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文】老视是患者寻求初级眼保健的常见原因,其管理方法多样,包括眼镜、隐形眼镜、手术、药物治疗和营养建议等,新方法不断涌现,需要对术语和技术进行标准化,并对相关文献进行综合回顾。接下来的第3篇老视文章,约4300字,帮助我们从流行病学和多方影响方面了解老视。论文于2024年发表在Contact Lens and Anterior Eye(眼科学二区)。推文内容全面但简洁,如您需要,可以点击文末的”阅读原文”以下载原文学习。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老视作为一种常见的与年龄相关的眼部疾病,其发病率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而逐渐上升,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经济带来了显著影响。本研究旨在系统回顾老视的流行病学特征、影响因素、对患者生活质量和健康经济的影响,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和建议,为老视的防治及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二、老视的定义、诊断与患病率
定义与诊断方法:老视的定义在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中存在差异。临床通常在矫正远视力后,若近视力清晰度无法满足个体需求,则判定为老视;流行病学研究中则可能仅依据裸眼近视力进行简单分类。目前缺乏统一的流行病学诊断标准,常见的诊断标准包括无法阅读特定视标、添加正镜片后视力改善以及需要一定屈光度阈值来解决近视力问题等。
患病率情况:2015年全球流行病学测量的功能性老视(不包括有近视代偿者)患病率约为24.9%,影响18亿人;若采用更宽泛定义(包括所有远屈光不正类型),患病率为31.7%,影响23亿人。预计到2030年,功能性老视患病率因近视增加而稳定在24.1%,但受人口动态变化影响,患者人数将增至21亿;宽泛定义下患病率将升至36.6%,达31亿人。
三、近距屈光不正覆盖率(eREC)相关研究
定义与测定方法:eREC定义为已接受所需屈光矫正并获得良好结果的人口比例。相较于传统的屈光不正覆盖率(REC),它增加了视力测量指标。近距eREC测定最初基于矫正后近视力测量,但易高估,2021年新方法纳入未矫正和矫正近视力。国际疾病分类(ICD-11)将近视力损害定义为近视力低于N6。其测定需考虑远视力矫正需求满足情况,近距eREC中,矫正需求满足定义为较好眼40cm处未矫正视力(UCVA)低于N6且矫正后视力等于或优于N6;未满足需求指未矫正UCVA低于 N6 且远视力最佳矫正视力(BCVA)等于或优于6/12;部分满足需求为矫正后近视力低于N6且远BCVA等于或优于6/12,可以参看图1。
患病率及影响因素:全球范围内,未矫正近视力损害和近距eREC患病率受多种因素影响。研究显示,2015年约8.26亿(6.86-9.60亿)需近矫正人群存在未矫正近视力损害,全球近距eREC为54%;2020年约5.10亿50岁及以上成年人有未矫正近视力损害,占全球该年龄段人口22.1%,预计2050年增至 8.66亿。不同地区近距eREC差异大,高收入国家最高(64.7%),撒哈拉以南非洲最低(1.4%)。年龄增长与近距eREC关系复杂,部分地区随年龄增加而上升,部分地区则下降。地理位置、城乡环境、性别、教育程度等也与近视力损害和近距eREC密切相关,经济欠发达地区及农村居民未矫正近视力负担更重。
图1.流程图描述了在计算屈光不正的有效覆盖范围(近视力)时,将个人分为无需求、满足需求、未满足需求和未满足需求所需的视力测量值。基于较好眼睛的近视力。
四、老视及近距eREC的影响因素
年龄:老视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如中国农村40-49岁患病率为 27.6%,60-69岁升至81.8%;印度50-59岁未矫正老视患病率是35-39岁的 11.7倍。近视力损害也与年龄正相关,多中心研究表明,35-39岁人群近视力低于6/12比例约50%,50岁时印度和南非部分地区该比例分别达89.6%和94.8%,且老年人群中不可矫正近视力损害患病率增加。近距eREC与年龄关系在不同地区表现不同,洛杉矶随年龄增长而上升,中国顺义和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等地则下降。
地理与城乡因素:老视患病率在城市高于农村,但差异幅度有限,农村为 26%-67%,城市为25%-80%。近视力损害和近距eREC也存在明显地理差异,经济欠发达地区及农村的未矫正近视力负担重,高收入地区近距eREC接近100%,见图2(原文表1-3提供了更多详细信息)。在一些中低收入国家,农村居住与未矫正近视力损害高患病率相关,城市地区如洛杉矶和广州近距eREC相对较高;空气污染(如 PM2.5和O₃)在部分研究中与老视患病率呈正相关,且在低、中等人类发展指数国家,城乡环境对近距eREC的影响更为显著,城市居民近距eREC更好。
图2.基于人群的研究中,城市、农村和混合环境中老花眼患病率的地区差异
性别:女性老视患病率高于男性,如新加坡、日本、印度等国的研究均有体现,40岁以上女性患病率相对较高(OR为1.14-1.5),可能与女性近视力任务及观看距离特点有关。在近视力损害和近距eREC方面,性别影响存在差异,部分研究显示女性近视力损害患病率更高,而另一些研究则表明女性近距eREC较高,总体而言性别在不同地区对二者影响方向和程度不一,且受当地医疗资源获取等因素调节。
其他因素:
1. 社会经济因素:与饮食、紫外线暴露、空气污染、疾病发生率等相关,虽难以区分直接影响,但糖尿病等疾病因社会经济因素差异影响患病率,且不同职业类型(室内办公与户外工业)因环境暴露和视力需求不同,对老视发生发展也有影响。
2. 文化教育因素:识字和教育程度与老视患病率关系复杂,虽可能因减少紫外线暴露而延迟发病,但也与近视相关,总体上教育水平提高可能增加老视患病率;近视力损害在未受教育人群中更高,而近视力矫正需求满足情况在不同地区与教育程度相关性不同。健康素养与社会经济和教育程度相关,农村地区健康素养低与未矫正近视力问题突出有关,提升健康素养对改善老视患者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3. 环境与生活方式因素:高平均气温、有毒物质暴露、紫外线辐射等环境因素可能促使老视早发,营养缺乏(如缺乏必需氨基酸和抗氧化营养素)也是早发风险因素。近视力需求长期影响调节幅度,智能手机等数字设备使用改变近视力需求模式;屈光不正(远视与近视)因调节刺激和眼球形态差异影响老视发病早晚,远视者更早出现症状。
4. 药物与健康状况因素:抗胆碱能药物、利尿剂、心脏糖苷类等多种药物可影响调节功能,引发或延迟老视;部分药物如毛果芸香碱、胆碱酯酶抑制剂等则可延缓发病。眼部疾病(如晶状体、睫状体损伤)和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多发性硬化症、重症肌无力、唐氏综合征、HIV感染、家族性淀粉样变等)可通过影响神经支配、晶状体功能等导致老视早发。睡眠质量差(如因轮班工作和昼夜节律紊乱)可能加速老视进展,但需更多研究证实。
五、老视及近距eREC对患者报告结局指标(PROMs)的影响
生活质量评估方法:可通过深度访谈、焦点小组讨论定性探究老视影响,PROMs则用于量化评估,包括老视特异性和非特异性问卷,前者对老视相关生活质量问题更敏感,但通用性受限,其内容多聚焦于活动受限领域(见图3和原文表7),而实际上社会经济、眼部不适等因素也对老视患者生活质量有重要影响。
图3.老视特定患者报告结局指标(PROM)中生活质量领域和问题的示例。
对生活质量各方面的影响:
1. 视力质量:老视患者近视力任务困难,且部分正视眼人群长时间近距离工作也会出现视觉症状。临床和PROMs可评估视力质量,不同矫正方法(单焦点、双焦点、多焦点镜片、单视法、角膜植入物等)各有利弊,如单视法影响立体视觉,多焦点镜片可能出现光晕和对比度降低等问题,目前尚无方法能完全恢复自然调节功能。
2. 劳动力参与:老视影响工作效率,工作中视力矫正问题可致疲劳、缺勤,部分职业(如牙医、教师)老视患病率高且未矫正需求大,影响工作表现;合适的光学矫正可改善工作效率,但工作场所眼部安全防护需加强,不同矫正方式(如渐进和双焦点隐形眼镜)在工作场景中的效果有差异,且相关研究仍需深入。
3. 工作生产力与经济负担:全球未矫正老视导致近视力矫正成本高昂,达308亿美元,涉及患者、社会和雇主等多方面。未矫正老视降低工作生产力,增加患者经济负担(包括眼保健、配镜、误工等费用),在低收入国家问题更为突出;矫正干预可提高生产力,如印度茶工配镜后生产力提高20%以上,建模研究显示老视相关生产力损失巨大,强调了眼保健投资的重要性。
4. 心理健康:老视可引发负面情绪,如尴尬、愤怒等,社交媒体分析和问卷调查均有体现,与高血压等疾病对生活质量影响程度相当,部分患者因精神健康药物治疗出现眼部并发症加重症状;光学矫正有助于缓解抑郁症状,视力筛查和矫正对改善老年患者社交互动和心理健康有积极意义。
5. 社会福祉:老视患者总体生活质量下降,日常生活依赖增加,多中心研究揭示了如面部识别、阅读活动、夜间驾驶等方面的困难,非眼镜矫正方式应用仍较少,未来手术矫正等方法有望提升患者社会福祉。
6. 身体健康:65岁以上老人跌倒与视力问题相关,老视矫正方式(如渐进、双焦点或单视眼镜)可能影响跌倒风险,多焦点眼镜使用者跌倒率较高,调整矫正方式或进行白内障手术等有助于降低风险,多学科综合干预对保障老年视力和身体健康十分关键。
六、老视及近距eREC对健康经济学的影响
经济成本:老视经济成本因矫正方式(眼镜、隐形眼镜、眼药水、手术等)和假设条件不同而差异极大,眼镜矫正成本最低可为5美元(如简易放大镜),高则可达每年4000美元以上(含眼科检查、高端镜片和镜架等),且因配镜数量、更换周期等因素进一步变化,准确成本估算需综合考虑个体、家庭、社区和政府等多方面支出,并结合大规模社区研究确定。
经济负担:经济负担涵盖医疗保健成本和生产力损失,全球老视患者众多,若按不同成本假设估算,负担差异显著。由于并非所有患者都能获得矫正或达到理想视力效果,量化负担需准确评估近矫正覆盖率、未矫正影响及现有管理方案的残余影响;生产力损失可通过“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方法测量,全球未矫正老视导致的生产力损失在2011年估计达110亿美元,凸显了问题的严重性。
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比较治疗成本(包括检测、诊断、管理及相关间接成本)与治疗效果(如预期寿命、发病率、残疾率、生产力变化等),常用指标如每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成本。以美国双侧白内障手术后三焦点与单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研究为例,患者虽需多支付费用,但可获得QALY收益,不过该分析未涉及社会层面净效益评估;成本效益分析是决策辅助工具,但决策时还需综合考虑伦理、公平等因素。
未来影响与挑战:随着人口老龄化、数字设备使用增加及工作寿命和退休年龄变化,老视患者对矫正需求将持续增长,对眼保健服务构成挑战。老视常与其他退行性眼病并存,未来需智能健康系统整合管理,加强专业人员培训,借助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服务能力,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
七、研究建议与未来方向
老视研究需统一定义和标准,BCLA CLEAR系列报告可提供参考,但应平衡各方利益;报告应涵盖年龄、性别、地理位置、疾病等多因素信息,提高研究质量。针对不同地区数据差异开展填补研究,定期在特定地区重复研究,以深入了解老视流行病学及影响的动态变化。加强公众、行业、政府和眼保健从业者教育,提高对未矫正老视影响的认识(如图4),促进服务利用和近距eREC提升,推动老视防治工作进展。
图4.未矫正老花眼对日常活动的影响总结。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