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梁永佳
原文请参阅公众号“社会学研究杂志”:原文链接
主评:文化是拿来用的
评者:周烁方
“……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周易贲卦中的这一小段,常被引用来作为现代汉语中“文化”一词的起源。但其中有一个重要的道理,经常被忽略。那就是:文化,是应用的产物。从天地间观察万物的存在与交互,了知了天之“文”,以天文为界线和依据,就形成了人之“文”。人文是干什么用的呢?是用来“化成”天下的。也就是说,把文,应用在天下的各种具体显现、具体关系、具体事件中,使人的活动合乎“文”,这就是对天下的“化成”。文化原是动词,以文化之。但文化也是名词,即化成之后的结果。无论如何,文化,是要“用”的。用的过程,是文化的实践过程,也是文化的形成过程。在这个意义上,中国文化,不是天赐的,而是在应用中不断形成的。既然文化是在应用中形成的,那么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也唯有在应用中才可能真正发生。
梁永佳教授的这篇雄文对现代社会科学体系进行了鞭辟入里的解析,说明了其西方中心主义模式,并且指出了当代中国社科研究的习惯性盲从及其弊端。并提出了从“以西释中”转向“以中释外”的社会科学研究发展方向。这一提法正切中了文化在于应用的核心要点。中国文化要发扬,要发展,要进步,就需要不断地应用,不断地“化成天下”。
古代的“天下”就是今天的中国,当今的“天下”则是全球世界。更大的世界,带了更大的挑战,也给中国文化以更大的舞台,更丰富的应用场景,更广阔的进步空间。但这一切的前提,是要“用”。以中释中,在梁教授看来虽有不足,但仍然非常必要。毕竟当代中国与传统文化精华已经有些断裂,需要通过以中释中,或者“以古释今”,来加强古今连接,使几千年的文化传统能够更好地滋养当代中国人,使当代中国人能够在心理上获得扎根的感受和状态。以中释外,以中华文化为根基“建构知识”,不止建构对于当代中国的知识,也建构关于西方世界、关于全球各个国家和文明、关于世界的知识。梁教授的这个构想,为当代中国文化学者指出了一条“文明之路”——使中华之“文”明于天下的道路。
不过,梁教授关注的中国社会科学学科,而我关注的是中国文化。不论是以中释中,还是以中释外,都是在“释”,释的过程中固然可以形成知识,知识也可以产生影响力。但文化不止于“释”,还要真正去“化”。也就是说,要改变。应用文化,改变个人,改变社会,改变国家,改变世界。在应用中,文化不会停留在高大上的抽象概念,而是成为具体的行为指导方向。有具体行动,才有成败的反馈,从反馈中吸取经验教训,修正理念,文化才能在应用中发展与成长。由“释”形成的知识,可以作为改变的理论依据与参考标准。而改变本身,则需要更实际的行动:制定规则、施加影响、产生互动、实行教化……这不是哪一个心理家、文化学者、政府官员能够做到的事情,而是需要大范围的集体性的努力。
不止以中释中,还要“以中化中”。用中国文化的精华,来看清当代中国的特殊现象与困境,协助每一个中国人走出痛苦与困境,实现幸福与和谐。
不止以中释外,还要“以中化外”。用中国文化的精华,来看清复杂的世界局势,来帮助那些有需要的,不是黑眼睛黄皮肤的人,也帮助他们看清和解决困难,也协助他们走向幸福与和谐。
2024年4月,在中国的努力促成下,断交八年的沙特与伊朗恢复了外交关系,促进了中东局势的进一步和解,为未来的合作共赢打下基础。这可以看作一个国家层面“以中化外”的例子。“致中和”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观念,对于这一理念的释义、思辨、延伸与比较在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从未停止,然而沙伊复交的实例,则比任何学术研究都更为有效的说明了中国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笔者是心理学工作者,做不了国家层面那么大的事情,但也可以把中国文化应用在心理咨询、心理督导、心理培训中,或是文明化成,或是潜移默化,帮助能接触到的每一个人,改变他们的生活与心理状态。同样的,各行各业的每一个中国人,只要理解了中国文化的精华,并将其运用在自己的工作与生活当中,就都是中国文化的践行者,就都在为中国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做出贡献。
心理学评介,我们这个小小的队伍所做的事情,形式上是推荐和评论文章,但实质上,也是在应用和发展中国文化。愿有志诸君共同努力,关乎人文,化成天下。
追评:来自朱建军
角度一转,看到的就不一样了。好文。
审校:吕仁慧
编辑:陆浩慧
心理学评介组
第一期的十篇推介文章及主评发布结束。感谢读者的关注,支持和转发,期待未来更多专业观点的讨论和探索。
第二期推荐文章在知乎发布。欢迎感兴趣的朋友登录知乎参与讨论。有价值的精彩评论将有机会在公众号上发布分享。
如果您对《心理学评介》的内容感兴趣,可加星标★,以便即时看到我们的公众号更新 ;如您觉得主评或追评很精彩,可以采用下划线的方式在文中标注重点;如您也想对评介文章发表自己的看法,欢迎在留言区向我们留言。
往期内容
一、评《功夫取向心理咨询》:为中国心理学发现了一个很好的术语
四、评《时代空心病和焦虑经济学》:以“问题为中心”的心理学研究
五、评《内证:中国人文主义心理学之独特研究方法》:中西方心理学的本质差异
六、评《聚焦心理治疗——体验式释梦》:人心中最本质的内容,唯有靠主观体验来确认
八、评《中国成年子女同父母和解的经历》:东海西海, 心理攸同
十、评《历史的共情:基于中国知识传统的心理治疗可能》:共情的深度和广度
十二、评《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融入现代心理治疗》:怎么融入?
十三、评《时空的心理建构——从体验到概念》:体验与推理的无缝衔接
十六、评《佛教因缘哲学与精神分析的主体间性》:如何衡量跨文化比较研究的好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