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1日
综合
■ 两部门关于开展2025年度“博物馆里读中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征集推介工作的通知
■ 巾帼大宣讲全国总展演在河北邢台举行
博物馆
■ 山西金融历史文化博物馆开馆
■ 云冈石窟景区第十窟完成养护,恢复开放
■ 武夷山中华茶博苑(茶博物馆)开工建设
■ 驻藏大臣史迹专题展在西藏博物馆展出
考古
■ 河北雄安新区古州城遗址出土两件罕见龙首
■ 湖北十堰新发现四处史前遗址
■ 已有279种!柳湾彩陶符号有新发现
两部门关于开展2025年度“博物馆里读中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征集推介工作的通知
近日,国家文物局和中央网信办联合开展2025年度“博物馆里读中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征集推介工作,征集的展览项目为2025年度内正式开展的原创性主题展览。需紧扣“博物馆里读中国”主题,突出原创能力,彰显教育功能,注重传播效应。(国家文物局)
巾帼大宣讲全国总展演在河北邢台举行
11月19日,由全国妇联和国家文物局联合举办的“巾帼心向党——我和祖国共奋进”巾帼大宣讲全国总展演在河北邢台举办。来自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32位巾帼宣讲员,围绕“追忆——共和国印记”“追寻——继往开来时”“追梦——奋进新时代”三个主题开展宣讲。
从韶山里的红杜鹃毛泽建、沂蒙红嫂,到戍守边疆的国门女卫士、屯垦天山的新时代木兰,再到有温度的人民女法官、扎根乡村的女大学生第一村书记,巾帼宣讲员们深情讲述了巾帼英雄们在党和国家各个历史发展时期的革命和奋斗故事,传递了深厚的家国情怀,激励广大妇女群众以昂扬姿态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
据悉,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今年4月,全国妇联和国家文物局共同启动“共和国印记——巾帼颂”主题活动。活动开展以来,全国各地以反映妇女事业发展的革命文物、实物或展览为讲述对象,举办报告会、演讲比赛、网络展示等形式多样的宣讲活动。(中国妇女报)
山西金融历史文化博物馆开馆
11月19日,山西金融历史文化博物馆开馆。山西金融历史文化博物馆位于山西省太原市鼓楼街41号,这里曾是山西官钱局、山西省银行旧址,自1912年落成以来,见证了山西近现代金融史的每一个重要时刻。走进山西金融历史文化博物馆,馆内追溯了山西金融业的起源、发展和变革,分为山西金融源流、民国山西金融、山西红色金融、当代山西金融、新时代山西金融五个展区。
据悉,作为晋商博物院分院,山西金融历史文化博物馆将由晋商博物院进行全面运营与维护,面向社会大众免费开放。(中国新闻网)
云冈石窟景区第十窟完成养护,恢复开放
从云冈研究院了解到,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景区第10窟毗卢佛洞,结束21个月的封闭养护,于11月18日正式对外开放。按照年度工作计划,云冈石窟数字化改造工程也在不断进行,为保证游客与文物安全、确保施工质量,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第12窟“音乐窟”11月11日起暂时封闭,开启为期一个月的数字化采集工作,待工作完成后重新开放。(央视新闻)
武夷山中华茶博苑(茶博物馆)开工建设
近日,武夷山中华茶博苑(茶博物馆)项目奠基仪式在武夷山市举行,标志着该项目的建设正式启动。武夷山中华茶博苑(茶博物馆)项目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将在活化利用“民国‘中央茶场’旧址”的基础上,在周边地区打造以茶博物馆为主,集高端游学、科普教育、科学研究、文化体验、学术交流、互动体验及品茗、会议、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三茶”实践展示综合体。(闽北日报)
驻藏大臣史迹专题展在西藏博物馆展出
“抚远绥疆卫藏永安——驻藏大臣史迹专题展”19日在西藏博物馆开展。据了解,该展览是西藏自治区文物局组织开展的“驻藏大臣文物史迹资料整理与研究”科研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该课题旨在有效利用西藏博物馆丰富的藏品优势,系统整理和研究清代驻藏大臣制度相关文物史迹资料,并通过西藏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平台作用,将科研成果以展览形式分享给广大观众,充分发挥西藏文物博物馆机构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的职能作用。(中新网)
河北雄安新区古州城遗址出土两件罕见龙首
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雄安考古队在河北雄安新区古州城遗址内发掘出土两件罕见龙首,初步判定为唐代龙首。
此次发现的唐代龙首有两只,一只残存半张龙脸,另一只相对完整。经过实验室考古,对龙首的眼睛和鼻子部分进行初步清理之后,发现灰色陶质龙首上还有大面积的彩绘,龙首眼珠为黑色,眼珠周围的眼线为绿色,耳后上方还有部分白色。
研究人员介绍,史前文化的龙是比较抽象的,到了汉代的时候,龙是比较方正的,到了魏晋南北朝,龙是比较扁平的,到唐代,它是兼容并蓄的,唐代以后的龙逐渐变得轻盈飘逸。此次发现的唐代龙首与故宫宫殿屋檐上象征身份地位的黄色脊兽不同,为灰色,形象也更加圆润、壮实、简洁生动。这种唐代的龙形象,为研究我国8000年龙文化形象演变,提供了新的考古证据。
下一步,考古工作者将对龙头做进一步分析研究,同时会做它表面彩绘分布的3D模型,用不同的颜色显示它不同的成分,还原这个龙首当时的彩绘状况。(北青网)
湖北十堰新发现四处史前遗址
19日从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湖北十堰新发现四处史前遗址,为十堰地区旧石器研究提供新的材料与依据,对见证鄂西北地区古代人类生存活动、迁徙演变、人群互动交流等具有重要意义。近期,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十堰市博物馆在丹江口市开展汉江北高速公路十堰段文物调查,新发现三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地点),一处新石器时代至唐宋时期文化遗址。
新发现的三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地点)位于丹江口市丹赵路街道茅腊坪村,分别为羊山旧石器遗址第一地点、第二地点、橘树林旧石器遗址。其中,羊山旧石器遗址第一地点、第二地点,地表种植经济作物,裸露少量打制石器。通过观察遗址暴露的断面,该遗址保存有1米至2米厚的更新世红土堆积。调查人员采集石制品近20件,原料包括石英岩、脉石英、千枚岩和粗面岩;石制品类型包括手镐、砍砸器、刮削器、石核、石片。
橘树林旧石器遗址,地表种植大量橘树,遗址保留约0.5米厚更新世黄土堆积。调查人员采集两件脉石英石制品,1件为单台面石核,1件为石片,人工打制痕迹明显。
另外新发现的一处新石器时代至唐宋时期文化遗址,位于丹江口市习家店镇青塘村。该遗址处在台地之上,高出周围农田约1.5米,面积约2000平方米。地表裸露有新石器时代、两周、汉代陶片、磨制石器,六朝时期和唐、宋代瓷片。遗址保存较好,从断面观察,文化层接近1米。
十堰被考古学术界誉为“古人类长廊”,是研究人类起源、演化和发展的资料宝库,特别是以学堂梁子遗址为核心的汉江流域同时发现有梅铺猿人遗址、白龙洞遗址、黄龙洞遗址等众多的旧石器化石点。下一步,将对新发现的线索予以系统梳理,逐一开展现场数据采集。(中新网)
已有279种!柳湾彩陶符号有新发现
近日,从青海省博物馆获悉,柳湾彩陶上的符号有新发现,远不止195种。经工作组一年的努力,在近2万件彩陶文物中,发现有2017件带有彩绘或刻画符号,经过更加细致的甄别、梳理、统计,共发现彩陶符号279种。
据了解,青海彩陶文化主要分布于黄河上游及其支流的河湟谷地,马家窑文化时期制陶业更加发达。青海彩陶符号不仅生动展示了青海先民的艺术创造力、思想及审美观念,还深刻反映了青藏高原史前社会发展演化的复杂化进程,为深入探讨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据《青海柳湾》考古发掘报告统计,绘有符号的陶器共计679件,发现符号共144种,依符号形状大致可以分为几何形符号、动物形符号两大类。其中,几何形符号有674件,共有139种不同的符号,由点、横、竖、斜等组成。动物形符号有犬、鸟、牛、羊、虫共5种5件。随后,时任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尚民杰先生又统计了《青海柳湾》考古发掘报告未收录的符号43种,以及由同一器物上相邻两个符号形成的“组合符号”8种。据此,乐都柳湾墓地以往共计发现195种彩陶符号。
经工作组一年以来的努力,在近2万件彩陶文物中,发现有2017件带有彩绘或刻画符号。本次梳理统计,柳湾彩陶上的符号远不止195种,共发现彩陶符号279种(包括彩绘符号276种,刻画符号3种)。其中,包含柳湾墓地彩陶符号255种(包括彩绘符号254种,刻画符号1种),在原有的195种彩陶符号的基础上,新增59种彩陶符号。主要出土于青海河湟谷地的乐都柳湾、民和阳山、民和代家台、民和马牌以及共和盆地内的同德宗日等史前文化遗址与墓地中,涉及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宗日文化、齐家文化、卡约文化等多个考古学文化,尤其以马厂类型中发现的符号种类与数量最多,较大扩充了青海彩陶符号的种类与数量。(青海日报)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文博圈立场
文博圈投稿:wenboquan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