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能否分享一下您的学术背景和进入运动与公共健康领域的初衷?
是什么吸引您从事运动与公共健康的相关研究?在科研历程中,您有没有遇到过哪些挑战,您是怎样突破的?
答:二十几年前还在运动队时的我想探索“运动过量”对身体的影响,进而促使了我专业方向的一步步转变。然而,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比如汽车、电动自行车的普及,网购、外卖等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运动不足”逐渐成为中国人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运动过量”与“运动不足”二者看似矛盾相悖,实则对立统一,也促使了我想在这一领域继续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希望找到一个动态的平衡点。
不断转换专业的过程其实让我遇到了非常多的困难和挑战,比如说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流行病学和统计学基础、SAS和Stata数据分析软件等,越是深入越是感觉自己不会的太多,也曾深深陷入过持续的焦虑当中,不断尝试网上所谓的捷径,其实到后来发现都是徒劳,最终还是需要自己克服浮躁情绪,静下心来把自己不懂的、欠缺的一一补全,再回头时会发现很多问题都已迎刃而解的同时还能碰撞出新的火花。
在运动与公共健康领域,近年来有哪些技术或理念的进步您认为尤为重要?
答:首先,我认为应在中国人群中调研基于加速度计客观测量的身体活动并持续追踪其对健康的长期影响。博士研究期间,我所在团队通过调研日本老年人客观测量的身体活动并分析了其在6年后对失能、长期护理等健康结局的影响,发现了许多与现有WHO及美国人身体活动指南等很不一致的地方,非常值得继续深入探究其原因所在。因此,回国后我有幸与山东大学及国家体育总局的专家一起合作组建团队,在中国老年人群中建立前瞻性队列,旨在探究客观测量的身体活动与健康的相关性,截止目前已经纳入了3000余名老年人。
其次,我认为应在中国人群中探究身体活动的影响因素,并基于影响因素设计、实施和评估促进身体活动的干预措施或策略。行为的建立和坚持是困难且充满挑战的,IoT和AI技术的快速发展对身体活动促进相关研究意义重大,如何合理有效地应用新技术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团队和山东大学软件学院、大数据中心以及相关企业进行了深入合作,旨在探索基于IoT和AI技术的线上干预方式,帮助个体建立运动行为并使其能够长期坚持。
您能否给刚进入运动与公共健康领域的青年学者一些建议?
(1)合理利用国内外开放数据库资源,通过使用开放数据可以让青年学者快速发表论文,积累研究基础,为后续申请课题做准备。但开放数据库中关于身体活动的指标往往不够深入,想要在运动与公共健康领域继续做一些创新研究势必还是要按照自己的研究思路构建队列。
(2)参与或组建研究团队,个人在运动与公共健康领域单打独斗是非常困难的,无论是在经费还是人员上都无法依靠个人力量完成队列的建设,所以希望青年学者积极参与或组建研究团队,借助团队的力量开展队列研究。
(3)选择团队能够大规模收集数据的研究人群,比如,我所在的学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密切,所以我们团队目前都是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开展研究,共同收集6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数据,最好不要各个人群都有所涉及导致研究不够深入。
(4)多与各学科专家或企业人员交流,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通过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交流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启发和创新,特别是和企业的沟通能补全青年学者对于技术转化的不足,让研究成果更好的落地,服务更多群众。
作为SMHS杂志青年编委,您如何看待该期刊在推动领域发展中的作用?未来您将准备如何推动杂志发展?谈谈对期刊发展的展望与想法。
答:SMHS在推动运动与公共健康领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像我一样的科研人员提供了一个发表最新研究成果的平台,促进了本领域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作为一名青年编委,在未来我希望能够邀请运动与公共健康领域的专家将一些高水平研究成果发表在SMHS上。此外,我希望能够和SMHS其他运动与公共健康领域的青年编委一起合作开展具有中国人群代表性的队列研究,并将主要研究成果发表在SMHS上,同时也期待和青年编委一起共同完成国际学术会议等可以增加SMHS国际影响力的相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