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防控,依旧是大家关注的重点。
国家层面,进入攻坚战,如何每年把近视率降下来,任重道远。
医生层面,防和控两手抓,控的干预方法还是工作重点,但防的方面显得逐渐重要,近视防控的端口前移到0-6岁。
老百姓层面,随着近视防控科普工作的开展,对近视更关注,甚至学习热情高涨,但由于一知半解,也带来过度的焦虑。
眼轴测量很客观,不需要散瞳的折腾,三个月检查一次,可以串在一起看变化,用来评估近视防控效果挺好的。也有人说老是讲眼轴,单独讲眼轴,会增加了焦虑情绪。
什么是风险?
现在社会,成为近视眼其实已经不算是风险,只有很少一部分人不近视,把不成为近视当成所有孩子的目标才是过度焦虑的源头。
我的观点是眼轴比近视度数更贴近风险,这个风险不是成为近视的风险,而是将来这辈子的眼底病变发生的可能性风险。而高度近视也逐渐成为致盲原因的第一位,高度近视的长眼轴认为是最相关的因素。
可以点击进入看我以前的文章: 通过眼轴如何预测高度近视风险?我的临床方法供参考
近视防控要把端口前移到0-6岁,而眼轴长度在6岁前就完成了这辈子增长量的80-90%。可以看这篇:孩子眼轴增长最快的年龄是2岁之前-毛医生解读
在6岁前或6岁之后,其实不同人可以根据眼轴的长度来制订不同的目标,大约前20-30%的可以把不近视当作目标,后20-30%可以把不成为高度近视当作目标,中间段人群把近视度数不要太高当作目标。
只有了解自己的状况,指定不同的目标,才减少没必要的焦虑。
不是追求都不焦虑,而是知根知底,知未来,减少不必要的焦虑。
眼轴的“风险值”是什么东东?
和眼轴有关的风险有两:眼轴过长和眼轴增长过快,最后还是要看这辈子会不会出现眼底并发症的风险。这个风险大概率和18岁时的眼轴长度最相关。之后增长和改变都不大了。
那我现在8岁男孩,眼轴长度是24mm,怎么评估我将来的风险值呢?
先看8岁24mm眼轴在同年龄段的排名,大概是100人当中排名75名,75%区间值。如果随其自然,平均水平发展,大概率到18岁也是排名75名,眼轴可能会到26.35。接近26.5mm这条高度近视的风险线。
男孩8岁24mm,18岁26.35mm,两者都是排名75名,中间这段时间当然可以努力下,比如通过近视防控的措施,到了9岁还是24mm,这时的排名就到70名了,别人在增,你在原地,排名当然就往前走了。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眼轴增长速度大于平均值,排名会后退,速度小于平均值排名会前进。
我提出这样的眼轴风险值,定义为眼轴长度在同年龄段的排名,100个人当中排名多少。前20名,越靠前,越不容易近视。后20名越靠后越容易高度近视。当然还有角膜曲率的影响,而眼底疾病可能性风险看眼轴很适合。
是否妥当也请大家指正。
这个眼轴风险值既然是排名,当然会改变,随着时间和年龄增长,随着近视防控方法的实施,大家的增长速度不同,排名也会发生变化,所以可以用于防控效果的评估。
不追求不增长,不追求退轴,即使这种情况有存在,推而广之只会增加更多人的焦虑。和平均水平比较更适合现在的环境氛围。
不同年龄有不同的眼轴长度标准,但大家可以比较将来18岁以后的大概率眼轴的可能长度,也可以通过这个排名来比较风险。优等生就是优等生,保持正常的速度,大概率以后也是优等生,风险小。排名靠后则需要更多的防控措施,提高排名,减少风险。
风险值用什么标准来参考?
说的很有道理,但标准呢?不同年龄,不同眼轴,本身眼轴发展的平均速度就不一样,年龄小增长快,眼轴长增长快,有什么样的数据库可以来参考?
最好是当地所有孩子所有年龄的眼轴长度数据库,用于预测将来孩子的眼轴长度、评估将来的高度近视眼轴的风险,更准确些。但这样的数据库很少,也很难。如有合适的数据库可以推荐给我。
我选了2023年发表在BJO上的这篇论文的数据: Normative data and percentile curves for axial length and axial length/corneal curvature in Chinese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ged 4–18 years. Br J Ophthalmol . 2023 Feb;107(2):167-175.
上海的数据,不一定适合所有省市,只是作为这个眼轴风险值和排名的算法参考。
我也设计了一个微信小程序,大家可以进行试用,反馈意见请讨论区里留言。
“眼轴控” 小程序作为一个便捷的近视防控工具,目标是提供了科学、个性化和实用的近视防控支持。
但需要注意的是,小程序的评估和建议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如果发现任何眼部不适或视力异常,一定要及时就医,接受专业的检查和指导。
近视防控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我们长期关注和坚持。
有观点、想法或意见,请讨论区里留言,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