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物局最新通知|上博新开夜场|良渚考古新发现

文化   2024-11-28 07:31   安徽  


2024年11月28日


综合 

■ 中国气象局 国家文物局关于做好文物行业气象防灾减灾和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通知

■ 加强对大运河(宁波段)世界文化遗产保护 《宁波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获批复

■ 第三届文化遗产保护青年学者论坛在福建厦门召开


博物馆

■ 京津冀老界桩入藏大运河博物馆

■ 上海博物馆新开夜场

■ 济南大辛庄遗址博物馆建设有序推进

■ “黄河文明的世界意义影像作品展”全国巡展贵州贵阳站开幕

■ 雨青博物馆项目已完成总工程量的70%

■ 新疆电影博物馆建设项目通过五方验收


考古  

■ 良渚考古新发现:古老的水利系统“更复杂了”




中国气象局 国家文物局关于做好文物行业气象防灾减灾和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文物局:

我国文物数量多,空间分布广,气象灾害类型多样且复杂。文物特别是不可移动文物对气象灾害较为敏感,暴雨、台风、大风、强对流、沙尘、高温、暴雪等均可能对文物保护造成不利影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气候变化已成为世界遗产面临的最重大威胁之一”,气候变化及与其相关的灾害性天气对我国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和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强化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和文物防灾减灾联防联动,共同做好文物行业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共同推进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提高思想认识,压实防灾减灾工作责任

各级气象、文物部门要清醒认识到目前气候变化背景下文物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和挑战要求,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坚持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牢固树立安全意识、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强化抓安全抓防范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要超前部署、提前研判,细化监测预警、指挥调度、巡查防守、抢险救援各环节具体任务,责任落实到岗到人,确保文物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抓紧抓细抓实。


二、畅通信息共享,加强天气预警互动联动

各省级气象部门要加强与文物部门的沟通对接,了解文物行业气象灾害防范整体需求,及时向当地文物部门通报有关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信息。技术条件成熟省份的气象和文物部门应加强信息和数据共享,结合地方气象灾害风险普查成果、文物分布情况和历史灾情,分析研判各级各类对文物有较大影响的气象灾害类别和风险阈值,探索推进国家级和省级文物气象灾害风险图绘制和区划划定,联合开展文物气象风险预报预警业务。各级气象部门可商文物部门将文物管理使用单位纳入当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对象库,联合制定发布策略,逐步提高气象灾害预警的精准性。


三、完善应急预案,建立部门沟通合作机制

各级气象、文物部门要将文物行业气象防灾减灾纳入地方气象防灾减灾体系,积极考虑在世界文化遗产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设置气象监测点位,推动建立以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的应急联动机制,文物部门应组织重点防御单位制定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气象部门应予以技术支持和指导。省级气象部门和文物部门要建立常态化沟通合作机制,定期组织会商。省级气象部门要做好面向文物部门的重大气象灾害过程气象保障服务,及时通报监测实况,做好防范提醒。各级气象、文物部门应适时组织联合应急演练,举办专题培训,对负责文物保护相关人员开展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培训。各级文物部门可联合气象部门共同组织开展汛期检查和安全隐患排查,通过检查制度落实、应对策略、物资准备等情况,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


四、做好气象部门文物普查工作

各级气象部门要积极配合同级文物行政部门,及时提供气象部门管理的文物资源信息和新发现文物线索清单,为普查队员现场调查等工作提供便利条件。各级文物行政部门对气象部门管理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全面复查,对气象部门提供的线索开展实地调查,符合文物认定标准的依法认定、登记和公布,纳入依法保护范畴。各级气象部门要按照《关于加强央属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意见》,加大对管理使用文物的保护力度,加强文物价值研究和阐释利用,重视气象文化历史传承,推进世界气象组织百年气象站申报和保护,做好《中国气象史》编撰工作,增强气象历史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意识和保护氛围。


加强对大运河(宁波段)世界文化遗产保护 《宁波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获批复


近日,《宁波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获国务院批复。


批复指出,宁波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现代海洋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规划》是宁波市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


批复要求,《规划》应筑牢安全发展的空间基础、构建支撑新发展格局的国土空间体系、系统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要明确自然灾害风险重点防控区域,划定洪涝、地震等风险控制线以及绿地系统线、水体保护线、历史文化保护线和基础设施建设控制线,落实战略性矿产资源等安全保障空间。彰显城乡自然与文化特色,健全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空间保护机制,加强对大运河(宁波段)世界文化遗产、宁波它山堰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保护。加强对城市建筑高度、体量、色彩等空间要素的管控引导,保护好历史城区和历史文化街区,构建文化资源、自然资源、景观资源整体保护的空间体系。


批复明确,《规划》是对宁波市国土空间作出的全局安排,是全市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的政策和总纲,必须严格执行,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随意修改、违规变更。按照定期体检和五年一评估的要求,健全各级各类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评估预警机制,将规划评估结果作为规划实施监督考核的重要依据。建立健全规划监督、执法、问责联动机制,实施规划全生命周期管理。(澎湃新闻)


第三届文化遗产保护青年学者论坛在福建厦门召开


11月24日至25日,由故宫博物院、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中国紫禁城学会联合主办的“第三届文化遗产保护青年学者论坛”在福建省厦门市召开。


论坛以“鼓浪和鸣:文化遗产保护新力量”为主题,探讨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充分发挥青年一代的创新精神,在实践中探索出更多创新的方法和策略,为文化遗产保护注入新的活力。


主旨发言环节,12位青年学者代表围绕文物保护材料、文物病害机理、文物分析检测、保护修复实践、文物数字化保护等多个议题,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圆桌对话中,来自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代表,就鼓浪屿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路径、青年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使命与担当议题开展对话,共同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把脉建言。


论坛共收到论文173篇,由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组建专家评审组,经过两轮盲审,评选出12篇优秀文章和18篇入围文章,分别邀请作者在论坛通过学术报告和海报展示的形式发表研究成果。


故宫博物院、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福建省文物局、中国紫禁城学会、厦门大学、厦门市鼓浪屿-万名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等相关负责人,来自高校、文博单位、科研机构的专家和青年学者代表近100人参加论坛。(国家文物局)




    京津冀老界桩入藏大运河博物馆


    京津冀Ⅰ号界桩最近入藏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并在主楼3层展出。它是京津冀三地历史与文化联结的重要见证。(金台资讯)


    上海博物馆新开夜场


    据上海市文化旅游局介绍,12月的每周五、周六,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将增设夜场,每场延长开放时间至21:00(19:00停止入馆)(上海发布)


    济南大辛庄遗址博物馆建设有序推进


    11月26日,在济南大辛庄考古遗址公园项目(一期)建设现场,遗址博物馆主体顺利封顶后,施工进入全新阶段。目前,大辛庄考古遗址公园种植土回填及雨污水管线施工已完成,公园轮廓显现。


      

    据了解,大辛庄遗址博物馆是大辛庄考古遗址公园的核心建筑,总建筑面积约2.2万平方米,整体规划为遗址博物馆主体、游客服务中心和遗址研究中心。其中,遗址博物馆主体为三层建筑,地上一、二层布局六大展厅,将集中展示大辛庄遗址出土文物和历史发展脉络,利用数字技术带领游客感受3000年前的文明。(济南日报)


    “黄河文明的世界意义影像作品展”全国巡展贵州贵阳站开幕


    近日,由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指导,河南省文物局支持,河南工业大学主办的为期两周的“河流与文明——黄河文明的世界意义影像作品展”全国巡展贵阳站在贵阳美术馆开幕。

    展览分为“追寻黄河”“伴水而行”“发现文明”三大板块,以黄河这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为线索,通过一系列精心策划的影像作品,生动展现黄河文明的独特魅力及其在世界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从巴颜喀拉山脉的源头到东营黄河入海口,观众可跟随影像的脚步,一路追寻黄河的印记,沿途欣赏黄河流域的自然风光和文化遗产。同时,展览还展出北魏飞天拓片、文物数字化艺术再现等作品,让观众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深入了解古人如何利用黄河发展农业、建立城市,以及创造出璀璨的中华文明。

    展览项目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此次展览的举办,让观众领略到黄河文明的独特魅力,激发他们对于河流保护和文化传承的关注与热情。(中国文物报)

    雨青博物馆项目已完成总工程量的70%


    雨青博物馆项目于2023年12月开工建设,分时序实施装修工程及陈列布展工程。目前,该项目已完成总工程量的70%,装修及改造部分已基本完工,陈列布展工程正按照博物馆展陈要求及规范进行建设,并安装陈列布展所需的配套设施设备,预计2025年元旦开馆。


    据介绍,雨青博物馆项目由重庆湖山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建设,位于汉丰湖国家水上国民休闲运动中心1号、2号楼,面积约7000平方米,设抗日战争专题藏品展区、精品文物展区、临展厅等多个功能区,藏品种类丰富,包含大量珍贵邮票、重要军事书信、名人字画、瓷器等。该项目建成后,将助力开州红色研学活动迈上新台阶,助推开州文旅产业创新发展。(重庆市开州区人民政府)


    新疆电影博物馆建设项目通过五方验收


    近日,中建新疆建工承建的新疆电影博物馆建设项目顺利通过五方验收。本次五方验收由项目建设单位组织设计单位、勘察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五方主体组成进行联合验收。

      

    新疆电影博物馆建设项目位于乌鲁木齐市天山区201号新疆电影制片厂内,主要验收内容包括装饰装修工程、电气工程、给排水及供暖工程、通风工程等,各验收小组检查项目现场实体质量,审阅了相关施工资料。

      

    验收过程中,验收队伍对项目建设取得的成效给予高度评价和认可,并提出专业指导性意见和建议。一致认新疆电影博物馆建设项目均已按照设计图纸及施工合同要求完成施工任务,符合设计及验收规范要求,质量合规,工程合格。

      

    此次新疆电影博物馆建设项目顺利通过五方验收,为下一步竣工验收工作打开了良好局面。下一步,中建新疆建工将进一步优化细节,精益求精,抓好问题整治,做好精细化管护,确保项目达到预期设计效果,最终递交一份满意的答卷。(新华网)



    良渚考古新发现:古老的水利系统“更复杂了”


    在26日举行的第二届“良渚论坛”“文明之光”中外考古学家对话分论坛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室主任、良渚古城及水利系统项目考古领队王宁远介绍,近年来他们发现,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的一部分“塘山长堤”的面貌其实更为复杂。

      

    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距今已有约5000年历史,和良渚古城统一设计和建造,是我国最古老的大型水利系统之一。2015年,考古人员发现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分为高坝和低坝两级,而塘山是低坝系统的一部分。当时,塘山被认为是山前长堤。

      

    王宁远说,从2019年起,考古工作者在塘山北侧的大遮山脉发现了16条建筑在山谷开口处的高坝,而在大遮山脉和塘山间又发现了多条长垄。最终,他们发现,塘山长堤和山脉之间形成了高、中、低三级水坝系统。良渚古城水利系统由“两级”变成了“三级”。

      

    王宁远说,目前,在良渚古城周边,他们已经发现了350多处遗址,而遗址群的整体聚落结构在良渚时间的早、中、晚期之间发生过巨大变化,这也与先民治水的工作密切相关。

      

    据介绍,在距今5300至5000年的良渚文化早期,先民利用山前地貌加以改造,形成了多中心散点式的聚落。著名的瑶山遗址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到距今5000至4700年的良渚文化中期,先民开始在遗址群中心兴建莫角山宫殿区,同时在外围营建大型水利系统。到距今4700至4300年的良渚文化晚期,城墙和外郭建成了,良渚成为一个超级都市,生活必需品和生产原料全部靠外来输入。

      

    “将良渚古城的水网格局,与宋代苏州的水网格局相比,可以看出良渚古城以水为道、用水系分隔功能区、核心建筑位于城市中心、夹河筑城等规划思想,深刻影响了江南地区后来的城市规划。”王宁远说,良渚水利系统比大禹治水的传说要早1000年,且与都邑的产生和演变密切相关,成为研究早期水管理和早期国家产生的重要样本。(新华网)





    编辑:高莉


    -END-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文博圈立场

    文博圈投稿:wenboquan01@163.com

    文博圈
    专注传播文物、博物馆、考古等文化遗产行业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