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文】老视是患者寻求初级眼保健的常见原因,其管理方法多样,包括眼镜、隐形眼镜、手术、药物治疗和营养建议等,新方法不断涌现,需要对术语和技术进行标准化,并对相关文献进行综合回顾。接下来的第7篇老视文章,约2800字,帮助我们从巩膜技术、晶状体软化、药物和营养疗法管理等方面了解老视。论文于2024年发表在Contact Lens and Anterior Eye(眼科学二区)。推文内容全面但简洁,如您需要更详细的内容,可以点击文末的”阅读原文”以下载原文学习。
一、引言
本文围绕老视的发病机制及多种治疗方法展开综述,涵盖巩膜技术、晶状体相关疗法、药物治疗及膳食补充等方面,旨在为老视治疗提供全面的研究现状与未来方向分析。
二、巩膜交联与生物力学改变
胶原交联机制:胶原作为人体主要细胞外基质蛋白,其分子呈三螺旋结构,通过交联形成纤维。如图1,在衰老过程中,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积累,致使胶原交联增加,引发组织僵硬。这种交联改变在巩膜中尤为显著,因其约90%为I型胶原和10%为III型胶原的致密结构,使得巩膜刚度上升,成为老视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图1.胶原蛋白结构和交联。胶原蛋白是一种主要的基质蛋白,由三螺旋原胶原分子形成。在原纤维自组装过程中,这些纤维主要在原胶原单位的末端进行酶交联。在衰老过程中,基质胶原蛋白获得更多交联,通常发生在螺旋域并由糖糖基化驱动。这种交联导致组织硬度更大。
动态聚焦范围与眼部刚性关联:动态聚焦范围(DRoF)体现眼睛在不同距离聚焦和维持清晰视觉的能力,涉及睫状肌、晶状体、巩膜及Bruch膜-脉络膜复合体(BMCC)等结构的动态运动,见图2。在年轻健康眼中,这些结构协同作用实现DRoF,但见图3,随着年龄增长,巩膜等组织因交联变硬,阻碍了正常的调节运动。例如,僵硬的巩膜会对睫状肌产生阻力,减少向内弯曲运动,BMCC弹性丧失也影响晶状体复位,最终导致老视患者DRoF降低,无法有效调节焦距。
图2.健康年轻眼睛的调节阶段。
图3.老花眼调节的第一和第二阶段。Bruch膜-脉络膜复合体。
三、巩膜治疗技术
激光巩膜微孔术:
1.技术原理与操作:激光巩膜微孔术利用Er:YAG激光在巩膜特定区域制造微孔阵列,这些区域覆盖睫状肌等关键调节解剖结构。见图4,激光波长2.94μm与水的吸收峰(3.00μm)接近,能有效蒸发组织水分,在减少组织热损伤的同时去除部分交联组织,降低巩膜刚度,使巩膜更顺应睫状肌力量,从而改善DRoF(具体术式图解见原文图5)。
图4.与水的吸收系数有关的各种激光器的光吸收峰值。
2.临床研究成果:见图6,在对老年食蟹猴的研究中,术后7个月内观察到 DRoF增加,眼内压降低,且角膜、晶状体无明显变化,视觉质量未受影响。该技术优势在于可重复治疗,能应对随年龄增长的进一步交联和DRoF损失,动物模型中组织不良反应轻微。
图6.激光巩膜微孔术治疗猴子的动态聚焦范围(DRoF)、真调节和假调节。治疗后,真调节力稳步提高。*=时间点与基线有显著差异。
巩膜扩张带:基于Schachar理论,巩膜扩张带通过增加睫状体与晶状体之间的空间来改善老视。该理论认为晶状体赤道直径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导致睫状体-晶状体间距减小,限制睫状肌对晶状体的作用力。临床研究如对 VisAbility™ Micro-Insert System的两年临床试验,部分患者在24个月时远矫近视力(DCNVA)达到一定标准,但也有部分患者出现前段缺血等眼部不良事件,目前仍在进一步收集长期数据以评估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四、药物治疗方法
晶状体软化药物:
1. 硫辛酸胆碱酯:临床前研究表明,硫辛酸胆碱酯可化学还原晶状体中的二硫键,增加小鼠晶状体弹性并降低蛋白质二硫化物水平,且呈剂量依赖性。在针对老视患者的临床试验中,局部使用1.5%硫辛酸胆碱酯(UNR844)在91天治疗期内,与安慰剂组相比,DCNVA有显著改善,且在停药后5至7个月仍维持一定效果,但后续二期试验在3个月时未显示出与安慰剂组的显著差异。
2. 飞秒激光:飞秒激光可在晶状体周边制造微切口,形成类似“滑动平面”的结构,促进晶状体变形。体外和体内研究显示其能改善晶状体可塑性,在一定时间内未引起明显白内障,但近年来相关研究报道较少。
药物诱导单眼视:单眼视通过矫正一眼远视力和另一眼近视力(诱导近视)来改善老视患者视觉功能。虽然目前尚无专门用于诱导单眼视的批准药物,但一些全身用药如治疗痤疮、抗生素、抗炎、抗精神病等药物有诱导近视的副作用报告。其机制包括睫状体和周边葡萄膜渗出、睫状肌痉挛、晶状体肿胀和前移等。对于所有报告的病例,一旦停止治疗,任何诱发的近视都会逆转(详细清单和病例报告见原文表1)。但这些药物因全身使用、诱导近视机制不可控及多种不良副作用,难以直接应用于老视治疗,需开发更安全、可控的局部用药。
缩瞳剂在老视中的应用:近年来,缩瞳剂如毛果芸香碱重新受到关注。毛果芸香碱是胆碱能激动剂,可刺激虹膜括约肌和睫状肌上的M3型毒蕈碱受体,引起瞳孔缩小和睫状肌收缩,增加景深,但会降低视网膜亮度。2021年,Vuity 1.25%(盐酸毛果芸香碱眼用溶液)获FDA批准用于老视治疗,基于多项临床研究,其在改善近视力方面有显著效果,但存在视力模糊、夜视力差和头痛等副作用。长期使用还可能引发玻璃体黄斑牵引和视网膜脱离等风险,且目前其治疗作用机制(是通过虹膜括约肌药理学作用的针孔效应还是对睫状体的影响)尚不明确。
五、膳食补充与老视管理
虾青素及复合补充剂:
1. 虾青素:虾青素是一种抗氧化剂,可经房水进入晶状体,减少阳光相关的氧化损伤。一项针对13名老视患者的研究显示,口服5mg/天虾青素4周后,调节幅度较对照组显著增加。
2. 复合补充剂:含多种成分(如β-胡萝卜素、叶黄素、维生素B族、维生素C、E、蓝莓提取物、铜、锌、硒、铬、虾青素、玉米黄质等)的膳食补充剂在不同研究中对老视患者调节能力有一定改善作用。例如,一项针对20名老视电脑使用者的试验中,干预组服用补充剂4周后平均调节能力增加,而对照组下降;另一项研究中,含叶黄素、虾青素等成分的补充剂使干预组近点调节在4周后显著优于安慰剂组,且在眼部疲劳症状改善方面也有优势。
其他补充剂:甲基钴胺素(维生素B12的一种)在一项针对5名预老视男性的研究中,发现可抑制电脑使用时调节微波动的低频成分增加;α-葡萄糖基橙皮苷在小鼠实验中可增加晶状体弹性和血浆抗氧化剂水平,并能预防大鼠白内障形成,但这些补充剂在老视治疗中的具体作用机制、最佳剂量和持续时间仍需进一步研究。
六、研究总结与展望
本文综述了老视治疗的多种非传统方法,激光巩膜微孔术等巩膜技术、晶状体软化药物及膳食补充等在老视管理中展现出一定潜力,但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进一步研究。在药物治疗方面,无论是晶状体软化药物的长期效果,还是缩瞳剂的安全性及作用机制,都有待深入探索;膳食补充剂的作用机制、最佳配方和使用方案也不明确。未来研究可关注这些方法的优化与创新,同时专利分析显示药物治疗领域的知识产权集中于缩瞳剂配方改进及副作用控制等方面,这也为后续研究和药物研发提供了方向指引,有望推动老视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为老视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