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许金声
原文请参阅公众号“心理学家许金声”:原文链接
主评:不能心怀天下的以身作则者不是好心理学家
评者:周烁方
许金声老师今年75高龄,近20年来,许老师推行“全人心理学”,创立了名为“通心”的心理咨询理论与方法。许老师自陈,全人心理学与通心是对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后人本主义心理学精髓的提炼与发展。而在我看来,通心是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与中国文化的精彩结合。
许老师以《黄帝内经》中的“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作为“通心”理论的出发点,指出了许多心理困扰、心理疾病都与“不通”有关。实际上,汉语中的“健康”一词,健的本意是平衡,而“康”的本意就是通达,是指多条道路彼此连接畅通的地理状况。相较而言,英语中的健康Health一词,本意则是“完整”。平衡畅通与完整的差异,原本是中西方心理健康观的底层差异之一。而在许老师这里,Health的完整之意,则包含在了全人心理学的“全人”一词中。全人心理学关注人的潜能开发,也注重从多个系统和视角看待人。全人心理学的态度,加上通心的理论与方法,可以说是中西方文化心理健康观的一种结合。
此外,许老师在文中提到“我长期从事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培训的工作,强烈感到在这些工作中所使用的一些理论和方法,完全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在这些工作中所建立的一些关系,完全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复制、重现。”尽管许老师谦虚地引用了马斯洛去世前的文章以说明西方的前人早有此意,但实际上这种思想在西方很难被普遍接受。因为在当前的西方主流文化中,心理疗法本质上是治病,是医生对病人的治疗,是上帝代言人对信徒的引导,无法通过个人练习达成。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自我修行的理念广泛存在于儒家、道家、佛家思想中。通心可以是疗法,也可以是一种个人日常修行与自助的方法。
许老师大胆提出“通心”将成为人类交往的第三次革命,并且在当前世界政治局势紧张分裂的情形下,提出通心对人类族群的共同价值。在我看来,这其中有心怀天下的气度,有当仁不让的信念,还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愿心理学改变世界,愿心理学减少人类的痛苦,这一点在诸多西方心理学家身上并不多见,荣格或许是其中一个,然而荣格的心理学也是深受东方文化影响。
当然,中国文化中,齐家治国平天下、明明德、君子、仁爱等高尚理念也有其阴影面,就是有时候会变成只说漂亮话,只喊口号,而不在生活中实践,不以身作则。然而,许金声老师在这一点上的作为着实令我钦佩。与许金声老师相比,我在心理学圈子中属于后进的晚辈。同在一个微信群的契机,让我们有时候会交流讨论一些心理学相关的问题。讨论中,我完全感觉不到许老师有前辈的架子,并且,为了能够把问题讨论清楚,许老师有数次主动发起交流话题,甚至愿意为了把问题讨论清楚,多次与我通话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我非常清晰地感觉到,许老师真的是希望交流与沟通能够有效,真正在与我“通心”。许老师近些年身体健康状态不好,但是仍然坚持每天锻炼身体,感受大自然,这也是在实践其提出的第六层次通心——人与道的通心。我清晰感到,许老师在持续地、用功地实践着自己提出的理念与方法,也在以此方式影响着与他接触的人。这种“以身作则”的态度,由我看来,也是西方心理学家身上少有的特质。而中国文化中,正心、诚意、修身,这样的自我修养,是立言立功、影响更广泛人群的必要条件与基础。
以上述文化内涵与态度为基础,在具体操作层面,许老师提出了通心三要件:1,清晰自己;2,换位体验,;3,有效影响(有效行动)。这个简明扼要的操作定义为通心的传播带来了巨大的好处。首先,描述简单,意味着学习者不需要提前拥有复杂的心理学知识,很快能理解通心的步骤和要点。其次,这三要件的内容都很明确,这一点规避了深度心理学中的一些概念幽暗晦涩、意义不明的缺点。这三个步骤几乎都没有什么歧义,并且操作性强,让学习者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每一步要做什么,并且因为内容明确,每一步实际操作都可以得到明确而有效的评估,方便在实践中及时自我矫正。最后,第三个要件“有效影响”,不只是操作方法,而是给出了通心是否有效的评估标准。由此,每一次通心是否成功,都能够清晰地评估出来。这给心理学方法的有效性研究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许老师告诉我他和他的学生做了许多通心的有效性研究,并发表了论文。我认为这种成果,与通心中自带的“清晰可评估”的基因不无关系。
在与许老师接触,与全人心理学理念和通心的接触过程中,我感觉到欣喜,因为我看到了一种可能性,就是来自西方心理学的种子,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上生根发芽,那个种子可以因为土壤质地的不同,因为耕种者的用心,而产生全新的蜕变与进化,甚至培育出超越原品种的“超级变种”。与西方主流心理学流派相比,通心的影响力还较小。但是我的确看到了它的潜能,看到了许老师所描绘的“通心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的普及,将促进人类生活的根本改变”的构想,在未来可能会实现的那个画面。但愿人类交往的第三次革命早日到来,弥合当前世界局势的分裂、敌对与混乱,但愿“通心”在其中能有一席之地。
审校:吕仁慧
编辑:陆浩慧
心理学评介组
如果您对《心理学评介》的内容感兴趣,可加星标★,以便即时看到我们的公众号更新 ;如您觉得主评或追评很精彩,可以采用下划线的方式在文中标注重点;如您也想对评介文章发表自己的看法,欢迎在留言区向我们留言。
往期内容
一、评《功夫取向心理咨询》:为中国心理学发现了一个很好的术语
四、评《时代空心病和焦虑经济学》:以“问题为中心”的心理学研究
五、评《内证:中国人文主义心理学之独特研究方法》:中西方心理学的本质差异
六、评《聚焦心理治疗——体验式释梦》:人心中最本质的内容,唯有靠主观体验来确认
八、评《中国成年子女同父母和解的经历》:东海西海, 心理攸同
十、评《历史的共情:基于中国知识传统的心理治疗可能》:共情的深度和广度
十二、评《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融入现代心理治疗》:怎么融入?
十三、评《时空的心理建构——从体验到概念》:体验与推理的无缝衔接
十六、评《佛教因缘哲学与精神分析的主体间性》:如何衡量跨文化比较研究的好坏
十七、评梁永佳《以中释外:基于文明互鉴的中国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文化是拿来用的
十八、评《中医"郁证"与抑郁症的比较》:本土化的“守”与“扩”
十九、评《传统文化改善心身健康的理论技术综述》:有价值的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