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务卿卢比奥改为鲁比奥,好复杂呀,也好有想法啊!不由地让我们想到鲁迅同志的改名经历。鲁迅先生一次改名字,另一则是我们司空见惯的鲁迅,其实就是个笔名而已。但在历史上,鲁迅更比周树人运用广泛和流传有名。不过,鲁迅与鲁比奥的改名可是大不相同,鲁迅就是个人想法和行为,但卢比奥改为鲁比奥,不仅仅是外交辞令,其中有很多深远的意义和意思在其中,至少是一种没有硝烟的外交行为。解读从卢到鲁,确实里面有很多说法和做法,甚至就是中国对外交往的必须或者是前奏曲。
鲁迅本来姓周名樟寿,字豫山、豫才等。1898年,17岁的鲁迅因家道中落,只能选择学洋务这条路,于是到南京考进了江南水师学堂。某种程度上讲,也是因为有个远房叔父在这所学堂教书。入学第一件事,是这位叔父给他改了个名字,叫周树人。为什么要改名字呢?据说当时江南水师学堂刚刚创办,在社会上被人们看不起,以为这跟当兵的差不多,因此读书人觉得不值得拿真实姓名去注册,就随便改一个聊以充数。其实,就是换一个名字以摆脱家族和社会的束缚,或者至少是不要连累家族。最终,他改名为周树人,取自古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也有一种说法是,鲁迅觉得“樟寿”这个名字太老气横秋,不符合他求新求变的性格,因此希望通过改名来表达自己的独立和自由。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鲁迅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使他对传统文化和社会制度产生了深刻的怀疑和反抗。家道中落、父亲去世等变故,使他对家族和社会的期望产生了反感,改名可能也是他试图摆脱这些束缚的一种方式。或者就是想要改变一些什么,文化人总是有点儿属于自己的想法。不然的话,怎么就因为就学入学和叔父就能把自己父母亲起的名字改变?周樟寿便改名为周树人,寓意着要好好树人,建设自己,将来为家族争光,也为世界树人。
至于鲁迅的笔名,还有很多次更改。1902年,鲁迅赴日本留学,接触到了西方思想和文化,并开始使用笔名写作。据《中国小说史略》记载,“我初到日本时曾用唐俟作署名”。唐俟这个笔名取自《诗经·小雅·斯干》:“唐虞之际、民德归厚”。唐俟意思就是唐虞之间或者说夏商之际,在中国历史上被认为是一个盛世或者中兴之世。鲁迅用这个笔名可能寄托了对国家民族复兴的期待。1909年,鲁迅回国后,开始用笔名“宴之敖者”写作。这个笔名取自《诗经·小雅·采蘩》:“宴尔新婚、如兰如玉、如金如玉、宜尔室家、宜尔子孙”。宴之敖者意思就是欢乐而放纵者或者说享乐主义者。鲁迅用这个笔名可能是反讽自己和当时社会的懦弱和颓废。
1918年5月,在北京《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首次使用了“鲁迅”这个笔名。这个笔名有多种解释:一种说法是“鲁”字取自母亲姓氏,“迅”字取自小名或者“迅行”的别号;另一种说法是“鲁”字取自周、鲁同姓之国,“迅”字取自《尔雅·释兽》中狼子或蝎子的意思;还有一种说法是“鲁”字取自愚鲁,“迅”字取自迅速,寓意愚昧而又快速地进步。也表达出鲁迅对改革社会刻不容缓的期望,愚鲁而迅速,自认为比较笨拙,只有更加勤勉,才能取得和别人一样的效果。
综上所述,鲁迅先生改名以及笔名的变化原因是多方面的,改名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成长和追求,也可以看出与鲁迅的家庭、社会、教育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体现了他对文化革命和民族解放的渴望和奋斗,也有形无形地体现了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