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布!又又又发现北齐石窟!
文化
2024-11-22 07:31
北京
2020年12月,在山西省文物局的组织下,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等单位联合对长治市武乡县的石窟寺及摩崖造像保存现状进行了专项调查。调查发现,该县的石窑会石窟、磨里石窟窟形保存完好。
石窑会石窟位于武乡县分水岭乡石窑会村东南约400米处,开凿在山脚下一处平整崖壁上。现存1座洞窟及8个摩崖龛。石窟所在岩体为砂岩,易雕刻也易风化,窟外的龛像风化尤为严重。
洞窟形制为三壁列坛,坛上雕凿造像,这一形制在山西北朝晚期十分流行。窟内三壁主尊均为结跏趺坐佛。单铺组合为正壁一佛二弟子和两侧壁一佛二菩萨,一佛二弟子的造像组合完成于北魏后期的龙门石窟,晋东南地区的流行时间则较晚,多见于北齐时期。造像风格方面,胁侍菩萨头戴宽头冠、披巾自肩部垂下内折后搭于同侧手肘外沿身体两侧下垂及地,腰系宽带,下着长裙,几无衣纹,是典型的北齐菩萨服饰特点。
磨里石窟位于武乡县故城镇磨里村东侧半山腰上,现存1窟1龛,所在岩体为浅灰色砂岩。2009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登记有这处洞窟,当时窟内造像虽被彩绘,但造像原轮廓未变。此次调查发现,村民近两年又对造像进行了重塑,造像面部丧失原貌。
磨里石窟的洞窟形制为穹窿顶,三壁开三龛,四壁前雕凿低坛基,表现出较多北魏晚期至东魏的特点。三壁主尊均为结跏趺坐佛,但不能判定准确尊格。单铺组合为北朝时期常见的一佛二菩萨。主尊佛像肉髻低平,头大肩宽,身材健壮宽厚,披露胸通肩式袈裟,薄衣贴体,悬裳较短且水平展开,是典型的北齐造像样式。菩萨服饰分为两种,一种是北魏晚期流行的服饰,一种是北齐邺城新出现的菩萨服饰。因此,磨里石窟的雕凿应为北齐时期,洞窟形制延续了北魏晚期以来的传统,也不排除洞窟与造像的开凿可能有短暂的间隔,在洞窟开凿完成一段时间后,才雕凿了窟内造像。
据调查人员介绍,石窑会石窟位于今208国道旁,这条道路在北魏时期是著名的平洛古道中的一段。该石窟近3米见方的面积在晋东南民间小石窟中已属于较大的洞窟。从其选址与面积来看,面对的信众范围较大,可供附近居民及过路民众礼拜、参观。磨里石窟则距离交通干线有一定距离,开凿于村庄附近的半山腰上,环境较为幽静、封闭,且石窟面积较小,仅1.7米左右见方,洞窟开凿得较为粗糙。其位置距离北朝时的阳城(今故城镇)步行距离仅3.2公里,应该主要是供当地民众日常礼拜。这两处石窟虽然为同一时期开凿,但选址、洞窟形制、造像风格为两种不同的类型,为进一步研究北朝晚期佛教造像在民间的传播提供了参考,也为构建这一地区石窟演变序列补充了资料。
来源:文博山西 图|考古汇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
文/辑|山西晚报全媒体编辑 南丽江
审核|吕国俊
文博圈投稿:wenboquan01@163.com
文博圈
专注传播文物、博物馆、考古等文化遗产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