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花眼是人类衰老的常见标志,其标准化术语对于该领域研究、临床评估及教育至关重要。本文旨在统一老花眼相关术语定义,涵盖其生理病理、视力分类、镜片类型及矫正技术等方面,为专业人员提供清晰准确的交流基础,促进老花眼研究与治疗发展,见图1。
核心定义:老花眼是因年龄增长,眼睛聚焦范围生理性缩窄,在远视力最佳矫正下,近视力清晰度无法满足个体需求的状态。此定义聚焦于个体功能体验,强调老花眼对日常视觉任务执行的影响,而非单纯生理指标变化,为研究与临床实践提供了以患者为中心的视角。
分类依据及特点:
1. 功能性老花眼:患者近视力低于N8(约0.4 logMAR),但借助近用附加镜片可使视力得到改善。值得注意的是,中度近视且能不依赖眼镜阅读的人群不属于此范畴。这一分类主要基于视力矫正的可及性与有效性,反映出部分人群虽存在近视力问题,但可通过简单光学辅助手段恢复一定视觉功能,为临床初步评估和干预提供重要参考。
2. 客观性老花眼:个体远视力经完全矫正后,因调节能力下降,近视力仍低于N8。此类型更侧重于眼睛生理调节功能的衰退程度,表明在排除远视力问题后,调节力不足成为影响近视力的关键因素,对深入探究老花眼生理机制及制定针对性矫正策略具有指导意义。
调节与伪调节机制对比:
1. 调节:是眼睛基于晶状体形状和位置动态变化而产生的屈光力改变过程,在看清不同距离物体中起核心作用。其精细的生理调节机制确保眼睛能快速适应视觉环境变化,从看远到看近时,晶状体变凸、屈光力增强,使物体清晰成像于视网膜,是正常视觉功能的关键保障。
2. 伪调节:指在正视或远视力矫正眼内,在屈光力未发生实际改变的情况下实现功能性近视力。常见于单焦点镜片矫正眼,如小瞳孔增加景深、角膜切口或晶状体植入引发像差等因素可促成伪调节现象。其通过眼内光学特性改变模拟近视力提升,与调节本质不同,但在一定程度上补偿近视力,在老花眼视觉功能评估中不可忽视,其动态范围受多种因素影响,与调节相互关联又各具特点。
同时视原理及应用演变:
1. 原理基础:同时视矫正是利用镜片的特殊设计,使其包含多个具有不同屈光力的光学区,从而能够将物体聚焦在视网膜的不同距离位置上。这种设计源于20世纪末,最初应用于同心双焦点镜片,其光学原理是通过不同区域光线折射差异实现多距离成像,但因图像在视网膜上并非同时精准聚焦,导致“同时图像”这一术语存在一定局限性,不过仍在标准组织中广泛沿用。
2. 应用拓展:从最初的软性接触镜设计,如远中心-近环绕或近中心-远环绕结构,到后来的非球面和衍射设计,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不仅在眼内镜片和角膜镶嵌物等领域得到应用,而且在不同设计的演变过程中,光学性能不断优化,为老花眼矫正提供了多样化选择,每种设计在成像质量、视觉舒适度和适应人群上各有优劣。
图2.用于测量远视力的测试选项。图表标签表示图表校准的测试距离,括号中的值表示聚焦目标所需的调节。(m=米,D=屈光度)。
远、中、近视力测量规范及意义:
1. 远视力:临床多采用ETDRS视力表进行规范测量,以评估眼睛在非调节状态下的分辨能力,传统Snellen视力表因其字母大小非标准递进已较少使用。6m(或20ft)为标准测试距离,对应正常眼1分弧分辨率的6/6(米制)或20/20(英制)视力标准。受场地限制时,可利用镜子反射或采用校准后的短距离视力表替代,如图2,但需注意不同测试距离会诱导不同程度调节,如6m可诱发0.17D调节,3m、4m、5m分别诱发0.33D、0.25D、0.20D调节,且多数研究未补偿此调节因素。明确测试距离并考虑调节影响对准确评估远视力至关重要,远视力定义为调节需求小于0.25D的距离视力,为临床诊断和研究提供统一基准。
2. 中间视力:主要针对电脑屏幕等中距离视觉任务相关视力评估,测量范围通常在50cm-1m之间,常见选择为60cm或70-80cm,部分研究也会涉及三个距离测量或采用参与者舒适的“首选距离”评估,以体现“真实世界”功能性。ETDRS视力表经校准后广泛应用于此,且多采用双眼评估。鉴于笔记本电脑(35-70cm)和电脑显示器(45-80cm)使用距离差异,60cm作为标准距离较为合适,其定义为调节需求在0.5-2.0D之间的视力,填补了远、近视力之间的评估空白,对全面了解视觉功能不可或缺。
3. 近视力:一般使用30-40cm阅读表测量,与成人手持阅读和数字任务习惯距离相符,40cm最为常用,但35cm、33cm、30cm及患者首选阅读距离也有报道。多采用双眼评估,评估工具从British N、Jaeger系统到近ETDRS等逐渐规范,MNRead或 Radner图表可进一步评估阅读性能,包括阅读速度和对数阅读视力等指标。基于常见阅读材料和电子设备使用距离,40cm被确定为标准测量距离,定义为调节需求大于 2.0D的视力,是老花眼诊断和矫正效果评估的关键指标,直接反映患者近视觉功能状态。
渐进多焦点镜片:渐进多焦点镜片是老花眼矫正的重要镜片类型,其前表面曲率从远用区到近用区逐渐增加,形成连续变化屈光力通道及中间可变屈光力区,通过高阶像差平衡实现连续变倍。早期前表面渐进光学、后表面定制球柱面,现在数字镜片加工技术使双表面均可设计,减少像差提高配戴舒适度,其精准的光学设计有效满足老花眼患者不同距离视觉需求。
变焦镜片:在眼镜片中与渐进多焦点镜片同义,但在其他矫正领域含义不同。早期指非球面同时视软性接触镜,后定义为无明显分区、光焦度连续变化的光学区镜片。在LASIK老花眼矫正中,变焦则指通过非球面切削轮廓诱导球差改变来实现视力矫正。因其在不同应用场景光学设计差异大,使用时易混淆,需谨慎区分。
非球面镜片:非球面镜片中心到周边屈光力渐变且对称,增加了清晰聚焦深度。在角膜切削手术中,双非球面设计通过优化角膜光学形态改善视力,在老花眼矫正中可提升视觉质量,尤其在减少周边像差方面表现突出,为患者提供更自然舒适视觉效果。
衍射光学镜片:衍射镜片由同心棱纹构成,利用光干涉产生多个焦点平面,如Fresnel或Phase Fresnel设计。其阶数决定光线聚焦位置,零阶用于远视力,二阶辅助近视力,通过精确设计衍射结构,可在眼内形成特定焦点分布,为老花眼矫正提供独特光学解决方案,在多焦点眼内镜片设计中广泛应用。
切换视/同时视法:根据瞳孔大小改变镜片光学形状,动态调整远近焦点光线分配比例。瞳孔小时增加近视力光线,大时侧重远视力,优化不同光照下视觉效果,通过智能光学设计弥补老花眼调节不足,提升视觉清晰度与舒适度,在高端老花眼矫正镜片中有重要应用。
扩展景深/焦深技术:为减少传统多焦点镜片副作用,扩展景深/焦深技术应运而生。采用较低近附加度数,形成单一拉长焦点而非多个离散焦点,增强焦深。在眼内镜片领域应用广泛,其“扩展景深”侧重生活视觉感知,“扩展焦深”强调视网膜光学成像,有效改善老花眼患者视觉功能,尤其在中近距离视觉任务表现更佳。
可调节晶状体:可调节晶状体在眼内晶状体研究中备受关注,利用睫状肌残余功能,基于焦点移动、元件位移或表面曲率变化等原理,使晶状体在睫状肌收缩时增加屈光力。多种设计如硅胶填充、液体变形等类型不断涌现,虽光学性能存在争议,但为老花眼矫正提供了模拟自然调节的创新思路,代表了眼内矫正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
单眼视及相关技术:
1. 单眼视:是矫正老花眼的传统方法,一眼矫正远视力,另一眼矫正近视力,但会引起双眼屈光参差和立体视下降,在临床应用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视觉需求和功能平衡。
2. 微单眼视:为缓解单眼视引起的立体视问题,将屈光参差限制在1.0D以内,一定程度保留立体视。通常做法是保持远视力眼完全矫正,对近视力眼进行适度调整,但部分患者仍需辅助眼镜完成近任务。
3. 改良单眼视:涵盖单眼多焦点镜片、双眼多焦点镜片等不同焦平面组合情况,虽名称多样易混淆,但为临床医生根据患者需求个性化矫正提供了更多选择,在平衡视力与视觉功能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统一老花眼相关术语定义意义深远。在研究领域,为多中心、大样本研究奠定基础,确保数据收集与分析的一致性,促进老花眼病因、发病机制及矫正效果评估研究深入开展;在临床实践中,帮助眼科医生、视光师与患者准确沟通,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满意度;于教育层面,为专业教学提供标准术语体系,培养专业人才。未来研究可基于此进一步探索老花眼发病分子机制、研发新型矫正材料与技术,优化现有矫正方法个体适配性,提升全球老花眼患者视觉生活质量,推动眼视光领域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