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访谈全文!CAIEC@投资朋友圈 | 陪跑CAIEC这么多年

科技   2024-09-13 20:35   北京  


邀请了多年陪伴CAIEC的三位投资评委代表

为大家分享他们的个人经验和观点:

1. 记忆中和CAIEC有哪些有趣的故事

2. 最值得投资和关注的细分领域有哪些

3. 如何能让更多高知群体走上舞台

4. 给航空航天领域创业者的建议


👀 看视频回顾 👀 


👂 听音频回顾 👂 


01

记忆中的CAIEC


空天界

请三位嘉宾聊一聊记忆中的CAIEC,分享一些你们和大赛的故事。

 郑博元:我感到非常感慨。在接到梅婷的邀请后,我回顾了第一届至今这些年的点滴。我记得第一届CAIEC,从2015年开始准备,2016年在北航的晨兴厅举办。第二届、第三届在中关村的大礼堂举办,参加的人数逐渐增加。尤其是,第二届举办的创业者的创业营,向创业者们分享了投资人关注企业的几个方面。之后,许多朋友联系我,我分享的一些简单观点得到了大家的欢迎,这段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到今年的第九届,大赛已经有八年了。我觉得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16年至2019年,整个大赛的规模和影响力都在蓬勃发展。第二个阶段是2020年开始的疫情几年。受疫情影响,大赛波折不断。期间,我们在线上担任过评委,也在线上与创业者交流过。这个过程仿佛隐喻了创业的过程,一开始高速发展,中间遇见波折。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坚持。源于热爱,行于坚持,让我们走到了现在。未来,我们将一起见证大赛如何走向美好灿烂的明天。


 王新河:我第一次参加大赛,是2018年的第四届。之前虽然参加过很多其他的大赛,但第一次参加CAIEC大赛时,就让我感觉到了与众不同的地方。首先,专家评委由两类人群组成:一类是业内的技术专家,一类是投资机构的投资人,非常有特点。技术专家和投资人在点评项目时,能够从不同角度观察项目、碰撞观点。尤其是技术专家的意见对我们投资人非常有启发。


其次,参赛项目除了常见的创业大赛项目(已经组建公司的创业企业)之外,还有很多体制内的工厂、研究机构的科研团队和工程师们的技术发明或创造。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商业孵化方式,有助于水下项目和早期项目的挖掘。


空天界

对大赛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是什么?

 郑博元:我印象最深的是,大赛的公正公开。当了八年的评委,没有任何一个人跟我打过招呼。并且,大赛的决赛评委从二十人增加到三十多人,采取现场同时打分的形式,也保证了“零打招呼”。因此,每次大赛结果出来后,大家都心服口服。


 贾海宁:航空航天产业本身具有许多天然行业特征和高度专业性,我觉得CAIEC大赛所吸引、团结的,无论是评委、专家、顾问、赛会的组织者,还是参与者,以及创业企业从事的领域,都具有很强的专业性。


参与这个大赛的受众群体天然就有一种亲切感,大家都尊重技术、尊重产业、尊重行业的规律。大家都有很强的亲切感和主人翁心态,愿意分享、交流业务,分享行业心得。这种融合性特别好。赛事主题鲜明、专业度高,参与群体永远积极探索,时刻保持年轻鲜活的心态以及对行业的兴趣和热情,这些因素让大家聚集到了一起。我深刻记得,疫情期间在西安举办的那届大赛。大家都是晚上10点至12点赶到西安,然后接到西安第二天封城的通知,又凌晨6点前撤离了。


 王新河:我对大赛的印象是,第一,专家资源的持续更新,不断有新的专家加入;第二,参赛创业企业的水平越来越高,项目的创新性和质量也越来越高。我参加了三届大赛,亲眼见证了大赛规模、专家资源的不断升级,项目水平的不断提高,从一个比赛赛事成长为创业生态孵化系统。


空天界

感谢你们一路陪伴大赛走过第九个年头,未来对大赛有什么期望?

 郑博元: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大赛越来越成熟,从最初的大赛到企业家年会,再到创业营,实现了对创业者的全方位支持。同时,我能够伴随大赛一起成长也感到特别欣慰,我可以看到自己在大赛过程中的成长和变化,包括对企业判断的反思。我非常感谢大赛,感谢所有的同志们。希望大赛成为行业创新者的最爱。


 贾海宁:近几年,依托学会和大赛参与主体越来越多元化,参赛项目不仅有民营创业企业,也有国有或科研单位下属企业。而且,评委也越来越多元化,市场化专业投资人、上市公司、地方投资平台等行业从业者都参与进来。同时,形式也越来越丰富,包括培训、赛事、展会、行业交流。凝聚力特别强,很多人通过这个平台成为了好朋友。未来,希望这个赛事打造成为具有全国甚至全球影响力的品牌。


 王新河:未来希望大赛发展成为一个优秀的商业航空航天新项目、新人才的孵化基地和推广基地,越办越好,成为全国首屈一指的赛事,走出国门,走向全球。


大赛从最开始条件困难的情况下,坚持到今天,成为国内商业航空航天创业领域首屈一指的赛事,他们的坚持、专业度、初心,都令我特别敬佩。


02

最值得投资和关注的

细分领域有哪些?


空天界

作为先行者,你们认为在航空航天产业链和供应链中,最值得投资和关注的是哪些细分领域和环节?

 王新河:商业航天和低空经济是现在关注的最火、最新的两个赛道,也是新质生产力的代表。低空经济随着各地政府的推动发展至今。我觉得低空经济赛道的参与者还是比较幸运的,一出来就受到了政府的呵护和更多的支持。


无论是商业航天还是低空经济,从投资角度来看,它们本质上是一样的,必须先有装备和产业链,之后才能服务社会。所有的服务都是通过主机装备来实现。正如没有飞机就谈不上航空业。随着主机上下游关联产业的不断发展,继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有了主机服务,才能发展出应用产业,这就是产业发展的一种产业结构和特征。我认为,无论在哪个领域,这是一种科学规律,或者是工业发展的客观规律。


 贾海宁:首先,从航空航天和飞行器本身来看,它一直代表着一个国家最高科技发展水平和工业现代化的程度。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对技术、产品体系和质量体系的要求,决定了它一直代表着类似于皇冠上明珠的高度。航空航天产业链条长、带动作用强,所以我认为任何国家处于哪个阶段,发展航空航天产业都是一个坚定不移的方向。


从现在一直持续到三四十年后,航空航天可能依然是一个比较朝阳的产业。从投资角度来看,我觉得它会孕育着很多持续不断的投资机会,只是在不同的时段投资什么样的企业会有所区别。


 王新河:对于商业航天而言,发展到今天已经初具雏形。我国已经具备了火箭、卫星所代表的主机装备,上下游产业也逐步发展。比如我们投资的贮箱、测控等产业链基础设施,以及材料、3D打印等供应链,都在快速成熟起来。卫星也正在迅速采用最新的IT技术。目前,商业航天的上下游供应链已经比2016年至2018年期间成熟许多。


我认为,商业航天的发展将面临几个关键因素:

第一是运载能力严重不足,现阶段还未具备完全进入商业发展的大运载量火箭,预计最快需要两至三年才能解决。包括商业星座的持续投资问题。


第二是遥感卫星导航方面。随着其高分辨率发展趋势,加之新一代基于大模型、基于Transformer的AI发展成熟,是否会在卫星的地面数据分析应用方面带来新的变革。比如未来的自动驾驶技术、地图软件等应用场景,将随着基础设施的发展,对社会生活和工作带来巨大的影响。


第三是通讯卫星方面。未来,通讯卫星将构成卫星互联网是必然趋势。届时,其发挥的作用将不局限于通讯领域,将大量应用于国防安全等多个领域。卫星通讯的基础设备,包括新的卫星和地面的终端设备,未来将是一个巨大的产业。尤其是价格便宜的地面终端设备,比如像马斯克那样的999美元终端设备,将对通讯业构成极大的考验,但同时也提供了巨大的机会。


另外,从投资的角度来看,未来有几个关键的发展方向。空间在轨服务方面,随着卫星数量的增加,保障卫星的维修、碎片碰撞处理、寿命延长和加注以及高性能的中继星建设等问题,都将是航天领域的新增长点。


 郑博元:商业航天和低空经济虽然都受到关注,但它们本质上不同。商业航天更像是一个行业的发展,而低空经济则是一个涵盖广泛的范围或者领域。在未来的两三年,商业航天的机会比低空经济更加明确和清晰。我认为整个行业是否能真正形成有价值的商业闭环还有待观察。总体来看,商业航天的成本仍然较高。


我们看待问题,更多地是从商业角度来看,会考虑闭环后是否在商业上真正有价值且具有竞争力。目前,我们非常关注商业航天的商业性,尤其是低成本和低成本闭环的形成,这对于商业航天的未来至关重要。同时商业航天,相对而言是一个比较封闭的人才群体。只有更多地去跟业内人士沟通,融合创新才能真正落实需求。


 王新河:低空经济领域,目前的投资重点仍然在装备方面。主机方面,以eVTOL为代表的新一代低空经济主机,以中大型长航程固定翼飞机为代表的装备,尤其具有军民两用、载客和运输双重功能的机型,我们认为更容易在未来实现商业模式的闭环。配套方面,动力系统尤其是高性能电机、长航时的动力解决方案依然短缺。空管系统以及新一代基础性飞控和航电系统也具有投资价值。


 郑博元:两者之间,我更看好低空经济有些,觉得它离大众生活更近一些,而且它短期内可爆发的体量是巨大的。以农业植保无人机来说,像极飞等企业已经做得非常好了,市场已经竞争充分,但依然有新的创业团队谋求在更细分领域的突破,潜力巨大。我认为,我们的飞行技术、飞控技术和发动机技术与应用相结合,多种技术的融合是关键。这些技术落实在应用端,经济上可支撑、可持续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同时,特别想强调低空经济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随着装备的制造,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监管、空管,以及空路建设,都涉及海量的建设投资。低空经济对日常交通半径的巨大转变,对整个交通方式,包括居住方式的巨大转变都是不可估量的,我们也在密切观察中。


从消费升级的角度来看,百万级别飞机的出现,将成为下一个非常好的消费升级梯度。然而,具体来看,它将从哪里爆发,我们也在观察中。低空经济不仅仅是简单地从装备制造入手,它带来的巨大变化可能才刚刚开始。


 贾海宁:低空经济,我认为随着一些产业基础条件的逐步成熟,其经济性越来越高,加之国家也在寻求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和优化,低空经济的发展将越来越好。


空天产业不仅承担着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引擎和增长源动力的重要使命,以及面对安全自主化等复杂的外部条件。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认为首先需要关注几个方面:在政策环境和产业需求背景下,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肯定是各个产业发展值得关注和布局的重点,包括通讯、传感、计算能力、地面监控等。不过,国有企业和地方企业在这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有些企业不完全适合风险投资。


随着基础设施和基础技术的成熟,我认为主机领域仍然孕育着持续的迭代升级和投资价值。主机是凝聚最大经济价值的载体。随着主机平台的成熟,可能又会衍生出新的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从而再催生新的主机形态。未来可能不仅仅是常规意义上的火箭、飞机或无人机这样的形态,也可能孕育出千亿企业的机会。


另外,我认为核心零部件和核心系统随着产业的成熟,一定会走向专业化整合,追求专业化到极致,永远有成为头部相对垄断公司的机会。航空航天、空天经济产业带动的核心零部件系统,也将催生能够在专业领域做到极致,并且在全球形成定价权,发展到几百亿以上产值规模体量的企业。


我建议,企业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式并行发展,既参与传统飞机和航天的产业配套服务,又在新的低空经济和商业航天领域寻找新的突破点,互相反哺。


03

关于创业者参赛的建议


空天界

各位嘉宾,如何能让更多的高知群体走上舞台呢?

 郑博元:我们推荐的几个投资项目,微视威得了三等奖,华镁钛得了二等奖,驼航得了一等奖,去年我们推荐的石墨烯也是一等奖。这个方面,我还是有点心得体会的。


大赛的意义:第一,大赛提供了一个上下游互动的平台;第二,大赛氛围比较好,从评委到企业,来到这里都比较平和,能够充分地、平等地交流,能够认知到自己的不足。比如我们前段时间的创业营,气氛也非常好;第三,大赛是一个展示的机会。无论是评委、观众还是参赛企业,都与航天航空业有商业联系,参赛企业可以获得客户的关注,同时也能了解到整个行业内部其他方向技术的突破和发展


其实,组委会今年举办的创业营,办得很不错。目前看来,地方政府对低空经济和商业航天都非常重视,甚至有些省市政府专门建立了专业的区域作为试点来推动。我建议,有条件的情况下,大赛可以组织一些专家前往低空经济试点地区开展小规模的讲座或交流,不仅帮助地方政府推动企业更好地发展,同时也可以从中发掘企业推荐参赛,让企业在更高效的平台进行展示。


 贾海宁:推荐参赛方面,源于航空航天产业本身的逻辑和规律,我非常喜欢去看在细分专业领域做到极致的一些项目。从实操层面来看,如何触达企业、传播信息,这也是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我认为持续举办大赛一直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课题。


近两年低空经济、商业航天比较热门,可以拓展一些触达渠道。例如,与地方政府合作,在各地做一些示范样板,调动和发挥专业群体的力量,让一些在模式上做得比较好、探索得比较深入的企业参与进来,包括一些地方的产业投资平台。尤其是,当前各个省市地区涌现出了一批兼具市场化和地方属性的投资机构和产业平台,我认为可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参与进来。比如江西赣州南康区的低空经济示范作用做的非常好,已经上了央视,并吸引了众多地区政府到当地学习。


 王新河:风险投资的生态已经发生了变化,主要的出资方以地方政府为主。商业航天和低空经济也是各个地方政府争相投资的热门项目。因此,当这个生态发生变化时,我建议大赛也应该考虑如何适应这样的变化。未来,我建议大赛可以利用已掌握的大量项目资源,采取巡回式的举办方式。通过与多个地方政府合作,一方面将所有优质的创业项目、早期发展中的项目推介至地方政府,另一方面能更好地推进大赛的发展。


空天界

能否给创业者们一些建议,让大家了解如何表达自己的技术才能获得高分?

 郑博元:我认为,高知群体在创业有自己的优势,但是缺陷也非常明显,即关注自己的技术过多,关注市场端非常少。我经常讲,创业实际上是解决生活中真实的问题,而不是想象的问题。我觉得,以适用的技术来解决真实的问题,这就是非常好的创业。我觉得从创业的角度来说,应该调整介绍的次序,先说解决什么问题,再说技术有多好。


 王新河:最关键的是一定要把自己的技术讲清楚。们看了太多的商业计划书(BP),做得越来越漂亮,无论是版式还是设计。其中,至少有1/3的内容是零信息量,要么没有清楚地表达自己的东西,要么没有准确地抓住关键点。


实际上,创业者首先要对自己做的事情非常清楚,技术优劣性要讲清楚。作为高科技创业,掌握的技术一定要有先进性。


另外,把原准备独立创业的人合在一起,将最重要的经验和优秀的人聚集在一起将是一个比较好的创业方式。


04

给创业者的建议


空天界

请三位陪伴了航空航天领域创业者多年,经历了无数风雨的投资人,给航空航天领域的创业者一些建议吧?

 郑博元:以参赛企业美冠挚友为例,和他们团队交流后,我感觉特别好的是,他们身上有一些我特别喜欢的点。他们做这件事首先真的是热爱和喜欢。无论是无人机摄影,潮玩,还是儿童飞手训练营。


他们的发展实际上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脉络,但都是跟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代的需求紧密相连。他们始终在最前端感受市场的需求,然后衍生出产品。这也成为我现在看企业特别重要的一点。我觉得,创业应该先把它做成一个自己特别喜欢的生意,一个真正满足客户需求的生意。


我建议创业者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从身边做起,脚踏实地,能有融资当然好,不能融资就靠自己踏踏实实的发展。这个行业在大发展的过程中总有你的一席之地。你有价值,总有机会发光。


 王新河:我认为,在任何风口上,我们都要清晰地知道商业的本质,产品只有符合需求才能成为商品。所有的东西都是由需求牵引。有竞争力的商品,无非就是价廉物美。判断产品是否符合商业逻辑,是否能够形成闭环是首先要思考的问题。


创业者的关键问题是想清楚你能做什么。确定核心团队是否能完成你想做的这件事是最关键的问题,尤其是像航空航天高科技企业,创业早期需要持续地获得融资才能走得下去。最后,不跟风创业,与国同行,听党的话。


 贾海宁:创业者的学习能力、进化能力非常重要。成功的企业都是不断地在进化、在学习、在挑战自己,然后产生新的认知,才能对市场环境、客户、局势有更好的判断。我认为创业企业一定要多接触思维的碰撞,多听听不同的角度是如何看待问题。比如上次创业营,邀请到了小米的专家,带来了不同的视角和感受。创业者一定不能盲目自信,要有开放的心态,不断地打破自己的认知,提升自己的认知。


我觉得通过参加大赛,接触不同的群体,通过优秀的投资人点评来打开自己的思路,让自己处在不断地进化和学习的过程中。这也是大赛举办至今,希望为创业企业发挥的积极作用。


郑博元,翠湖基金合伙人、国鼎资本高级合伙人、国鼎颐和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发起人、北京戈友公益援助基金会创始人,溪山天使会发起人。曾任中外运-联合包裹国际快递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雷石投资合伙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学士,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硕士,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EMBA。从首届CAIEC担任评委至今,唯一全勤出席的投资评委。

翠湖基金是由实创股份所属北京实创科技投资有限公司(简称“实创投资”)联合北京国鼎科创资本管理有限公司(简称“国鼎资本”)发起设立的私募股权投资平台。基金立足中关村科学城,服务北京市,辐射京津冀乃至全国,以发现并成就伟大科技企业为使命,致力于做科技创新价值的发掘者、培育者和共创者。翠湖系列基金,重点投资中小企业、自主创新高新技术企业和新兴产业企业,涵盖信息科技、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空天技术、物联网、新材料、新能源等行业领域,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基金依托实创股份在中关村科学城北区的产业资源优势,以“空间+投资+服务”的模式,通过资源整合、资本合作、科技服务等多种方式助推被投企业快速健康发展。

计算机专家:曾在国家重点的计算机研究机构从事科研工作12年,参与和主持大型计算机研制,图形图像处理和并行处理等多项国家和科工委重大科研课题研发。

创业者:下海创业数年,是创业板公司汉邦高科的联合创始人。

大学教授:20045年被聘为北航软件学院教授,担任计算机信息化专业的学科主任,硕导。主要研究方向是管理信息系统、大数据。

投资人:2016年参与元航资本的创立,担任合伙人至今。

曾主持和参与了10多家商业航天创业项目的投资。目前主要投资关注方向是商业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半导体,光电子等领域。

北京元航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元航资本),创立于2015年,是国内在航空航天等硬科技领域的领先投资机构。公司核心管理团队由具有多年风险投资经验的资深投资人、大学教授、技术专家和成功的企业家组成。

元航资本自创立之初就坚持高科技、硬科技的投资方向,以具备原始创新技术,符合国家新一代创新战略下的战兴产业和未来科技的创新创业企业以及具有市场潜力的原创性、高壁垒、高成长性的高精尖技术创新企业为投资对象。

元航资本秉承“技术驱动+产业链投资+投资生态布局”的投资策略,在通过产业链投资构建上下游产业生态筑建元航系投资组合的整体竞争壁垒,加强投资组合间的产业协同。

目前,主要投资领域包括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医工交叉和高端医疗科技(高端医疗器械/装备及关键零部件、新材料、AI医疗)以及新能源。元航资本自成立以来所投资的数十家企业中,90%的项目均是天使轮投资者,特别在商业航空航天领域,元航资本已成为业界的头部投资机构之一。

贾海宁,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美国佛罗里达大学,中国社科大哲学院博士生。曾任职于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从事飞机结构设计工作,参与ARJ21-700、C919、CR929等型号设计工作。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杰出成就奖学金获得者。上市公司无锡航亚科技董事。

通用技术集团资本有限公司于2021年6月在北京市西城区注册成立,注册资本50亿元,是通用技术集团为深化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改革设立的全资专业化资本运营平台和产业孵化平台。公司坚持将服务集团主业并进行价值创造作为核心定位,聚焦、深耕集团主业领域细分赛道,以自有资金推动战略型资本运作,以基金协同投资布局,控股与参股并举,一二级市场联动,债股基择优组合,在战新产业空白处落子,在未来产业布局中谋篇,以实现价值变现与价值增值、推动集团主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为目标,推进产投融合,同时为集团提供专业化项目承做与咨询服务,服务集团传统产业升级、战新产业扩张、未来产业布局,助力集团高质量发展。



 

空天界
空天界,服务20万亿空天产业决策者圈层,精选数据报告及重点案例。专注航空航天领域产业分析和创投案例,建设权威高效的产业双创平台,传播航空航天产业链新科技、新模式、新品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