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Mote莫特 FBIF创始人(微信:motechan)
提示:本文为121个全球食品企业出海案例的第27篇,文末可扫码一次性领取41万字的FBIF航海书《121个食品全球化与出海案例》。
红牛在全球功能饮料市场的成功案例可谓传奇,而其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尤其引人注目。自1995年进入中国以来,红牛不仅引领了功能饮料品类的发展,还在复杂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稳步前进。通过不断的创新、精准的营销和强大的团队执行力,红牛中国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历经风雨,创造了令人瞩目的业绩。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红牛与其合作伙伴泰国天丝集团围绕商标权的争端成为了重要的议题,给红牛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2012年,中国红牛全国销售额突破100亿元,截至2021年底,红牛27年累计生产量突破500亿罐。
初期探索与市场定位
市场初探:开创功能饮料新领域
在中国销售的金罐包装红牛
红牛中国的故事开始于1995年,当时功能饮料的概念在中国市场几乎是空白。红牛通过华彬集团董事长严彬的推动,顺利进入中国市场。1995年12月25日,中国红牛成立,标志着国内首个功能饮料的诞生。早期的市场推广中,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在碳酸饮料和茶饮料占主导地位的市场中开辟一个全新的功能饮料品类。
红牛的配方调整是进入中国市场的一个关键步骤。产品的核心成分如牛磺酸、咖啡因、维生素B等,经过多次配比调整,最终符合中国消费者的口味,并获得中国卫生部批准,成为国内首款获保健食品批文的功能饮料。与此同时,红牛团队通过独创的广告语“渴了喝红牛,困了累了更要喝红牛”迅速传播产品概念,成功引导市场认知。
广告攻势与产品认知的逐步建立
红牛进入中国市场后,依靠大手笔的广告投放迅速打开知名度。1996年,红牛斥资超过1亿元在中央电视台投放广告,这在当时是巨大的市场投入,尤其对于刚刚进入中国的功能饮料品牌。虽然最初市场回报不如预期,但这种“高举高打”的策略为红牛奠定了强大的品牌影响力。
红牛的广告不仅限于电视媒介,还通过终端促销和试饮活动,快速推动市场渗透。红牛团队对市场的深度了解,使其在广告宣传中抓住了核心消费群体,如出租车司机、长途货运司机等,这些人群的需求与红牛“能量补充”的功能特性高度契合。通过广告攻势与产品体验的结合,红牛逐渐在中国市场站稳脚跟。
渠道扩展与体育营销
渠道扩展:“一罐一罐铺市”
2000年以后,红牛的品牌知名度逐渐提升,红牛团队开始大规模推进渠道扩展。在“地推”的策略下,红牛业务员深入到每一个零售终端,推动产品铺设。红牛中国的成功一部分得益于这种“一罐一罐铺市”的执行力,逐渐在中国大中城市及县域市场铺开。
特别是在早期,红牛精准定位夜班工作者、司机等对能量需求旺盛的目标群体,利用“红牛进厂”等活动,通过面对面促销向消费者传递产品的能量特性。红牛的业务团队在市场推广上采取了精细化管理模式,确保每一个终端都有产品展示,并帮助零售商优化货架布置。这种高度精耕的渠道策略为红牛在中国功能饮料市场的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
体育营销:通过极限运动打响品牌
除了渠道建设,红牛在中国市场大力推行体育营销策略。2000年后,红牛赞助了多个极限运动赛事,将全球范围内成功的体育营销模式引入中国,赞助项目涵盖了翼装飞行、滑板、花式皮艇等极限运动。通过赞助这些富有挑战性的活动,红牛在中国消费者心中成功打造了“活力”“挑战”和“极限能量”的品牌形象。
这一策略不仅增强了红牛品牌的年轻化形象,还成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消费者,进一步扩展了其目标人群。体育营销作为红牛全球品牌成功的核心手段,也在中国市场取得了显著效果。
品牌巩固与市场爆发
非典后市场的爆发式增长
2003年的非典疫情让中国消费者对健康饮料的需求大幅上升,这为功能饮料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红牛借此契机,进一步加大产品推广力度,巩固了其市场领导地位。通过已经建立的广泛渠道,红牛成功实现了全国范围内的深度渗透。
特别是在南部和东部大区,红牛通过“通路+终端”的渠道深耕模式,加快了市场扩展。红牛通过与区域经销商密切合作,制定了细致的市场管理与价格体系,推动了市场的快速增长。到2012年,红牛在中国的年销售额首次突破100亿元,2014年这一数字再次刷新,达到200亿元。
持续的品牌投资与体育营销深化
第十二届红牛南山公开赛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红牛以1.6亿元的价格获得了央视奥运广告资源的“第一标”。通过奥运会这一全球顶级体育赛事的曝光,红牛在中国的品牌影响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与此同时,红牛还成为中国羽毛球队的官方赞助商,并持续举办“羽林争霸”业余羽毛球赛,进一步将体育营销融入品牌核心战略中。
这一时期,红牛在市场上的成功与其持续的品牌投入密不可分。通过对极限运动和大众体育的赞助,红牛不仅建立了强大的品牌形象,还将体育营销与消费者心智培养深度结合,打造了一个深入人心的能量品牌。
商标之争
2015年,红牛中国与泰国天丝集团之间的商标争端爆发。泰国天丝集团提出终止与华彬集团的合作,并要求收回“红牛”商标的使用权。天丝方面认为,“红牛”品牌属于其创立的Krating Daeng品牌系列,华彬集团只是商标的使用方,不应继续在中国市场运营该品牌。
另一方面,华彬集团则坚持认为,作为中国红牛的实际运营方,红牛在中国市场的成功离不开华彬团队多年来的经营与推广投入。因此,华彬有权继续使用“红牛”商标并运营该品牌。商标之争在中国法院多次审理,并一度引发了市场的混乱,一些消费者甚至难以分辨“谁才是真正的红牛”。
双方在商标权的争议中均有各自的立场。天丝集团认为其拥有品牌的最终归属权,而华彬集团则认为其在中国市场的长期经营使其对品牌拥有实际控制权。这场商标争端对红牛中国的市场影响深远,尽管华彬继续推进红牛的市场运营,但品牌的未来依然面临不确定性。
在商标争端的背景下,华彬集团加大了对旗下其他品牌如“战马”“果倍爽”的推广力度,以减少对“红牛”品牌的依赖。同时,华彬集团积极探索多品牌战略,力求通过多元化品牌矩阵保持其在快消品市场中的竞争优势。
结语
红牛中国的成功故事不仅是一场市场竞争的胜利,也是一段企业持续创新和应对挑战的历程。从市场开拓到商标之争,红牛在中国市场充满了机遇与挑战,同时也有着不确定性。
相关文章:
[1] 26年创业史:中国红牛品牌是怎么来的?(2021年12月21日,中国网)
[2] 特别呈现|中国红牛:一部拓荒史_特别呈现_财新网(2023年5月10日,特别呈现)
[3] 25年进化,中国红牛成功的秘密在于这“三驾马车”-中新网(2021年01月25日,中国新闻网)
[4] 红牛能量饮料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5] 红牛“商标战”的下半场_新浪财经_新浪网(2024年08月12日,中国经营报)
[6] 关于红牛中国五十年合作期限的特别声明(2018年10月16日,红牛中国)
[7] 中国红牛26周年:营销团队视角的全案解读(上)(2021年12月20日,销售与市场)
[8] 中国红牛26周年:营销团队视角的全案解读(中)(2021年12月23日,销售与市场)
[9] 中国红牛26周年:营销团队视角的全案解读(下)(2021年12月27日,销售与市场)
[10] 沸腾25年,中国红牛进化简史(2020年6月6日,第一财经)
FBIF航海书
《121个食品全球化与出海案例》发布!
策划:Mote莫特 FBIF创始人
为帮助中国企业更顺利地“出海”,我花了2个月时间,写了41万字,汇集了121个全球化与出海案例,涵盖了94个全球品牌。这些品牌包括雀巢、可口可乐、百事、达能、红牛、亿滋、百威英博、嘉士伯、日清、三得利、龟甲万、必品阁、三养食品、农心、海特真露、艾雪、澳优等。
他们是如何全球化?如何成功进入中国、日本、印度、印度尼西亚、美国、巴西、欧洲、东南亚、非洲、中东等市场的?(查看完整目录、长图介绍)
下方海报扫码一次免费领取121个案例,41万字的FBIF航海书《121个食品全球化与出海案例》(如需购买,499元一份)。
提示:
* 本文为FBIF原创首发,欢迎无条件转发朋友圈。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了解规则。
* FBIF投稿与商务合作,联系Bobo(微信:fbifmedi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