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庄子心理学
作者:刘昌
主评:还原真正的中国传统心理学
评者:朱建军
刘昌教授的这篇文章,对中国传统心理学与现代主流心理学的不兼容,极有自觉。
他明确指出,已有的探讨中国传统心理学思想的研究,多以现代主流心理学的概念和体系为参照。也就是说,是以主流心理学的概念和体系为尺,来量度中国传统心理学。这样做,中国传统心理学的面目会支离破碎,最终会被肢解,其本真会被遮蔽。
所以他认为,这虽然是“早期必须要经历的一个阶段”,但是最终必须被超越。因中国传统心理学和现代主流心理学并不很能兼容。所以他也是自觉地尝试超越现有的方法,而试图还原真正的中国传统心理学。所以这篇文章,是在真正自觉地建立中国心理学。
我对他的这个想法完全赞同,有多少只手我就会举起多少只手。
本文中刘昌教授的具体展开,是从庄子心理学开始。他认为,庄子思想与其说是“哲学”,不如说更是一种“心理学”。庄子心理学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是一种建立在体验上的心理学体系。这篇文章试图用的方法是:一、领会《庄子》的文本,二、结合自己生活实践亲证,三、用“心理学诠释”揭示庄子心理学的内核。
在方法选择这方面,刘昌教师的做法也的确很是“中国化“。阅读经典、亲证以及诠释,这都不是现代主流心理学的方法。而亲证,尤其是目前研究者可能唯一公认的,中国心理学独有的方法。
刘昌教授通过自己的研究,得到的结论大体上是:庄子知道“道“是不可言说的,所以他就不言说”道“本身,而把言说用来表达对”道“的体验,庄子的体验是”精神自由的体验“。庄子用来言说这种体验的表达方式是运用具象思维,用种种形象来传达“逍遥游”这种自由的体验。而他指出庄子还对人如何获得这种精神自由,给出了一些修炼方法如“丧我” “心斋” “坐忘”等。他认为这表现为从有我到无我、从小知到真知、从理情到至情等几个方面的变化。
我根据自己的阅读,有一个看法是,刘昌教授在阅读领会《庄子》文本上,做的很多也很深入,但是在“亲证”上,我几乎没有看到他给出自己是如何结合自己生活实践做亲证的例子。这和他在文章一开始时的宣告有所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情况呢?我的猜测是,对于阅读经典,刘昌教授有比较现成的方法,而对如何亲证以及如何表达亲证,刘昌教授也还(和我们所有中国心理学的探索者一样)缺少具体方法。或者也可能,他是有亲证的,但是他并没有在这篇文章里讲自己的亲证过程——这也许是受到现在学术领域中大家习惯的研究方式的限制,也许他担心自己表达自己的“个人感受”会被看作不够符合“学术规范”?也许是为了适应现有的学者的习惯,所以我们才没有在文中看到,刘昌教授自己是如何体验精神自由的,他感受到的“逍遥游”是什么感受,也没有看到他用什么他自己的意象来表达逍遥。这一点让我感到可惜,也让我意识到,我们学术界建立如何亲证的规范或者共识,是一个多么重要的事情——为什么庄子可以使用意象,而刘昌教授就不可以呢?
还有一个问题,涉及“心理学诠释”。刘昌教授在这篇文章中,是有用“心理学诠释”的,但是他并没有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什么是“心理学诠释“?做”心理学诠释“应该怎么做?这使得”诠释“多少有点显得”任意“,也就对大家能不能接受这个诠释有一些妨碍。
不管怎么说,自觉地站在中国传统心理学的立场上,此文极有价值。值得读。
END
审校:吕仁慧
编辑:陆浩慧
心理学评介组
如果您对《心理学评介》的内容感兴趣,可加星标★,以便即时看到我们的公众号更新 ;如您觉得主评或追评很精彩,可以采用下划线的方式在文中标注重点;如您也想对评介文章发表自己的看法,欢迎在留言区向我们留言。
往期内容
一、评《功夫取向心理咨询》:为中国心理学发现了一个很好的术语
四、评《时代空心病和焦虑经济学》:以“问题为中心”的心理学研究
五、评《内证:中国人文主义心理学之独特研究方法》:中西方心理学的本质差异
六、评《聚焦心理治疗——体验式释梦》:人心中最本质的内容,唯有靠主观体验来确认
八、评《中国成年子女同父母和解的经历》:东海西海, 心理攸同
十、评《历史的共情:基于中国知识传统的心理治疗可能》:共情的深度和广度
十二、评《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融入现代心理治疗》:怎么融入?
十三、评《时空的心理建构——从体验到概念》:体验与推理的无缝衔接
十六、评《佛教因缘哲学与精神分析的主体间性》:如何衡量跨文化比较研究的好坏
十七、评梁永佳《以中释外:基于文明互鉴的中国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文化是拿来用的
十八、评《中医"郁证"与抑郁症的比较》:本土化的“守”与“扩”
十九、评《传统文化改善心身健康的理论技术综述》:有价值的史料
二十一、评《心理学家预言:人类交往将进入第三次革命,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不能心怀天下的以身作则者不是好心理学家
二十二、评《中国心理学“有山头、没学派”?》:硬核、保护带和可检验的具体预测
二十三、评《全球诚信排行,中国倒数第一?我们花了四年时间,推翻了这篇Science论文》:中国式诚信
二十四、评《大禹治水、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影视传播功能》:故事凝聚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