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魏国彬
主评:故事凝聚人心
评者:周烁方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存续和发展,需要物质文明,也需要精神文明。所谓精神文明,包括了集体性的良好品德、价值观,也包括团结与爱。如果一个集体,其中的民众总体上能秉持良好的品德,互相团结,又爱这个集体,那这个集体将不可战胜。但人身上既有人性,也有动物性,这使得精神文明无法天然地生成与存在,而是需要一定程度的有意为之。这种有意为之,在个人层面可以称为修养或修行,在社会集体层面则是“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个人修行需要明确的标准和依据,多数人无法直接从天地间领悟大道。社会文化则需要具体的体现形式作为载体,以稳固地承载集体心理能量,凝聚人心。
传闻孔子编纂五经,去掉了当时社会文化中不健康的部分,保留了健康的部分。对此,有一部分当代学者持否定态度,认为这是一种不诚实的理想主义。但我想当代中国人是需要感谢孔子或那个背后的编纂者。正是因为几千年前古人的努力,我们说起中国文化,会想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会想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会想到“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不是想到几千年前任何文明中都存在着的动物性的弱肉强食或鸡鸣狗盗之事。
近现代中国承受了来自遥远西方的文化冲击,创伤至今未愈,形成了当代多文化并存但尚未融合的社会状况。当代精神文明建设如何进行,用什么来承载品德、团结与爱,《大禹治水、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影视传播功能》(以下简称《大禹……》)一文给我们以启发。
在当代,对大众影响力最强的文化形式并非书籍、文字与教条,而是影视作品。影视作品就是用镜头语言、以视听形式,讲好一个又一个的故事。比起概念与教条,故事无疑是更好的心理能量载体。故事能够唤起情绪情感,故事能够塑造人物形象,故事能够引起人的认同。一个家喻户晓的好故事,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就是一笔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而电影与电视剧则能够将故事的这一优势放大许多倍。
在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国家,家喻户晓、又有文化历史底蕴的好故事是有限的。“大禹治水”是其中的佼佼者。这一故事不仅展现了中国人的团结、顽强、奉献与智慧,还能够与西方的“大洪水”故事形成对比,凸显中国文化特有的美德。但这个故事太过久远,在人们心中的印象虽然不至于被抹去,但也很难谈得上浓墨重彩。而好的影视作品,则能够挖掘这一资源,强化这一根基。大禹可以不仅仅是久远历史中若有若无的传说人物,而是可以在今天的荧幕上活过来,变得具体而生动,以新的状态重新走近中国人的内心。
如《大禹……》一文所述:“大众传播媒介对受众的此类影响并不是转瞬即逝的,而是一个漫长的、涵化培养的过程,它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人们认识世界、融入社会的态度”。一部好的影视作品,影响是深远的。我们有爱,我们团结,我们有智慧,我们有奉献精神,可是若这些积极的心理能量缺乏稳定统一的载体,它们便难以稳定、难以持久,它们便无法形成一艘大船,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与国际局势的洪流中乘风破浪,它们有可能会散掉、被同化、被淹没。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没有神话传说,没有四书五经,没有道家与佛家经典,也没有唐诗宋词元曲以及四大名著,今天的我们,何以能够自信地声称,我们是中国人。
中国家喻户晓的好故事不止大禹治水,还有后羿射日、女娲补天、西游记……等等。这些故事,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精神文明载体的作用,但要想更好地发挥作用,则需要影视界的努力,需要上位者、资源与话语权掌控者的支持。对经典故事的优秀改编,例如3A游戏《黑神话悟空》,也是可行的道路。创作新的优秀作品,例如《三体》,《流浪地球》,固然难度大,但是一旦成功,也有巨大的价值。《漫长的季节》、《隐秘的角落》、《人世间》等并非宏大叙事的优秀电视剧,同样可以把一代甚至几代人的心凝聚起来。
同意《大禹……》文末所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影视工作者必须肩负的历史使。影视工作者应该选择具有共同体意识原型内容的大禹治水神话作为影视题材,突出共同体叙事,讲好中华民族始祖英雄的故事;充分利用好大众媒介议程设置、涵化培养功能和互动仪式链的效应,组织官方意见领袖主导媒介传播的影视话题,有意识地引导媒介传播互动当中的舆论导向,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影视不止是影视,故事不止是故事,心理学工作者应当是擅长听故事和讲故事的。我个人认为,优秀的心理学工作者,也应当具有一定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如何能够协助和引导大众,讲好集体的故事,也许没有哪一个个体能够直接做到,但大家一起努力,或许会有希望、有方向。
审校:吕仁慧
编辑:陆浩慧
心理学评介组
如果您对《心理学评介》的内容感兴趣,可加星标★,以便即时看到我们的公众号更新 ;如您觉得主评或追评很精彩,可以采用下划线的方式在文中标注重点;如您也想对评介文章发表自己的看法,欢迎在留言区向我们留言。
往期内容
一、评《功夫取向心理咨询》:为中国心理学发现了一个很好的术语
四、评《时代空心病和焦虑经济学》:以“问题为中心”的心理学研究
五、评《内证:中国人文主义心理学之独特研究方法》:中西方心理学的本质差异
六、评《聚焦心理治疗——体验式释梦》:人心中最本质的内容,唯有靠主观体验来确认
八、评《中国成年子女同父母和解的经历》:东海西海, 心理攸同
十、评《历史的共情:基于中国知识传统的心理治疗可能》:共情的深度和广度
十二、评《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融入现代心理治疗》:怎么融入?
十三、评《时空的心理建构——从体验到概念》:体验与推理的无缝衔接
十六、评《佛教因缘哲学与精神分析的主体间性》:如何衡量跨文化比较研究的好坏
十七、评梁永佳《以中释外:基于文明互鉴的中国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文化是拿来用的
十八、评《中医"郁证"与抑郁症的比较》:本土化的“守”与“扩”
十九、评《传统文化改善心身健康的理论技术综述》:有价值的史料
二十一、评《心理学家预言:人类交往将进入第三次革命,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不能心怀天下的以身作则者不是好心理学家
二十二、评《中国心理学“有山头、没学派”?》:硬核、保护带和可检验的具体预测
二十三、评《全球诚信排行,中国倒数第一?我们花了四年时间,推翻了这篇Science论文》:中国式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