物安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健全完善打击防范损毁文物犯罪的办案协作机制,强化与文物等部门和检法机关的联动配合,完善加强行刑衔接,推动落实监管责任。坚持以打促防,总结梳理办案过程中发现的文物安全防范漏洞、文物管理薄弱环节等,会同相关部门指导加强遗址等文物博物馆单位治安防范,推动落实文物保护措施,促进提升文物保护能力。
河南省公安厅强调,要加强线索研判,主动发现损毁文物违法犯罪案件线索,深化积案清理,严打突出犯罪,确保案不漏人、人不漏罪。要完善行刑衔接,确保案件办理顺利进行,及时提示通报,推动落实文物保护责任。要压实工作责任,指导各文博单位落实人防、物防、技防措施。要加强隐患治理,配合相关部门做好文物保护督察工作和联合开展执法检查,加强基础排查和动态管控,整治社会面风险隐患。要丰富安防措施,会同相关部门指导督促文物博物馆单位健全完善治安防范措施,加强防范力量配备和防范设施建设维护,着力提升自身安全防范水平。要强化数据赋能、科技支撑,推进整体联动,加强专门部门与社会力量联动,推进文物博物馆单位治安防范工作提档升级。要健全完善多部门参与的办案协作机制,对文物资源密集、安全形势严峻的地方要结合实际加大警务室、警务工作站建设力度。
河南省公安厅要求,全省公安机关要强化组织保障和统筹谋划,结合本地实际研究细化工作方案,推进抓好落实,确保取得实效。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积极整合各警种专业手段和资源优势,强化跨区域协同作战和重点线索联查联处联控,形成整体作战、合成作战的工作格局。要提升执法效能,确保每一起案件都办成铁案。同时加大以案普法、以案释法力度,提高人民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人民公安)
吉林省委书记黄强在长春实地检查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时强调 始终坚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理念 大力推动历史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11月18日,吉林省委书记黄强在长春实地检查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
伪满洲国外交部旧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强实地察看文物建筑保护情况,要求有关部门深入学习贯彻、认真组织实施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严格落实相关规划措施,进一步加强保护管理,确保文物安全。黄强强调,吉林省伪满历史建筑较多,要扎实做好历史研究,加强文物价值挖掘阐释,突出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突出抗日战争胜利来之不易,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讲解,更好发挥爱国主义教育作用。
调研中,黄强强调,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认真学习历史、敬畏历史,对历史负责,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旗帜鲜明宣传、保护、利用吉林历史文化资源,理直气壮讲好吉林故事,不断提高吉林历史文化吸引力。要贯彻落实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积极开展文物展览展示、宣传教育和科学研究等活动,采用多种形式提供科学、准确、生动的文字说明和讲解服务,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不断巩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要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保护与发展、保护与开发等关系,决不能假借发展之名搞大拆大建,决不能干“拆真古迹、建假古董”那样的蠢事。各级党委政府要坚决担负起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政治责任,党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宣传部长是直接责任人,相关部门要齐心合力推动规划落地、政策落实、工作见效。
吉林省领导张恩惠、李伟、曹路宝参加活动。(国家文物局)
2024年粤港澳大湾区博物馆联盟合作交流会暨策展人分享活动在广州举行
11月18日至20日,由广东省博物馆、粤港澳大湾区博物馆联盟主办的“2024年粤港澳大湾区博物馆联盟合作交流会暨策展人分享活动”在广东省博物馆举行。活动期间,粤港澳大湾区博物馆联盟发布联盟标志和《粤港澳大湾区博物馆联盟年度发展报告》,并为香港海事博物馆、澳门海事博物馆、澳门通讯博物馆三家单位举办新入盟成员单位授牌仪式。6位专家围绕“新质生产力与博物馆创新发展”的会议主题,分别就新质生产力赋能博物馆事业、数字技术在博物馆中的实践应用场景、永久性沉浸式数字艺术展厅的创设、中华文明当代价值的博物馆阐释、通过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提升展览功能等话题作主旨发言。与会代表结合博物馆展览策划实践,以前沿一线视角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共同探讨博物馆展览如何创新策划与呈现路径,更好地用文物讲述中国故事。(国家文物局)
四川省文物局与法国国立考古博物馆签署合作意向书
近日,四川省文物局与法国国立考古博物馆在成都签订合作意向书,宣布未来五年(2024-2028)在文化遗产保护和考古研究领域展开深度合作。
据介绍,双方合作的内容包括通过三星堆遗址考古出土文物的研究来加强考古技术、方法及经验的分享;探索如何更好展示利用三星堆遗址及金沙遗址等古代遗迹;针对桃花河旧石器时代遗址研究石器技术与人类行为模式演变等。此外,还将加强旧石器时代考古学人才培养及实验室建设方面的合作,并在数据分析、信息化技术应用于考古遗址管理以及提升博物馆展览质量等方面增进沟通,以及共同举办学术研讨会。
四川省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合作意向书的签署是中法两国在文化遗产保护和考古研究领域的一次尝试。未来,四川文博机构将在考古研究和博物馆展示领域继续加强与法国文博届的对话交流。(川观新闻)
南中轴博物馆群揭开神秘面纱
随着国家自然博物馆新馆的落地开工,南中轴群揭开神秘面纱,未来将成为城南地区的关键地标。
近日获悉,南中轴博物馆群一期将建设包括国家自然博物馆新馆在内的“三馆一院一序厅”,按照“国际一流、中国特色、大国风范”标准建设场馆,打造成展示国家形象和中华文化自信的代表地区。国家自然博物馆新馆已于今年9月29日实现“土护降”开工,预计明年4月主体工程开工,2029年10月试运营。国家自然博物馆新馆是南中轴博物馆群的第一个落地的项目。“南中轴大红门博物馆群一期总体布局为‘三馆一院一序厅’,其中包括三座国家级重大文化设施项目以及文博合院、共享序厅等公共空间。”(北京日报)
国家自然博物馆新馆计划于2029年试运营
从国家自然博物馆获悉,国家自然博物馆新馆建设工程项目建议书(代可行性研究报告)已获批复,新馆将落户北京南中轴地区,计划于2029年试运营。届时,作为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明星展品,一具体型硕大的抹香鲸标本将亮相。(新华社)
“俄宴风华——克里姆林宫博物馆藏饮食文物精品展”在国博开展
11月20日,“俄宴风华——克里姆林宫博物馆藏饮食文物精品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展。该展展出138件(套)珍品,华丽的金银器、精美的瓷器和玻璃器,制作精巧的呈菜用具,赏心悦目的餐桌装饰、宴会服饰,加上以食用动植物为主题创作的装饰艺术品或实用性艺术品,让观众们领略到欧洲工匠的高超技艺,认识俄罗斯数百年的审美观念和艺术风格的演变。(中国新闻网)
香港摄影大师陈复礼86件作品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陈复礼摄影作品入藏仪式”18日在北京举行。香港摄影家陈复礼先生的子女将86件陈复礼亲笔签名的摄影作品无偿捐赠给中国国家博物馆。
陈复礼1916年出生于广东潮安,先后侨居泰国、柬埔寨、越南等地,1955年定居香港。作为一代摄影大师,陈复礼是中国式“画意摄影”的代表者,与郎静山、吴印咸两位摄影大师并称华夏摄影界“三老”。
本次入藏的86件作品中,有以写实风格为主的《血汗》《喜雨》等;有表现自然风光的《朝晖颂》等;有“影画合璧”的《马踏祥云》《影子》《火焰山下》等。仪式上,中国国家博物馆党委书记杨帆向陈复礼子女代表陈惊雄颁发了收藏证书。(中新网)
首博推出“希腊人”特展,270件文物展开古希腊历史全景图
11月20日,“希腊人——从阿伽门农到亚历山大”特展在首都博物馆开幕,展览汇聚希腊境内14家博物馆和文物机构的270件(套)藏品,涵盖古希腊文明各个时期,为观众展开一幅全景式古希腊历史画卷。(北京日报)
专家呼吁上海建立园林博物馆
《黑神话:悟空》成为今年的文化遗产年度热词,“园林遗产”何时能成为文化遗产热词?日前在古猗园举行的“园林遗产与当代生活美学”学术对谈暨园林文创展上,上海大学特聘教授、上海大学图书馆馆长潘守永的发问引起不少人思考。
上海拥有丰富的园林文化遗产,具有海纳百川的特征,但目前园林博物馆在上海博物馆界还是空白。专家在会上呼吁,上海应建立自己的园林博物馆,多样性、交融性、创新性、国际性园林是建立上海园林博物馆的基础和价值。(上观新闻)
巾帼大宣讲全国总展演在河北邢台举行
11月19日,由全国妇联和国家文物局联合举办的“巾帼心向党——我和祖国共奋进”巾帼大宣讲全国总展演在河北邢台举办。来自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32位巾帼宣讲员,围绕“追忆——共和国印记”“追寻——继往开来时”“追梦——奋进新时代”三个主题开展宣讲。
从韶山里的红杜鹃毛泽建、沂蒙红嫂,到戍守边疆的国门女卫士、屯垦天山的新时代木兰,再到有温度的人民女法官、扎根乡村的女大学生第一村书记,巾帼宣讲员们深情讲述了巾帼英雄们在党和国家各个历史发展时期的革命和奋斗故事,传递了深厚的家国情怀,激励广大妇女群众以昂扬姿态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
据悉,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今年4月,全国妇联和国家文物局共同启动“共和国印记——巾帼颂”主题活动。活动开展以来,全国各地以反映妇女事业发展的革命文物、实物或展览为讲述对象,举办报告会、演讲比赛、网络展示等形式多样的宣讲活动。(中国妇女报)
山西金融历史文化博物馆开馆
11月19日,山西金融历史文化博物馆开馆。山西金融历史文化博物馆位于山西省太原市鼓楼街41号,这里曾是山西官钱局、山西省银行旧址,自1912年落成以来,见证了山西近现代金融史的每一个重要时刻。走进山西金融历史文化博物馆,馆内追溯了山西金融业的起源、发展和变革,分为山西金融源流、民国山西金融、山西红色金融、当代山西金融、新时代山西金融五个展区。
据悉,作为晋商博物院分院,山西金融历史文化博物馆将由晋商博物院进行全面运营与维护,面向社会大众免费开放。(中国新闻网)
云冈石窟景区第十窟完成养护,恢复开放
从云冈研究院了解到,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景区第10窟毗卢佛洞,结束21个月的封闭养护,于11月18日正式对外开放。按照年度工作计划,云冈石窟数字化改造工程也在不断进行,为保证游客与文物安全、确保施工质量,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第12窟“音乐窟”11月11日起暂时封闭,开启为期一个月的数字化采集工作,待工作完成后重新开放。(央视新闻)
“中国·唐——一个多元开放的朝代(7至10世纪)”开幕
“中国·唐——一个多元开放的朝代(7至10世纪)”11月18日在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开幕。本次展览由中国国家文物局与法国文化部指导,展出来自中国10个省区市32家文博机构的200余件(套)精美文物。(新华社)
武夷山中华茶博苑(茶博物馆)开工建设
近日,武夷山中华茶博苑(茶博物馆)项目奠基仪式在武夷山市举行,标志着该项目的建设正式启动。武夷山中华茶博苑(茶博物馆)项目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将在活化利用“民国‘中央茶场’旧址”的基础上,在周边地区打造以茶博物馆为主,集高端游学、科普教育、科学研究、文化体验、学术交流、互动体验及品茗、会议、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三茶”实践展示综合体。(闽北日报)
江苏首个线上戏曲博物馆开放
从“数智时代戏曲传承与戏曲人才培养”研讨会上获悉,江苏首个线上戏曲博物馆正式开放。
江苏戏曲博物馆历时4年筹备,目前,线上展馆包括序厅、历史纵横厅、艺术展示厅、融合发展厅和互动体验厅5个部分,详细介绍江苏地区14个主要剧种的发展历史、艺术特点、代表作品和主要艺术家等。线上展厅采用3D建模,让网友浏览时如身临其境,肉眼可见立体的漫游观感。“
江苏戏曲博物馆的建设,旨在保护、展示和传承宝贵的江苏戏曲文化遗产。”博物馆是江苏省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涵盖全省所有地方剧种的博物馆,保护并传承了戏曲艺术的技艺和精髓,为后人学习和研究提供了珍贵的样本与素材。线上展馆的建成,使得戏曲文化的传播不再受地域和时间限制,观众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浏览博物馆的藏品和展览内容。这不仅丰富了观众的参观体验,还实现了戏曲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创新融合,为数智时代戏曲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新华日报)
中山公园北门外开建博物馆
11月18日,在济南中山公园北门西侧,原中山大酒店主楼和北邻的居民楼整体拆除基本结束,在部分地基施工完成后,已经开始搭建脚手架为下一步施工做准备。
据了解,中山公园北门西侧多座建筑从今年6月开始纳入征收范围,随着住户搬离,拆迁施工全面展开。按照规划,该拆迁区域将用于建设“济南开埠博物馆”,以全面展示济南自主开埠的历史,呈现开拓进取的城市精神。博物馆载体将以改造的方式达到展陈需求,同时将与周边建筑进行统一,复原城市空间,还原历史风貌。(海报济南)
福建(漳州)土楼活化利用展示馆开馆
近日,“世界遗产 福建土楼——福建(漳州)土楼活化利用展示馆”在市艺术馆正式开馆。展馆即日起长期免费开放,与广大市民游客分享土楼活化利用的最新成果。
据悉,现场展出7座非世遗土楼的活化利用设计模型,并通过丰富的图文资料详细介绍福建(漳州)土楼丰富多样的建筑形式、和谐共居的聚居模式、坚不可摧的防御系统、古老独特的建造技术、“天人合一”的建筑环境等内容。
福建土楼是中国传统民居的瑰宝、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观,于2008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漳州拥有极为丰富的土楼建筑遗存,除23座世遗土楼外,还有非世遗文物类土楼400座、非文物类土楼1038座,这些非世遗土楼中,大部分具有可活化利用的潜力。
近年来,漳州市委、市政府践行“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文物工作要求,开启土楼活化利用的探索实践。漳州市邀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徐甜甜主持南靖、华安、平和三县县域内7座非世遗土楼的活化利用设计,该设计在2023年意大利威尼斯豪瑞可持续建筑大奖赛中荣获亚洲地区唯一金奖。随后,7座土楼的改造成果以舞台布景形式参加法国建筑博物馆举办的《福建土楼活化利用》专题展览,漳州土楼与展厅窗外同属世界文化遗产的埃菲尔铁塔遥遥对望、美美与共。
下一步,漳州市将利用好展馆,持续深入展示福建(漳州)土楼活化利用的最新成果,推动土楼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做大做强做优土楼文旅经济、建设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添砖加瓦。(闽南日报)
驻藏大臣史迹专题展在西藏博物馆展出
“抚远绥疆卫藏永安——驻藏大臣史迹专题展”19日在西藏博物馆开展。据了解,该展览是西藏自治区文物局组织开展的“驻藏大臣文物史迹资料整理与研究”科研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该课题旨在有效利用西藏博物馆丰富的藏品优势,系统整理和研究清代驻藏大臣制度相关文物史迹资料,并通过西藏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平台作用,将科研成果以展览形式分享给广大观众,充分发挥西藏文物博物馆机构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的职能作用。(中新网)
保利美高梅博物馆在澳门开馆
11月15日,保利文化与美高梅联合打造的保利美高梅博物馆在澳门举行开幕式。博物馆的首个展览“蓝色飘带——探索神秘海域邂逅丝路遗珍”共展出184组、228件珍贵文物馆藏及国内外著名当代艺术珍品,其中包括圆明园猴首、牛首、虎首、猪首四座铜像在内的近30件国家一级文物。博物馆融合中西文化、古今艺术,展出184组、228件珍贵文物,包括近30件国家一级文物,成为澳门文旅新地标。(新华社)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台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揭牌
台盟中央17日在位于福建泉州的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举行“台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揭牌仪式。全国政协副主席、台盟中央主席苏辉,中共泉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毅恭共同为基地揭牌。
作为全国唯一一个以反映祖国大陆与台湾历史关系为主题的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自2006年开馆以来,已成为与台湾同胞相互交流、促进合作发展的重要平台,宣传、展示福建形象的重要窗口,被中宣部授予“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被国台办授予“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全国政协常委、福建省副省长、台盟福建省委会主委江尔雄表示,将立足福建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建好用好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等“台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结合台盟“两岸交流促进年”工作主题,继续办好台盟中央两岸融合发展交流营系列活动。
江尔雄希望,“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以此次揭牌仪式为契机,进一步依托祖地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好涉台文物,为增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助力两岸融合发展作出新贡献。”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党委书记陈璇表示,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将不断加强建设,在深化文物研究利用中弘扬中华文化、在展示两岸历史关系中促进文化认同、在深化两岸文化交流中增强情感联系,将基地建成为两岸同胞特别是台盟盟员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生动课堂。(中国新闻网)
山西发现罕见“布泉陶模”
从山西省新绛县新闻中心获悉,经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专家鉴定,新绛籍收藏家杨富荣收藏的“布泉陶模”,将新绛的铸钱历史提前了181年。
新绛县古称“绛州”,隶属山西省运城市。《旧唐书·食货志》记载,“天宝(742年至756年),诸州凡置九十九炉铸钱,绛州三十炉”。据此可以判断,新绛当时的铸钱占全国总数近三分之一。
上世纪90年代,杨富荣在新绛县三泉镇孝陵村发现并收藏“布泉陶模”。该陶模长12厘米、宽9厘米、厚2.4厘米至3.0厘米,里面的钱币外廓径2.5厘米、穿径0.8厘米、厚约1厘米。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专家鉴定,“布泉陶模”为北周(561年至581年)铸钱使用。如是,新绛的铸钱历史由此提前181年。
那么,“布泉陶模”为北周(561年至581年)铸钱使用的依据是什么?
文物专家介绍,“布泉”币有两种,一种为王莽时期所铸,另一种为北周武帝所铸。二者主要区别是“泉”字的篆法,前者中竖间断成为两段,后者中竖不断一线贯底,所以是北周武帝保定元年(561年)始铸的“布泉”,与“五行大布”“永通万国”合称“北周三品”。
“陶模已残,‘布泉’币完整者8枚、残缺者4枚,共12枚。”文物专家认为,根据大竖浇道和小斜浇道组成的陶模看,“布泉陶模”至少同时可铸24枚(钱币)。
据了解,北周经历五帝共24年,通行“布泉”共20年,由于流通时间有限,所以较为稀少,而铸钱所用的“布泉陶模”更是少之又少。
新绛北魏以后才活跃起来,太武帝始光四年(427年)于柏壁镇置东雍州,北周明帝武成二年(560年)改东雍州为绛州,“布泉陶模”正是这一时期的产物。(中新网)
河北雄安新区古州城遗址出土两件罕见龙首
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雄安考古队在河北雄安新区古州城遗址内发掘出土两件罕见龙首,初步判定为唐代龙首。
此次发现的唐代龙首有两只,一只残存半张龙脸,另一只相对完整。经过实验室考古,对龙首的眼睛和鼻子部分进行初步清理之后,发现灰色陶质龙首上还有大面积的彩绘,龙首眼珠为黑色,眼珠周围的眼线为绿色,耳后上方还有部分白色。
研究人员介绍,史前文化的龙是比较抽象的,到了汉代的时候,龙是比较方正的,到了魏晋南北朝,龙是比较扁平的,到唐代,它是兼容并蓄的,唐代以后的龙逐渐变得轻盈飘逸。此次发现的唐代龙首与故宫宫殿屋檐上象征身份地位的黄色脊兽不同,为灰色,形象也更加圆润、壮实、简洁生动。这种唐代的龙形象,为研究我国8000年龙文化形象演变,提供了新的考古证据。
下一步,考古工作者将对龙头做进一步分析研究,同时会做它表面彩绘分布的3D模型,用不同的颜色显示它不同的成分,还原这个龙首当时的彩绘状况。(北青网)
济南新发现墓葬87座出土器物410余件
近日,由山东省济南市考古研究院主持的郭东村墓地考古发掘工作顺利完工并通过验收,等级为优。
此次发掘时间自7月下旬开始,持续至10月下旬,共清理墓葬87座、灰坑1个。除1座墓葬无随葬品及其他可资断代的典型特征外,其余按时代可分为西汉、汉末魏晋时期和清代。
墓葬形制土坑竖穴墓、土洞墓、砖椁墓、砖室墓、石椁墓和石室墓。出土完整及可复原器物410余件(组),主要器型有陶壶、陶罐、陶案、陶盘、陶樽、陶耳杯、瓷罐、瓷缸、瓷灯台、瓷灯盏、瓷壶、铜钱、铜镜等。
郭东村墓地此次发掘的墓葬形制多样,时代特征鲜明,出土了一批具有典型时代特征的遗物,其发掘丰富了济南地区两汉和清代的墓葬资料,为研究各时期葬制葬俗、文化交流以及社会、历史等提供了新的材料。(央视新闻)
重庆云阳新发现一处保存较好的清代字库塔
近期,重庆市云阳县基层文保人员在进行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在该县双土镇枫树村发现了一座保存较为完好的清代字库塔。字库塔为六边形砖石结构,现存三层,每层都有不同的材质和拱形洞窟设计,外观古朴独特。据介绍,自今年6月以来,云阳对辖区内的732处文物线索进行实地普查。目前,野外调查进程已经过半,新发现文物10处。(新华社)
湖北十堰新发现四处史前遗址
19日从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湖北十堰新发现四处史前遗址,为十堰地区旧石器研究提供新的材料与依据,对见证鄂西北地区古代人类生存活动、迁徙演变、人群互动交流等具有重要意义。近期,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十堰市博物馆在丹江口市开展汉江北高速公路十堰段文物调查,新发现三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地点),一处新石器时代至唐宋时期文化遗址。
新发现的三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地点)位于丹江口市丹赵路街道茅腊坪村,分别为羊山旧石器遗址第一地点、第二地点、橘树林旧石器遗址。其中,羊山旧石器遗址第一地点、第二地点,地表种植经济作物,裸露少量打制石器。通过观察遗址暴露的断面,该遗址保存有1米至2米厚的更新世红土堆积。调查人员采集石制品近20件,原料包括石英岩、脉石英、千枚岩和粗面岩;石制品类型包括手镐、砍砸器、刮削器、石核、石片。
橘树林旧石器遗址,地表种植大量橘树,遗址保留约0.5米厚更新世黄土堆积。调查人员采集两件脉石英石制品,1件为单台面石核,1件为石片,人工打制痕迹明显。
另外新发现的一处新石器时代至唐宋时期文化遗址,位于丹江口市习家店镇青塘村。该遗址处在台地之上,高出周围农田约1.5米,面积约2000平方米。地表裸露有新石器时代、两周、汉代陶片、磨制石器,六朝时期和唐、宋代瓷片。遗址保存较好,从断面观察,文化层接近1米。
十堰被考古学术界誉为“古人类长廊”,是研究人类起源、演化和发展的资料宝库,特别是以学堂梁子遗址为核心的汉江流域同时发现有梅铺猿人遗址、白龙洞遗址、黄龙洞遗址等众多的旧石器化石点。下一步,将对新发现的线索予以系统梳理,逐一开展现场数据采集。(中新网)
已有279种!柳湾彩陶符号有新发现
近日,从青海省博物馆获悉,柳湾彩陶上的符号有新发现,远不止195种。经工作组一年的努力,在近2万件彩陶文物中,发现有2017件带有彩绘或刻画符号,经过更加细致的甄别、梳理、统计,共发现彩陶符号279种。
据了解,青海彩陶文化主要分布于黄河上游及其支流的河湟谷地,马家窑文化时期制陶业更加发达。青海彩陶符号不仅生动展示了青海先民的艺术创造力、思想及审美观念,还深刻反映了青藏高原史前社会发展演化的复杂化进程,为深入探讨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据《青海柳湾》考古发掘报告统计,绘有符号的陶器共计679件,发现符号共144种,依符号形状大致可以分为几何形符号、动物形符号两大类。其中,几何形符号有674件,共有139种不同的符号,由点、横、竖、斜等组成。动物形符号有犬、鸟、牛、羊、虫共5种5件。随后,时任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尚民杰先生又统计了《青海柳湾》考古发掘报告未收录的符号43种,以及由同一器物上相邻两个符号形成的“组合符号”8种。据此,乐都柳湾墓地以往共计发现195种彩陶符号。
经工作组一年以来的努力,在近2万件彩陶文物中,发现有2017件带有彩绘或刻画符号。本次梳理统计,柳湾彩陶上的符号远不止195种,共发现彩陶符号279种(包括彩绘符号276种,刻画符号3种)。其中,包含柳湾墓地彩陶符号255种(包括彩绘符号254种,刻画符号1种),在原有的195种彩陶符号的基础上,新增59种彩陶符号。主要出土于青海河湟谷地的乐都柳湾、民和阳山、民和代家台、民和马牌以及共和盆地内的同德宗日等史前文化遗址与墓地中,涉及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宗日文化、齐家文化、卡约文化等多个考古学文化,尤其以马厂类型中发现的符号种类与数量最多,较大扩充了青海彩陶符号的种类与数量。(青海日报)
江苏金坛三星村考古遗址公园开工 揭示长江下游文明起源
11月18日,备受关注的三星村考古遗址公园在金坛正式开工建设。这一项目旨在保护和展示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晚期至崧泽文化早期的三星村遗址。
此次开工的三星村考古遗址公园一期项目,主要包括遗址博物馆、考古工作站、游客中心等设施。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和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承担设计任务,确保三星村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科学性和文化性。
在开工活动上,三星村遗址联合考古队副领队龙啸详细介绍三星村遗址的考古发掘成果,包括新石器时代墓葬、房址、灰坑等遗迹,以及出土的陶器、石器、玉器等文物。中国科学院双古所科技处副处长张昭则对三星村人骨研究进行了深入解读,揭示了当时人类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状况。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一级研究员、“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王巍,以及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陈星灿等33名专家学者齐聚金坛,共同探讨三星村遗址在长江下游文明起源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三星村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不仅是对遗址本身的保护,更是对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明的一次全面展示。将进一步提升对长江流域古文明的认识,为考古学、历史学和文化研究提供重要资料。(中新网)
福建新发现32处水下遗址
近日从福建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获悉,福建水下文物普查实地调查工作于2024年5月初启动,至2024年10月中旬全面完成,共普查水下遗址48处,其中复查16处、新发现32处。
据福建省考古研究院水下考古研究所有关人士介绍,新发现的32处水下遗址包括平潭分流尾屿沉船、赤礁屿一号沉船、赤礁屿二号沉船、老牛礁一号沉船、福清东壁岛沉船、泉州晋江将军岸屿沉船、厦门大牛礁沉船、漳州半洋礁一号沉船、漳州圣杯屿沉船等19处重要的沉船遗址和13处水下遗物点。以区域划分,14处新发现水下遗址位于平潭综合实验区海域,4处位于福州地区海域,3处位于莆田地区海域,1处位于泉州地区海域,2处位于厦门地区海域,8处位于漳州地区海域。
据了解,福建水下文化遗产丰富,遗址时代序列完整、类型丰富,对深入研究古代航海史、造船史、陶瓷史和贸易史都具有重要价值。这些珍贵的水下文物重现了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实证了福建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区段。(东南网)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文博圈立场
文博圈投稿:wenboquan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