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莉
原文请参阅公众号 菩树 明镜:
很多人问我,我也知道那样不好,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怎么办?
或者,我也知道那样做对我好,但是我做不到,怎么办?
你看,现实人生和理想人生之间的差距,人生有很多事与愿违的,怎么去弥合这个差距呢。还是要对自己多点认识,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哦,这其实是一门功夫,个人心理成长的功夫。
第一步,看到自己在哪里,为什么在这里。第二步,看看自己到底要什么。
为什么在这里,就是指我如何成为了今天这样一个人,为什么我卡在这儿了?从哪里去认识心理学上所说的人格呢,有很多种途径,可以内省,也可以采访周边的人。如果想要更深入潜意识一些,就可以借助一些特殊的工具,比如罗夏墨迹测验、解梦、沙盘游戏等,意象对话中还有好多不同主题的起始意象,可以帮助我们看到在不同人生主题上的心理状态是什么样的。
日常生活中最好的观察自己的入口是情绪。情绪有喜、怒、哀、惧、羞、耻、疚、愧、爱、恨等等,情绪是人格系统的核心动力,所以它很重要,抓住它,就是抓住了牛鼻子。
能够引发我们情绪的,都是对我们而言有意义的点,如我在一开始提到的,“控制不住自己”就是人被情绪所裹挟,那一刻你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实际上你已经失去了自己,怎么样可以减少这样的情况发生,就要“倒带”,看看在情绪失控前,到底发生了什么,什么感受在影响着我们的行为。
所以心理成长的“马步”就是觉察情绪,说起来也很简单,就是常常留一分神关心自己此刻的情绪、感受、躯体变化,让我们回到自己的时间可以越来越短,从不知不觉、后知后觉日渐接近当知当觉。事实上,但凡觉察到了一分,我们就有一分自由。
如果还是hold不住,有一个好用的方法是把注意力拉回到躯体上、呼吸上,一方面因为躯体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最后的容器”,不论有没有觉知,情绪都影响到躯体,二是当我们实在地去感觉情绪给我们身体带来的感受时,不分析、不评判、这份情绪就在消散。
给情绪做标定也是一个好的办法,当自己知道此刻我具体是嫉妒了呢,还是失落了呢,就有助于我们更稳定地去抱持情绪,觉察到,不跟随(不被带走)。
观察情绪当下内在意象也是一个抱持方法,在咨询室中,我们也会这么做。当一个内在心理意象反复出现了,就很可能是我们的一个人格侧面了,分析心理学中提到的“情结”实际上就是不同人格侧面冲突的一个结果,而“核心情结”就是“我们为什么会在这里”的根本原因,所以通过了解和协调不同人格侧面,就可以化解情结,而这其实就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格整合了,不入人心,就看不清世界的真相,情结化解到什么程度,我们的世界也就开阔到什么程度。
解情结还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心越来越清明,而看到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是下一步的事。
在《寻求灵魂的现代人》中,荣格谈到,基于分析的方法是一种神奇的魔法,它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不对人格施加任何道德判断;而基于暗示的治疗方法更像骗人的把戏,它们与分析疗法的原则相悖,是医生应该避免的。
如果我们试图把一个事实灌输给病人,我们只能影响他的大脑;但如果我们能在病人成长的过程中,帮助他发现这个事实,我们就能触及他的内心,这种影响更为深远和有力。
触不触及内心,玩不玩骗人的把戏,是我们的选择。在我们不知道有更多选择的时候,也许我们真的很需要那份“希望”。心理动力学百年以来,已经积累了不少真正有用的经验,我们的东方文化里也有“明心见性”的资源,咨询室内外,对人也可以有重要的启发。
而之所以称心理成长为功夫,不得不说,和所有功夫一样,一是因为有投入、肯练习,才有收获,投入不仅仅是种态度,须得老老实实体验,一分体验,一分自由。二是得有明师,明白的老师。面对内心其实是非常不容易的事,心灵的小径不容易看清,跟着明白的老师能少走很多弯路。而我有幸遇见朱建军等老师,有真才实学又心怀慈悲的各位老师。
成长的路很长,不是每个人都会选择修习这门功夫,于我,既是被“尊重、平等、真爱”所吸引,也是在不断向内看的过程中一遍一遍理解到“境无好坏,损益在人”,让我坚定地选择让心越来越清明,分享给有缘的人吧。
“只要别人不惹我,我情绪挺好的。”“只要你听话,我就好了。”
这样的话,想必不陌生。谁是主人呢?是自己,还是那个惹我的人呢?
王阳明讲学中也遇到类似的问题:
问:“静时亦觉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
曰:“是徒知静养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立不立得住,区别何在,意义何在?组织行为学曾经有个研究,绩效好的高管中,“自控型”人要远多于“外控型”,得出结论说,较少受到外界的干扰是有利于一个人的发展的。无论这个研究是否能够采信,在我成长过程中,找到一点“立住”的感觉,确实觉得珍贵。就像南希威廉姆斯在精神分析三部曲中提到,精神分析治疗的效果之一,就是帮助人们获得更多的自主感。在这一点上,心理动力学派中成长的目标是一致的。
开始是做情绪觉察,觉察到自己下盘不稳、一激就跳。被评判的时候,要么愤怒要么焦虑,后续反应可能是证明自己,得到时心中仍有惴惴,得不到时恼羞成怒。在关系里纠结于对与错。那这时反复做的一件事,还是回到自己的感受继续体会。只有回到自己的感觉上,才找到一点依凭。看到更多的感觉,是找到更多的依凭。直到越来越多次的反求诸己,知道了,哎,被激发情绪的瞬间大抵还是自己这里有“颠倒梦想”,是把自己的力用错到别人身上,把满足自恋的梦想寄托在别人身上。
在功夫里,尤太极功夫,第一条是站姿:立身中正。“立身”不是人的某个姿式、动作、造型,而是一种行为,是指如何处理协调好意形诸方面的矛盾冲突,身体内部的对称、平衡、沉稳,非简单的形态之谓,这里的“中正”,是下盘稳固,其目的是为“八面支撑”服务。在人我关系里也一样,一个人能不能支撑自己,姿势是不是平衡,身体有没有前倾,转化是不是灵活,是不是别人一勾手,我就要跌倒,别人一撒手,我就得踉跄?见招拆招,自然是要有清楚的觉知,要眼快,但首先还是人稳,对于自己的状态始终能保持一个悬浮性注意。
想到曾在地坛公园里看到一块养生的园地,给五脏各自一个区间,当时觉得很有意思,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的身体来自大地,最终也将归于尘土,对身体的觉察,某种意义上就是与地的链接,与现实链接。
作为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人去出招使力,更要稳。譬如,我好不好,这件事的标准可能不重要,重要的是,内在的谁在问“我好不好”,谁需要“被认可”,谁没有得到想要的那一份看到。那么,去给到这个看到。把内在一个一个部分去立住,如果还有“受害”的念头和感觉,也去看到和理解背后隐藏的痛苦或无力感,随着一种种感受被看到和抱持,生命的宽度、广度和厚度自然增加,人的“自尊心”不会一直那么脆弱。那种“别人如何如何,我很不爽”、“别人如何如何,所以我不得不如何”的时候真的就减少了。被牵制得少了,多出来的空间即是自由。
那天无意中看到一个帖子谈如何防止被人秀优越,心下有轻声感慨,人倘若不知道自己,没有立住,世事万般皆得防,那真是防不胜防、忙不过来,忙到头,就算秀得一手优越,实际也真是一场空。知道了自己,便能品出一点“清风拂山岗,明月照大江”的味道来。再看寒山拾得的对话,寒山问:“世间有人谤我、辱我、轻我、笑我、欺我、贱我,当如何处治乎?”拾得答:“你且忍他、让他、避他、耐他、由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这里我不理解成刻意的忍让,因为当我们内心解开了与尊重有关的议题,能给到自己实实在在的支持,宽容自在就像泥土松软自然,这种自尊自重里自带一种不慌不忙。
即使生如白驹过隙,我和许多人一样,仍关心“何以安身立命”这样的存在性的问题,到三十而立的这关头,我理解的“立”正是立身中正,由此链接大地,应事时有沉着,心态上有放松,日子便不会沦为一场给假想观众的表演,一日有一日的踏实所得。阶段性的一些感触,分享给有缘的人吧。
审校:吕仁慧
编辑:陆浩慧
主评|个人心理成长是一门功夫
评者:郑玉虎
东振明提过一个概念,咨询功夫,他认为中国心理咨询,是功夫取向的。深以为然。
早于东振明,徐莉提了这个概念,成长功夫,她认为个人心理成长,其实是一门功夫。深以为然。
爱作坊的理念,就是要把爱变成功夫,把心理咨询变成一种日常实践。或者更准确说,是要把礼变成功夫,让礼的训练成为一种日常实践。
社会心理服务,实际就是在把心理服务变成一门功夫,让普通大众也能接受训练,从中获得心理素质的提升。
也许不止徐莉,不止东振明,不止爱作坊,不止社会心理服务,大量有识之士,大量社会团体,都有类似理念,中国的心理咨询模式,是带有功夫取向的。只是很多人都在实践,而没有明确提这个概念。有共识,有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明确把概念提出来,还是很有价值的。待到心理服务遍地开花,广场阿姨练“成长功夫”时,别忘了徐莉。
受佛家思想的影响,很多心理学人都爱练定。因为定力的确是挺重要的。但死定容易被人接受,活定不太容易。比如正念、咒语、动中禅等,就容易被人接受,而王阳明、意象对话等,就不太容易被接受。因为这种定,太灵活,不太容易入门。但是这种定一旦被掌握,那它就会变得非常有用。心理成长不再是头脑层面的一种理念,而是身体力行知行合一直接做到的一种行动。心理成长不再是一种专业训练,而成了事上功夫。我的情绪,不再是你做主。掌握这种定的方法,就是日常练功,徐莉分享的基本经验,值得借鉴。
心理学评介组
第一期的十篇推介文章及主评发布结束。感谢读者的关注,支持和转发,期待未来更多专业观点的讨论和探索。
第二期推荐文章在知乎发布。欢迎感兴趣的朋友登录知乎参与讨论。有价值的精彩评论将有机会在公众号上发布分享。
如果您对《心理学评介》的内容感兴趣,可加星标★,以便即时看到我们的公众号更新 ;如您觉得主评或追评很精彩,可以采用下划线的方式在文中标注重点;如您也想对评介文章发表自己的看法,欢迎在留言区向我们留言。
往期内容
一、评《功夫取向心理咨询》:为中国心理学发现了一个很好的术语
四、评《时代空心病和焦虑经济学》:以“问题为中心”的心理学研究
五、评《内证:中国人文主义心理学之独特研究方法》:中西方心理学的本质差异
六、评《聚焦心理治疗——体验式释梦》:人心中最本质的内容,唯有靠主观体验来确认
八、评《中国成年子女同父母和解的经历》:东海西海, 心理攸同
十、评《历史的共情:基于中国知识传统的心理治疗可能》:共情的深度和广度
十二、评《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融入现代心理治疗》:怎么融入?
十三、评《时空的心理建构——从体验到概念》:体验与推理的无缝衔接
十六、评《佛教因缘哲学与精神分析的主体间性》:如何衡量跨文化比较研究的好坏
十七、评梁永佳《以中释外:基于文明互鉴的中国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文化是拿来用的
十八、评《中医"郁证"与抑郁症的比较》:本土化的“守”与“扩”
十九、评《传统文化改善心身健康的理论技术综述》:有价值的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