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0日
综合
■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第三次全体会议召开
■ 吉林省委书记黄强在长春实地检查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时强调 始终坚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理念 大力推动历史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 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实验室揭牌
博物馆
■ 香港摄影大师陈复礼86件作品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 专家呼吁上海建立园林博物馆
■ 中山公园北门外开建博物馆
■ 福建(漳州)土楼活化利用展示馆开馆
考古
■ 江苏金坛三星村考古遗址公园开工 揭示长江下游文明起源
■ 福建新发现32处水下遗址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第三次全体会议召开
11月18日,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第三次全体会议在京召开。国家文物局局长、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李群主持会议并讲话。国家文物局副局长解冰、乔云飞出席会议。
会议听取了综合协调组关于普查总体进展和各组关于近期进展的汇报。会议指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召开后,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落实会议精神,全面推进普查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国家文物局与中直管理局等19个成员单位的普查通知全部印发,海关总署、中国气象局主动对接国家文物局,部署本系统普查工作;普查标准规范及信息技术方案正式印发,普查采集软件升级至2.0版本,多省份普查综合管理系统与传输专线完成部署,第一批3850台普查手持设备完成配发;国省市县四级普查经费合计14.06亿元,县级普查经费首次全部落实到位;建立健全线上调度和信息报送机制,普查基层行主题宣传活动效果良好;持续开展专项研究,动态更新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首次掌握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实有名录数量。目前全国已复查504089处三普不可移动文物,调查31069处新发现文物,各级普查办加强实地检查与业务指导,有效确保普查质量。
会议强调,部分省份待复查文物量还较大,要加强实地指导,督促地方采取有效措施加快调查进度,确保按期完成。尽快完成普查专家组组建,制定普查质量管理办法,加强普查质量管控。要贯彻落实“应保尽保”,督促各地提高思想认识,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等作为普查重点区域,加大新发现力度,新发现比例低的地区要分析原因,提升改进。要完善软件硬件,推动普查数据尽快通过综合管理系统提交审核,用好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要加强普查成果展示交流,遴选年度重要新发现文物,推进不可移动文物标志牌设计征集,开展文物普查冬季调训。
会议要求,普查中要加强对基层一线难点问题的政策研究,将普查中锻炼培养的优秀人才及时充实到文物保护队伍中,组织实施好部分地域文物专项调查,鼓励各地围绕文物普查开展文艺创作。
中央宣传部文化艺术局、驻文化和旅游部纪检监察组负责同志,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各组负责同志参加会议。(国家文物局)
吉林省委书记黄强在长春实地检查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时强调 始终坚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理念 大力推动历史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11月18日,吉林省委书记黄强在长春实地检查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
伪满洲国外交部旧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强实地察看文物建筑保护情况,要求有关部门深入学习贯彻、认真组织实施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严格落实相关规划措施,进一步加强保护管理,确保文物安全。黄强强调,吉林省伪满历史建筑较多,要扎实做好历史研究,加强文物价值挖掘阐释,突出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突出抗日战争胜利来之不易,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讲解,更好发挥爱国主义教育作用。
调研中,黄强强调,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认真学习历史、敬畏历史,对历史负责,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旗帜鲜明宣传、保护、利用吉林历史文化资源,理直气壮讲好吉林故事,不断提高吉林历史文化吸引力。要贯彻落实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积极开展文物展览展示、宣传教育和科学研究等活动,采用多种形式提供科学、准确、生动的文字说明和讲解服务,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不断巩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要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保护与发展、保护与开发等关系,决不能假借发展之名搞大拆大建,决不能干“拆真古迹、建假古董”那样的蠢事。各级党委政府要坚决担负起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政治责任,党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宣传部长是直接责任人,相关部门要齐心合力推动规划落地、政策落实、工作见效。
吉林省领导张恩惠、李伟、曹路宝参加活动。(国家文物局)
香港摄影大师陈复礼86件作品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陈复礼摄影作品入藏仪式”18日在北京举行。香港摄影家陈复礼先生的子女将86件陈复礼亲笔签名的摄影作品无偿捐赠给中国国家博物馆。
陈复礼1916年出生于广东潮安,先后侨居泰国、柬埔寨、越南等地,1955年定居香港。作为一代摄影大师,陈复礼是中国式“画意摄影”的代表者,与郎静山、吴印咸两位摄影大师并称华夏摄影界“三老”。
本次入藏的86件作品中,有以写实风格为主的《血汗》《喜雨》等;有表现自然风光的《朝晖颂》等;有“影画合璧”的《马踏祥云》《影子》《火焰山下》等。仪式上,中国国家博物馆党委书记杨帆向陈复礼子女代表陈惊雄颁发了收藏证书。(中新网)
专家呼吁上海建立园林博物馆
《黑神话:悟空》成为今年的文化遗产年度热词,“园林遗产”何时能成为文化遗产热词?日前在古猗园举行的“园林遗产与当代生活美学”学术对谈暨园林文创展上,上海大学特聘教授、上海大学图书馆馆长潘守永的发问引起不少人思考。
上海拥有丰富的园林文化遗产,具有海纳百川的特征,但目前园林博物馆在上海博物馆界还是空白。专家在会上呼吁,上海应建立自己的园林博物馆,多样性、交融性、创新性、国际性园林是建立上海园林博物馆的基础和价值。(上观新闻)
中山公园北门外开建博物馆
11月18日,在济南中山公园北门西侧,原中山大酒店主楼和北邻的居民楼整体拆除基本结束,在部分地基施工完成后,已经开始搭建脚手架为下一步施工做准备。
据了解,中山公园北门西侧多座建筑从今年6月开始纳入征收范围,随着住户搬离,拆迁施工全面展开。按照规划,该拆迁区域将用于建设“济南开埠博物馆”,以全面展示济南自主开埠的历史,呈现开拓进取的城市精神。博物馆载体将以改造的方式达到展陈需求,同时将与周边建筑进行统一,复原城市空间,还原历史风貌。(海报济南)
福建(漳州)土楼活化利用展示馆开馆
近日,“世界遗产 福建土楼——福建(漳州)土楼活化利用展示馆”在市艺术馆正式开馆。展馆即日起长期免费开放,与广大市民游客分享土楼活化利用的最新成果。
据悉,现场展出7座非世遗土楼的活化利用设计模型,并通过丰富的图文资料详细介绍福建(漳州)土楼丰富多样的建筑形式、和谐共居的聚居模式、坚不可摧的防御系统、古老独特的建造技术、“天人合一”的建筑环境等内容。
福建土楼是中国传统民居的瑰宝、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观,于2008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漳州拥有极为丰富的土楼建筑遗存,除23座世遗土楼外,还有非世遗文物类土楼400座、非文物类土楼1038座,这些非世遗土楼中,大部分具有可活化利用的潜力。
近年来,漳州市委、市政府践行“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文物工作要求,开启土楼活化利用的探索实践。漳州市邀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徐甜甜主持南靖、华安、平和三县县域内7座非世遗土楼的活化利用设计,该设计在2023年意大利威尼斯豪瑞可持续建筑大奖赛中荣获亚洲地区唯一金奖。随后,7座土楼的改造成果以舞台布景形式参加法国建筑博物馆举办的《福建土楼活化利用》专题展览,漳州土楼与展厅窗外同属世界文化遗产的埃菲尔铁塔遥遥对望、美美与共。
下一步,漳州市将利用好展馆,持续深入展示福建(漳州)土楼活化利用的最新成果,推动土楼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做大做强做优土楼文旅经济、建设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添砖加瓦。(闽南日报)
江苏金坛三星村考古遗址公园开工 揭示长江下游文明起源
11月18日,备受关注的三星村考古遗址公园在金坛正式开工建设。这一项目旨在保护和展示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晚期至崧泽文化早期的三星村遗址。
此次开工的三星村考古遗址公园一期项目,主要包括遗址博物馆、考古工作站、游客中心等设施。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和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承担设计任务,确保三星村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科学性和文化性。
在开工活动上,三星村遗址联合考古队副领队龙啸详细介绍三星村遗址的考古发掘成果,包括新石器时代墓葬、房址、灰坑等遗迹,以及出土的陶器、石器、玉器等文物。中国科学院双古所科技处副处长张昭则对三星村人骨研究进行了深入解读,揭示了当时人类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状况。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一级研究员、“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王巍,以及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陈星灿等33名专家学者齐聚金坛,共同探讨三星村遗址在长江下游文明起源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三星村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不仅是对遗址本身的保护,更是对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明的一次全面展示。将进一步提升对长江流域古文明的认识,为考古学、历史学和文化研究提供重要资料。(中新网)
福建新发现32处水下遗址
近日从福建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获悉,福建水下文物普查实地调查工作于2024年5月初启动,至2024年10月中旬全面完成,共普查水下遗址48处,其中复查16处、新发现32处。
据福建省考古研究院水下考古研究所有关人士介绍,新发现的32处水下遗址包括平潭分流尾屿沉船、赤礁屿一号沉船、赤礁屿二号沉船、老牛礁一号沉船、福清东壁岛沉船、泉州晋江将军岸屿沉船、厦门大牛礁沉船、漳州半洋礁一号沉船、漳州圣杯屿沉船等19处重要的沉船遗址和13处水下遗物点。以区域划分,14处新发现水下遗址位于平潭综合实验区海域,4处位于福州地区海域,3处位于莆田地区海域,1处位于泉州地区海域,2处位于厦门地区海域,8处位于漳州地区海域。
据了解,福建水下文化遗产丰富,遗址时代序列完整、类型丰富,对深入研究古代航海史、造船史、陶瓷史和贸易史都具有重要价值。这些珍贵的水下文物重现了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实证了福建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区段。(东南网)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文博圈立场
文博圈投稿:wenboquan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