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子紫:不读汪曾祺的昆明是缺乏灵魂的!

教育   2024-09-16 19:18   湖北  


不读汪曾祺,你错过的不仅是昆明的风景,更是她的灵魂


七八月的昆明,因其凉爽,四季如春,吸引着大半个中国的人潮涌动而来。然而,大多数人只是将她视为通往大理、丽江的中转站,匆匆一瞥,便转身离去。

这样的昆明之旅,总让我心生遗憾——他们错过的,是昆明四季如春背后的细腻情趣,是鲜花之都掩藏的人间烟火。

直到我翻开汪曾祺先生的《泡茶馆》,才恍然大悟,原来昆明的灵魂,都藏在了这位老先生的字里行间。

那些关于菌子、果品、菜蔬、云朵、花卉、湿地公园的描写,不仅仅是对食物的赞美,更是对昆明这座城市深情的告白。


 初识汪曾祺:从不解到深爱

曾几何时,我对汪曾祺的文章也颇为不屑,觉得他的文字过于琐碎,东拉西扯,不知所云。

八月,我在在昆明开启了沉浸式体验,逐渐品出了汪老的幽默与智慧。

小林老师说:“你能读汪曾祺,这就是好事,他的文字其实是不太好懂的。”一语中的,汪老的文字,需要慢慢品,细细嚼,方能体会其中的韵味。

《翠湖心影》:昆明的灵魂所在

汪曾祺笔下的翠湖,不仅仅是一片湖,更是一条路,是昆明人心灵的栖息地。

他写道:“翠湖是一片湖,同时也是一条路。

城中有湖,并不阻碍交通。湖之中,有一条很整齐的贯穿南北的大路。从文林街、先生坡、府甬道,到华山南路、正义路,这是一条直达的捷径。否则就要走翠湖东路或翠湖西路,那就绕远多了。昆明人特意来游翠湖的也有,不多。多数人只是从这里穿过。翠湖中游人少而行人多。

但是行人到了翠湖,也就成了游人了。

从喧嚣扰攘的闹市和刻板枯燥的机关里,匆忙忙忙地走过来,一进了翠湖,即刻就会觉得浑身轻松下来;生活的重压、柴米油盐、委屈苦恼,就会冲淡一些。人们不知不觉地放慢了脚步,甚至可以停下来,在路边的石凳上坐一坐,抽一支烟,四边看看。即使仍在匆忙地赶路,人在湖光树影中,精神也很不一样了。

翠湖每天每日,给了昆明人多少浮世的劝慰和精神的疗养啊。因此,昆明人包括外来的游子,对翠湖充溢感谢。

翠湖这个名字起得好!湖不大,也不小,正合适。小了,不够一游;太大了……

看起来简单的大白话,字里行间全是对翠湖的热爱与思念。

翠湖之于昆明人,不仅仅是游玩的去处,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

在汪曾祺的笔下,翠湖仿佛拥有魔力,能让匆忙的行人不自觉地放慢脚步,忘却生活的重压,享受片刻的宁静与自由。这种对翠湖的深情与思念,正是汪曾祺对昆明这座城市深厚情感的体现。

读出昆明人的性格:淳朴厚道,气定神闲

城市是有性格的,有的城市的人精明算计,有的城市则保守陈旧,昆明的人的性格是怎么样的呢?

汪曾祺在《翠湖心影》中写了这样一个有趣的往事:

路东伸进湖水,有一个半岛。半岛上有一个两层的楼阁。阁上是个茶馆。茶馆的地势很好,四面有窗,入目都是湖水。

夏天,在阁子上喝茶,很凉快。这家茶馆,夏天,是到了晚上还卖茶的(昆明的茶馆都是这样,收市很晚),我们有时会始终坐到十点多钟。

茶馆卖盖碗茶,还卖炒葵花子、南瓜子、花生米,都装在一个白铁敲成的方碟子里,昆明的茶馆计账的方法有点特殊:瓜子、花生,都是一个价钱,按碟算。

喝完了茶,收茶钱!堂倌走过来,数一数碟子,就报出个钱数。

我们的同学有时临窗饮茶,嗑完一碟瓜子,顺手把铁皮碟往外一扔,pia,碟子就落进了水里。堂倌算帐,还是照碟算。这些堂倌们晚上清点时,自然会发觉碟子少了,并且也肯定会知道这些碟子上哪里去了。但是从来没有一次收茶钱时因此和顾客吵起来过;

并且在提着大铜壶用凤凰三点头手法为客人续水时也从不拿眼睛贼着客人。(“贼”字用得特别好,把名词用成动词,生动表现出堂倌的质朴与专注)把瓜子碟扔进水里,自然是不大道德。不过堂倌不那么斤斤计较的风度却是很可佩服的。

昆明人的淳朴厚道、气定神闲就真的就跃然纸上了。

这一点我也深有同感。记得我在马街”赶街“时,简直是琳琅满目:

深红玛瑙般的石榴,金黄灿烂的离核蟠桃,碧绿的清香橙全部都切成片,摆在上面,美味抵达不住,一路尝过去,几乎要吃得半饱。

这时我又看到了红心猕猴桃,正在犹豫,卖果子的汉子递过了一个说:甜得很,你先尝尝再说。我尝了一个,果然极甜。

”那我就只称半斤吧“。众所周知,昆明的果子是按公斤算的,于是我用手捡了一些,没想到那汉子一称,笑眯眯地说:”正好半斤,再送你一个。“

我连问:”为什么?“

”因为你人心公道啊,一个不多,一个不少“他说着,又往塑料袋里塞进去一个果子。

昆明人就是这样,做了生意,买卖者皆大欢喜。

正因为如此,昆明的市场上虽然总是人声鼎沸,但极少因为买卖而吵架起来的,大家讲的都是和气生财。

汪曾祺写的昆明,是抒情又不仅是抒情,是回忆又不仅是回忆。他带着热爱与怀旧,还有幽默与诙諧,例如他在写出了翠湖的美的同时,还写出这样的句子:

翠湖的水不深。浅处没膝,深处也不过齐腰。因此没有人到这里来自杀。我们有一个广东籍的同学,因为失恋,曾投过翠湖。但是他下湖在水里走了一截,又爬上来了。因为他也许还不太想死,而且翠湖里也淹不死人。翠湖不种荷花,但是有很多水浮莲。肥厚碧绿的猪耳状的叶子,开着一望无际的粉紫色的蝶形的花,很喧闹。我是在翠湖才相识这种水生植物的。我以后也再也没看到过这样大片大片的水浮莲。湖中多红鱼,很大,都有一尺多长。这些鱼已经习惯于人声脚步,见人不惊,成天只是安宁静静地,悠闲地浮沉游动着。有时夜晚从湖中大路上过,会突然拨剌一声,从湖心跃起一条极大的大鱼,吓你一跳。湖水、柳树、粉紫色的水浮莲、红鱼,共同组成一个印象:翠。

没有人会在翠湖自杀,因为水太浅了,淹不死人的。

这一句话,真可以拿来做翠湖的宣传句。

既写出了翠湖的美,似乎还隐含着这样的意思:翠湖是一个让人留恋的生命的地方,也许你在走下去的时候,突然闻到了荷花香,看到了湖中的锦鲤,想起了某一次春游,又有了生的念头,这时再走回来也是来得及的……


读出昆明饮食:舌尖上的文化盛宴

如果说昆明人的性格是对城市精神的展现,那么昆明的饮食文化则是这座城市性格的另一种体现。

汪曾祺对昆明饮食的描写可谓淋漓尽致,《昆明菜》、《昆明的吃食》、《米线和饵块》、《韭菜花》等文章,无一不让人垂涎三尺。他笔下的昆明菜,不仅食材独特、烹饪方法别具一格,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

读出昆明年俗:岁岁年年,情满人间

除了饮食文化外,昆明的节庆风俗也是汪曾祺笔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昆明年俗》中详细介绍了昆明人家过年的习俗:贴唐诗不贴春联、劈甘蔗、掷升官图、嚼葛根……这些独特的年俗活动不仅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氛围更让人感受到了昆明这座城市独有的文化魅力。

读懂汪曾祺,才能读懂昆明

总而言之,无论是长期居住的昆明人,还是短暂旅居昆明的游客,不读汪曾祺笔下的昆明,你都无法真正理解这座城市的灵魂。


汪曾祺用他那独特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鲜活、有温度的昆明,

让我们在品味文字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份来自心灵深处的共鸣与感动。

如果你还没有读过汪曾祺笔下的昆明那就从《泡茶馆》开始吧!


让我们一起走进汪曾祺这个可爱老头儿世界感受昆明的独特魅力与灵魂深处的美好。


往期推荐:

可以与大师媲美的《晴天,有时下金币》,他们是如何做到的?【三年级整本书阅读策略】

叶子紫:小学三年级找不到素材怎么办?作家妈妈分享三大绝招!作家进校园系列(街道口小学纪行)

叶子紫:一年级孩子学写作,到底早不早?看这篇作文你就有答案了!【56号教室的故事连载02】

“着急汤”的奇迹,武汉小学生如何用一碗汤治愈全世界的焦虑?!

叶子紫让孩子笑着学写作
由作家叶子紫老师创建的亲子读写教育平台,专治小学生不爱写作文。 从陪伴厌学儿子写作以来,陪伴儿子一起把生活写成故事,出版了十四本亲子故事,还线上线下教学让5000+孩子,举办多场写作冬夏令营。 倡导 “读经典,玩写作”就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