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六十岁的跑堂阿姨比我先用上 AI

百科   科技   2023-06-05 17:59   重庆  


*一顿串串香,吃出了我对 AI 的全新认知:它已经亲民到帮跑堂阿姨数竹签了。

👇👇👇

-----------


让工具回归工具 · 让你成为你。




我一直认为 AI 是个挺高大上的词,但一顿串串香帮我脱敏了。它再被吹得神乎其神,也得取决于我们要怎么用它,不然它终归只是个无人问津的工具。至于该怎么用,串串香的跑堂阿姨们就为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AI 还是一种工具,至少现阶段而言是这样。(最近 AI 灭世论确实传得太离谱了)




█▌▀▄✖▇

帮串串香店数竹签的 AI 


这就像是反乌托邦式的科幻小说:结账时,阿姨很自然地掏出手机,打开点数软件,对着手里那捆竹签一照,几十秒间便结账完毕。我有些恍惚——上一次脑中产生这种未来感,还是在夜之城(赛博朋克 2077)的路边摊吃汉堡的时候。

#「赛博朋克 2077」游戏截图。


“阿姨,这是在干嘛?” 我太久没吃串串香了,认知还停留在人工数签、称重计数的年代。

“老板教我们用的,又快又准。而且结果只会少不会多,客人们也更放心。”阿姨将手机屏幕侧向我,脸上流露出几分得意。手机屏幕上,每一根竹签的位置被清晰地用绿点标注了出来,另外还有一处红点标识的“疑似目标”。

这种形式确实更值得被顾客信任:人工数签快不起来,且正确率不被保证;称重计数则会因为食物残留和竹签的吸油性质,从而导致重量失真。

阿姨告诉我,老板会将计数软件提前安装好,她们只需要稍加培训,就可以上手实操。虽然这款软件并非没有缺陷,比如无法识别竹签的头尾颠倒等问题,但已经给她们的工作带去了很大程度的便利。

#事出突然,没能拍到更多的照片。


那家串串香向来生意不错,门前常有等候落座的长队。我不由得猜测,之所以采用这款软件,提高翻台速度大概也是店主的目的之一。后来我得知,这款软件并不免费,多人长期使用更意味着一笔不小的成本。但既然被坚持投用,就大概率是一项收益大于支出的投资。

离开时,我从阿姨处获得了软件名称(为避嫌,软件名此处略过),随后找到其官网,进入——一行大字赫然映入我的视野:人工智能点数应用。

#图片截取自该软件官网。


“人工智能”确实是最近的高频词,可在这种情况下碰到,我还是有些惊讶——毕竟这个软件的 UI 过分地简陋,一副塞班系统的遗物模样。并且那只是一顿便餐,地点位于我从小长大的深巷民居之中——那里向来被传统与习俗所占领,如今却突然与“人工智能”这样的词挂上了干系。

暂且只从工具性出发——这个软件、或者说这类软件,确实能做到不少事情:生物实验里数菌落,工程建筑里数钢管,农业饲养里数牛羊,甚至可以在短时间内帮你数出一万粒大米(我想不出此事的实际意义)。按照开发者的说法,只要给这款软件投喂适当的模板,它就能高效地完成点数任务。

单就这个角度而言,它表现得不错。我开始好奇它的原理,它作为一款“人工智能”的原理。但开发者并未释出具体的软件工作逻辑,我也只能斗胆试试盲人摸象。




█▌▀▄✖▇

AI 是怎么数竹签的? 


1963 年,人类历史上第一位计算机视觉博士拉里罗伯茨¹,首次在论文中将物体简化为了几何形状,并加以识别。2006 年,深度学习的概念被计算机学家杰弗里·辛顿²(前段时间从谷歌离职的那位)提出,它是一种学习力更强的神经网络结构,能更抽象、更深层次地描述物体的属性和特征³。

#图中人物为杰弗里·辛顿;图源:纽约时报


而图像识别与深度学习两项技术,可能正是这类软件的核心,其中深度学习也确实是人工智能(即 AI)的一项子领域。

那应用过程是怎样的?或者说,竹签具体是怎么被数出来的?大致可以拆解为三步。

Step1、利用图像识别技术,对照片进行预处理,例如裁剪、缩放、灰度化等,以减少无关信息;

Step2、利用深度学习技术,依据边缘、形状、颜色等特征,将竹签从照片中提取出来;

Step3、利用针对性算法,快速得出竹签的数量结果。

#处理→识别→计算


对其他物品进行点数时,也是同样的道理。

你可以把这类软件想象成一个聪明的小孩,他仅仅通过观看图片,就能数出眼前的目标对象。并且,他不靠直觉计数,而是靠老师授予的方法。所谓老师,就是人工智能的程序员,他们负责提供大量参考,让其学习如何识别、如何计数。

这个小孩会因此记住不同物体的特征,形状、颜色、大小,等等;并且用一种类似于数学公式的方式来表示它们。这就是深度学习技术,它可以实现复杂信息的快速处理。当这个小孩看到一张新的图片时,他就可以用深度学习来分析图中的目标对象,并且用他学过的方法进行点数,最后高效地给出高正确率的结果——就像电影《雨人》中雷蒙数牙签的桥段那样。

顺带一说,现阶段,这个小孩也的确像雷蒙一样,游离于人情世故之外。

#图源:IMDb


言归正传。这个小孩还活跃在哪些场景?答案是人脸识别、自动驾驶、病症筛查,以及更多。帮阿姨数竹签,只是与我相遇的沧海一粟。举一个同样很生活化的例子:某宝上的“搜同款”功能,也大概率基于此项技术。

此项技术赋予了这类软件诸多优势。比如,对图片背景要求更低、对于同平面空间中的杂物抗干扰性更强、对于对象物体的尺寸无硬性要求;且从理论上讲,可实现多分类统计,等等。正如前文所讲,农林、养殖、建筑、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中,它都已经被广泛应用,且远不止于“点数”这项功能。

约翰·麦卡锡——“人工智能”这个术语的提出者,定义人工智能为“制造智能机器,特别是智能计算机程序的科学和工程”;IBM,人工智能技术的提供商和创新者,指摘人工智能为“利用计算机和机器,模仿人类思维的问题解决和决策制定能力”。

但归根结底,人工智能也是工具,和钉锤、螺丝刀,具有本质上的定义重复。它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取决于它被用来敲了哪颗钉子,扭了哪颗螺丝,而不是它被舆论塑造成了什么。

工具该以结果来定调。




█▌▀▄✖▇

阿姨们就不能用 AI 了? 


这款软件的B站视频下有各式角度的评论,我想聊聊下方这一则。


就事论事,我没有在阿姨的脸上看到为难。相反,她们则是隐约表现出一种成就感,一种驯化新工具后的成就感。再者,节省人工开销不应该是目的,而应该是提升现有员工待遇的手段,不应该本末倒置。同时,享受工具的便利,就理应承担其相应的开发成本。这和接生孩子是一个道理,不能只要孩子不管妈。

如果成为母亲意味着遭遇不公,那谁还会心甘情愿生孩子?

文末,附上一个小剧场。

2050 年的 4 月的一天,初春,冷暖反复。五十六岁的我,因为熬夜赶稿,不小心感冒了。我从全息投影上撕下一截卷纸,擤了大鼻涕,随后将其揉成一团,扔进了自吸垃圾桶。

“感谢使用 Topbook 生命科技。今天的鼻涕呈黄绿色,含少量病菌与白血球尸体,预测您的鼻腔已因感染而轻度发炎,建议及时就医。是否需要为您导航至最近的诊所?”

垃圾桶说。

一个玩笑。希望我们都能以更开放的心态,迎来垃圾桶被灌进语言模型的那一天——至少得像串串香的阿姨们那样,少一些先入为主的自我陶醉,抛开噱头,用其本质。


参考文献

1、林学森《机器学习观止——核心原理与实践》,2021-03-01,清华大学出版社

2、Hinton G E,Salakhutdinov R R.Reducing the dimensionality of data with neural networks[J].Science,2006, 313(5786):504

3、郑远攀,李广阳,李晔,深度学习在图像识别中的应用研究综述,2019



Topbook
数字生活新媒体,关注数字工具和技术,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