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能否分享一下您的学术背景和进入运动与神经可塑性、健康促进领域的初衷?
是什么吸引您从事运动与神经可塑性、健康促进领域的相关研究?在科研历程中,您有没有遇到过哪些挑战,您是怎样突破的?
答: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运动促进健康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体医融合”在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等多个环节得到广泛应用。无论是AD的基础研究,还是大众人群的精准化运动处方制定,都是“体医融合”理念的具体体现。在科研历程中,我遇到的最大挑战莫过于脑片膜片钳平台的搭建。最初接触脑片膜片钳技术时,我们团队毫无经验,一切只能从零开始。后来,在国外实验室的帮助下,顺利搭建起了这一平台。然而,在使用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其他实验室也曾遇到或未曾遇到过的问题,如切片质量、孵育条件、灌流系统、显微镜调试、电生理记录等,每一个大问题下又包含着众多小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其实并不复杂:控制变量,不断尝试,耐心调试。我已经记不清从平台搭建到开始正式实验究竟耗费了多少只实验鼠,每一个实验条件都是在无数次试错后才最终确定的。最终,我正是利用这个平台完成了博士毕业论文。
在运动与神经可塑性、健康促进领域,近年来有哪些技术或理念的进步您认为尤为重要?
答:在运动与神经可塑性研究领域,越来越多的生物科学技术(如单细胞测序、光遗传学、代谢组学等)被引入到运动科学中,为深入的基础研究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例如,光遗传技术的运用使得我们能够精准地操控特定类型的神经元,这为探索运动如何改善神经退行性疾病动物模型的认知功能障碍,并找到相关的细胞靶点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在运动与健康促进领域,人工智能、大数据、可穿戴设备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实现大众人群的精准化运动处方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
您能否给刚进入这个领域的青年学者一些建议?
答:首先,从实验操作的角度来看,技术问题通常都不是难以克服的。只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再难的技术都能够被掌握。然而,重要的是,在研究过程中,不仅要会操作,更要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其次,如果打算从事基础研究,那么耐心和坚持就显得尤为重要。遇到困难时,不能轻易放弃,因为走过的每一条弯路,无论多么曲折,也都是宝贵的收获。最后,要打牢专业基础,时刻关注前沿资讯,并多读文献,以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作为SMHS杂志青年编委,您如何看待该期刊在推动领域发展中的作用?未来您将准备如何推动杂志发展?谈谈对期刊发展的展望与想法。
答:上次旁听了编委会会议后,我深感震撼。成都体育学院和期刊部做了大量的工作,学术会议为国内外学者搭建了一个极佳的交流平台。我相信,SMHS杂志成为运动科学领域的顶级期刊只是时间问题。目前,我也在担任一些期刊的学术编辑和审稿工作,如果SMHS有需要,我非常乐意参与其中。当前,SMHS的主要努力方向是争取被SCIE收录,同时,很多学者也提到稿件处理速度是吸引青年学者投稿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青年学者在职称晋升时往往对期刊来源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建议SMHS在追求SCIE收录的同时,也可以考虑增加CSCD数据库的收录,以解除青年学者的后顾之忧。
更多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