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出生于北平,北平的中秋在他的笔下总是充满了独特的魅力。
中秋前后的北平,天气不冷不热,昼夜长短划分均匀,没有冬季的黄风,也没有伏天的暴雨,天高地蓝,大自然仿佛含着笑告诉人们它不会带来威胁与损害。西山的蓝色加深,傍晚还披上各色霞帔,这样的美景让老舍对中秋有着深深的眷恋。
老舍的人生经历也让他对中秋有着特殊的情感。他经历了时代的变迁,见证了北平的兴衰。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中秋这样的传统节日成为了人们心灵的寄托。对于老舍来说,中秋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对故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四世同堂》中,老舍通过祁老人想买兔儿爷、月饼和菊花的情节,展现了中秋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然而,由于日本人的占领,这些传统的节日象征都消失了,这也反映出了时代的悲哀。但即便如此,老舍依然通过文字表达了对中秋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二、中秋回忆中的喜与忧
(一)儿时中秋的欢乐
在老舍的记忆里,儿时的中秋是充满欢乐的。那时候,“兔儿爷” 是中秋不可或缺的伙伴。“兔儿爷” 的样子栩栩如生,色彩斑斓,或威武,或可爱,让孩子们爱不释手。有了 “兔儿爷” 的陪伴,这个节过得十二分有劲。老舍清晰地记得那些 “兔儿爷” 的模样,可见儿时的中秋给他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印象。在那个纯真的年代,中秋是一个充满惊喜和欢乐的节日。孩子们围绕着 “兔儿爷” 嬉戏玩耍,欢声笑语回荡在大街小巷。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着月饼,欣赏着明月,享受着这难得的团圆时光。那时候的中秋,没有烦恼,没有忧愁,只有无尽的欢乐和温馨。
(二)成年后的中秋醉意
老舍的三次中秋醉酒经历,看似充满戏剧性,背后却隐藏着深深的哀愁与孤独。
第一次在北平,好友运来一坛子 “竹叶青”,大家茶碗进攻,月亮还没上来,坛子已空。本想打牌,却不知怎的上了床,一睁眼已是红日东升。
第二次在天津,与朋友吃饭后品茗,望见明月便吐了,他说毛病不在酒,而在月亮。
第三次在伦敦,和朋友喝了便宜的葡萄酒,上了公共汽车后脚却长了眼睛,专找别人的脚尖去踩。这三次醉酒,并非因为酒的美味而贪杯,而是在中秋这个特殊的节日里,心中的愁绪无处安放。酒入愁肠,化作无尽的思念和哀愁。
三、中秋在作品中的独特意义
(一)情感寄托
在老舍的作品中,中秋成为了情感寄托的重要载体。中秋时节,那高悬于天空的明月,仿佛是连接他与家乡和亲人的纽带。每当看到那轮明月,对家乡的思念便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北平的中秋,有着独特的韵味,那熟悉的街道、热闹的氛围,都让他魂牵梦绕。而 “兔儿爷” 等中秋特有的元素,更是承载着他对童年时光的美好回忆,以及对亲人的深深眷恋。
在异国他乡的中秋,那份思念愈发强烈。看到陌生的秋月,他会想起故乡的明月,想起家人围坐一起过中秋的温馨场景。这种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在中秋这个特殊的节日里被无限放大,成为了他作品中最动人的情感表达。
(二)人生态度的映照
老舍在中秋回忆中所反映出的积极人生态度,“抬头见喜” 令人敬佩。尽管经历了三次中秋醉酒,心中有着哀愁与孤独,但他并没有沉浸在悲伤之中。
在《抬头见喜》中,他既不落泪,也不狂歌,而是静静地躺着,等待着烛光在壁上幻出 “抬头见喜”,然后安然睡去。这种淡定从容的态度,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四、中秋,永恒的文化符号
老舍笔下的中秋,绝不仅仅是个人的回忆,它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中秋,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中秋的明月,更是一种超越时空的象征。它高悬于天空,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变迁,也见证了无数家庭的悲欢离合。
总之,老舍笔下的中秋,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动体现。
老舍的散文率真、情绪饱满,平实中见性情。他对中秋前后北平天气的描写,欢喜中带点骄傲,这不仅体现了他对北平的热爱,也反映了他乐观豁达的性格。
在他的笔下,中秋是美丽的、温馨的,是人们团聚的时刻。这种对中秋的特殊情感,也正是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美好的追求的体现。
现在的中秋,虽然还有月亮和月饼,但兔儿爷,菊花已经几乎无迹可循,只能在老舍的散文中去回味了。
越读老舍,越怀念真正的中秋节啊。你们的中秋节又有哪些习俗呢,你又读过老舍的哪些散文呢?
快在评论区来告诉大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