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领导调研|一馆封顶|山西江苏考古新发现

文化   2024-11-26 07:31   北京  


  2024年11月26日  


综合 

■  山西省政协副主席王蕾赴阳泉开展重点提案督办调研

■  第九届文字发展论坛在中国文字博物馆召开


博物馆

■  借助陶寺遗址博物馆开馆热度 山西推出2条主题旅游线路

■  深圳前海博物馆项目钢结构工程封顶

■  欧亚大陆丝绸文物精品首次在湖北展出


考古  

■  山西长治武乡发现两处北齐时期石窟

■  环太湖流域首次发现崧泽文化晚期大墓



山西省政协副主席王蕾赴阳泉开展重点提案督办调研


近日,山西省政协副主席王蕾带领部分省政协委员赴阳泉市,围绕“保护寺观壁画,推动文物活化利用”重点提案进行专题调研,召开重点提案督办会。
  
王蕾指出,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论述,切实增强做好文物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性。要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加强对文物的保护、管理、研究、阐释和利用,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要坚持问题导向,强化基础研究,拓宽研究视野,注重人才培养,打造专业队伍,加强科技赋能,在寺观壁画的保护和活化利用上下功夫,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水平。要加强组织领导,在不断增强提案办理工作的实效上下功夫,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共同推动我省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山西日报)



第九届文字发展论坛在中国文字博物馆召开


近日,为纪念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5周年,第九届文字发展论坛在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举办。来自甲骨学、文字学、考古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50余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共同探讨文字发展的前沿问题,探索文字在新时代的发展路径。


论坛由中国文字博物馆、中国文字学会、中国古文字研究会、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安徽大学汉字发展与应用研究中心共同主办。论坛以“文字与出土文献研究、数字技术在文字研究中的应用”为主题,旨在促进考古学、文献学、人工智能、文字学等多学科互动融合,助力甲骨文保护、研究与活化利用,传承和弘扬汉字文化,守护中华文明根脉。


据悉,论坛自2024年2月发布征稿启事以来,受到了文字文化研究学者和文字爱好者的广泛关注,最终从符合征稿要求的93篇论文中评选出论文15篇,其中优秀论文5篇,入选篇论文10篇。“第九届文字发展论坛”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社会公众通过网络就能了解古文字研究发展得最新情况,学习古文字专业知识。(国家文物局)




    借助陶寺遗址博物馆开馆热度 山西推出2条主题旅游线路


    近日,山西整合文旅资源,提升服务质量,推出2条主题旅游线路,分别为“探源华夏文明、体验休闲康养之旅”和“寻根问祖、暖心回家之旅”。  


    “探源华夏文明、体验休闲康养之旅”中涵盖丁村文化陈列馆和丁村民俗博物馆—陶寺遗址博物馆—尧京酒庄—荷花小镇—龙澍峪景区等经典景点。其中,丁村文化陈列馆和丁村民俗博物馆以发掘出我国历史上旧石器时代的化石而闻名中外,民俗博物馆现有明清民宅院落30多座,保留了完整的古村落形制和晋南文化民俗特点,是我国北方汉民族四合院建筑的典型标本。  


    “寻根问祖、暖心回家之旅”中涵盖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霍太山广胜风景名胜区—姑射山仙洞沟—临汾市博物馆—尧庙华门—尧帝陵—陶寺遗址博物馆—丁村民俗博物馆—曲沃晋国博物馆—侯马彭真故居纪念馆等经典景点。其中,晋国博物馆是依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曲村—天马遗址”而兴建的全省第一座专题性遗址类博物馆,也是我国唯一完整展示晋文化的平台,为观众呈现了一幅西周时期礼乐文化的全景图。(山西新闻网)


    深圳前海博物馆项目钢结构工程封顶


    日前,前海博物馆项目钢结构工程封顶。该博物馆位于深圳前海文化艺术半岛,背靠大小南山,拥有便捷的城市交通、轨道优势和丰富多元的公共空间。项目总建筑面积12.6万平方米,最大建筑高度约68米,总用钢量达2.8万吨,以“文明之树、时代明灯”为设计理念,包括常设展厅、专题展厅、临时展厅、文物藏品库及配套用房。建成后,项目将作为深圳市“新时代重大文化设施”之一,是展现中国文化自信、国际一流的国家级大型综合性博物馆。(中建科工供稿)


    欧亚大陆丝绸文物精品首次在湖北展出


    传统之茧:欧亚大陆民族文化中的丝绸——俄罗斯民族博物馆藏文物展”22日在湖北省博物馆开幕,由俄罗斯民族博物馆收藏的283件(组)丝织精品,首次在湖北展出,再现欧亚大陆繁荣多样的丝绸文化。展览汇集19世纪至20世纪上半叶,丝绸织物在欧亚大陆中部地区各民族中的生产和使用情况。包括俄罗斯北部和中部地区民族文化中的丝绸、俄罗斯南部地区民族文化中的丝绸、南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民族文化中的丝绸、中亚地区民族文化中的丝绸等展示单元。据悉展览将展出至2025年2月16日。(中新社)



    山西长治武乡发现两处北齐时期石窟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近日对外公布山西武乡石窑会石窟和磨里石窟调查资料,两处石窟均无开窟造像的纪年题记,文献中也未有相关记载。考古人员通过洞窟形制、造像特点等认为,两处石窟的开凿年代均为北齐,对推动构建当地石窟演变序列具有重要意义。


    石窑会石窟位于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分水岭乡石窑会村东南约400米处,石窟开凿在山脚下一处长约10米、高约7.5米的平整崖壁上,现存1窟8龛,石窟所在岩体为砂岩,易雕刻也易风化,窟外的龛像风化尤为严重。


    位于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的石窑会石窟(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磨里石窟位于长治市武乡县故城镇磨里村东侧半山腰上,石窟开凿在长约650厘米的平整崖壁上,现存1窟1龛,所在岩体为浅灰色砂岩。村民在石窟周围修建了院子与围墙,窟门正对的北侧围墙砌筑有大清咸丰二年(1852年)的长方形石碑,内容为出资重修石窟的人员名单。


    考古人员根据石窟形制、造像题材、造像风格等方面分析认为,这两处石窟均具有典型的北齐时期风格,石窟开凿年代均为北齐。虽为同一时期开凿,但石窑会石窟和磨里石窟的选址、洞窟形制、造像风格为两种不同的类型,为进一步研究北朝晚期佛教造像在民间的传播提供了参考,也为构建这一地区石窟演变序列补充了资料。(中新网)


    环太湖流域首次发现崧泽文化晚期大墓


    11月23日从江苏省文物局获悉,位于江苏省张家港市的东山村遗址又有新发现。其中,崧泽文化晚期高等级大墓M125的发现填补了环太湖流域没有该时段大墓的空白。


    崧泽文化晚期高等级大墓M125航拍图。(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上承马家浜,下继良渚,崧泽文化距今约6000至5300年,是长江下游太湖流域重要的文化阶段。东山村遗址位于苏州市张家港市金港街道东山村,西依香山,北临长江,是一处以马家浜文化和崧泽文化堆积为主的新石器时代大型遗址。2010年6月,被国家文物局评为“200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23年以来,围绕明晰遗址内部布局和确认遗址宏观结构两个方面,考古工作者开展了主动性考古发掘。截至目前,共发现新石器时代红烧土堆积4处、墓葬17座、房址1座、灰坑20座、灰沟1条、水井1口。

      

    据介绍,最新考古主要收获有三点,一是崧泽文化高等级墓地范围扩大到2000平方米以上,整个崧泽文化墓地的范围在13000平方米以上,新发掘并清理出崧泽文化高等级大墓和中型墓葬共17座;二是第一次揭示出崧泽文化晚期高等级大墓,进一步彰显了东山村遗址在崧泽时代从早至晚长时段的兴盛与发达;三是遗址首次揭示出崧泽文化时期的红烧土祭祀广场和若干祭祀坑,是社会发展复杂化的高度体现。


    考古专家认为,此次考古新发现再次实证了东山村遗址是“古国时代”第一阶段的代表性遗址。东山村遗址目前已揭示出崧泽文化高等级墓地、大型房址、红烧土祭祀广场、祭祀坑以及大型墓葬与小型墓葬实施分区埋葬等重要遗迹,显示出存在有高于一般聚落且稳定的政治实体。

      

    “我们可以就此想象,此时的东山村社会已进入古国阶段,遗址的规格和发展程度正如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先生所评价的那样,是同时期遗址中的‘崧泽王’。” 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周润垦说,东山村遗址的新发现对深化“古国时代”的认识、长江下游地区文明化进程及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新华网)






    编辑:高莉


    -END-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文博圈立场

    文博圈投稿:wenboquan01@163.com

    文博圈
    专注传播文物、博物馆、考古等文化遗产行业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