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这样理解视功能中的“集合和发散”|毛医生梦话视功能

学术   2024-12-25 19:11   浙江  

前一篇推送我写了“调节”

我感觉“视功能”这个词挺有意思的,从有些人嘴里说出来就显得很高大上,特别是和近视防控联系在一起,你都不敢否定,一否定就显得很无知,连这个都不懂。

什么是视功能?视力算不算视功能?调节和辐辏算是视功能吧,视功能要练练吧?练练就能好,难道练练就能不好?视功能是近视防控的利器,怎么练呀?视功能和肝功能一样,有很多指标吧,正常值是多少,高好还是低好?。。。

其实我对这也有很多疑问

视光中人,公众号:眼视光毛欣杰医生我是这样理解视功能中的“调节”|毛医生梦话视功能


今天再谈谈辐辏,就是集合和发散,也算是视功能之一,和调节一样也是重要视功能。

调节的目的,是为了看清楚,尤其是近处也看清楚。

辐辏的目的,是为了双眼单视,尤其是不管什么远和近,还是左和右,双眼都要看成一个。

调节是双眼的视网膜上都要成像清楚,辐辏是双眼的视网膜上的感知对应点都对着相同的物点,其实是感知对应区,标准的叫Panum区。

就是一眼的视网膜上的某一个区域中任一点和对侧眼视网膜上某一个特定点同时受光刺激成像时,产生双眼单视。

那怎么来看辐辏,看集合和发散呢?

我觉得还是应该用“系统/闭环/循环”的角度看辐辏

辐辏刺激-接收器-传入-中枢-传出-效应器-变化刺激-接收器-传入-中枢,形成闭环后开始不断循环

辐辏刺激,当我看到一个物体,这个物体不但是调节刺激,还是集合刺激,也是越近集合刺激越大,还和瞳距大小有关,如果戴眼镜,还受镜片的棱镜效应影响。

然后接收器是眼睛的视网膜成像,这个刺激成像于双眼,刚开始是没有双眼单视的,也就是各看各的,两个眼睛两个像,有一定距离,这个距离越大集合刺激成像也越大

于是这个分离的两个像信号就通过视神经、视路等传到中枢视皮质

中枢视皮质接收到这个分离成像信号,第一反应是:怎么是两个呀,赶紧动一动,动成一个像呗。

好,这个“动一动”的命令就通过传出神经,传到了效应器那里,效应器就是眼外肌,每只眼球有六条肌肉控制,还受不同的神经支配。

眼外肌接到这个“动一动”命令后就开始收缩或放松一下,于是集合刺激-就是那个物体的两个成像稍稍离近了点

于是稍距离近了的成像信号-传入神经-视中枢,但视中枢还是说,还不够近,还没成为一个,“再动一动”呗,于是这个命令再次传出到效应器,眼外肌那里

这样的闭环多次循环,一直到视中枢满意为止,“好了,好了,成一个像了,不用动了”,于是眼外肌停止了运动,保持现在的固定紧张度。

后面也可能眼外肌动过头了,眼外肌吃不消又松了,一个成像又变成微微分开的两个成像信号又会再次传到视中枢那里,又不断循环,不断调整,每时每刻都发生。

这种集合/发散的循环调整发生非常快速,几乎自己都没觉察到,就调整到位了。

可见辐辏也是不断自我修正、自我判断、自我反应的闭环系统。

我对辐辏的认知和调节一样就是对这个系统的认知。

大小维度:集合幅度,是系统中效应器-就是眼外肌的最大效应能力,也可以理解为最大收缩能力,让保持双眼单视下的眼球内转的最大值。

速度维度:辐辏灵活度,这个系统能快速应变或大或小集合刺激而做出正确反映的速度,是这个系统高效反映的速度。也可以有内外棱镜度数的反转拍来测量。

准确维度:集合超前和调节滞后,这个系统反映的精准度,这个应该是视中枢的一个特性,因为什么命令都是中枢来判断和发出命令的。应该说双眼的视轴大概率是不会同时落到注视点上的,一定有偏离,有分离或交叉,这偏离的大小和方向就是准确维度。

稳定维度:辐辏微波动,这个系统稳不稳定,稳定的话,循环的波动就小,不稳定的话,视中枢发出N次命令,都还没搞定,波动很大。和效应器的应答准确性很有关系。怎么测?我调查了一下,还没有很好的方法,我想好了怎么去测量,今年我的一位研究生将会做这方面的方法学工作。

所以,辐辏,或则说集合和发散,包含很多内涵,有集合刺激的特征,传入和传出信号的特征,有视中枢的判断,也有效应器-眼外肌对命令的执行。

如果我们在临床上用系统的角度来理解调节,用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的特性和变化来理解辐辏。

如果你的研究涉及到辐辏,集合或发散,思考下上面我的系统认知

如果你碰到临床问题,涉及到辐辏,集合或发散,也思考下上面我的系统认知

会有不一样的思考

我觉得会。

有观点和意见,请讨论区里留言。


眼视光毛欣杰医生
毛欣杰医生的个人公众号,眼视光诊疗、科普、医患沟通的平台。毛欣杰医生的执业地点有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台州国际眼科医院(温医大眼视光医院集团台州院区)、上海市东方医院眼科中心(温医大眼视光医院集团上海东方院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