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天人合一:从量化研究到质性研究的方法论跨越》:只有圣人才能做科研?

文摘   2024-11-22 09:15   北京  


天人合一:从量化研究到质性研究的方法论跨越

作者:贾利军





主评:只有圣人才能做科研?


评者:朱建军



这篇文章才是真正的关于方法论的研究。

也许因为中国人比较务实吧,中国心理学的研究,关注具体问题的比较多,而关注基本的方法论的比较少。而方法论不搞清楚,那就不会有“中国心理学”,只会有“研究中国人的心理学”。界定是不是科学,是什么样的科学的,从来都是方法论,而不是研究对象。毕竟,科学从一开始诞生,就是培根所说的“新工具”,是一个认识工具,也就是一个方法体系。

这篇文章对中西之别,抓的很准。西方对世界的基本看法,从根本上是“原子论”。因为是原子的堆积,所以可以“分析”,可以“还原”,可以分解为更基本的部分,可以抽样一部分来近似地代表整体。而且重要的是“数”,用数来计算清点,是了解事物的核心方法。被认识物和认知者分别是不同部分,前者是客观的,后者是主观者。研究事物越客观,越不被主观所污染数据,就越可靠。

而中国对世界的基本看法,是整体性的,整体的世界是一个复杂系统,也就不能那么粗暴地分为“主观、客观”,抽样也不一定能代表整体,复杂系统的整体中,有些品质并不存在于部分。数也不是一切,更重要的反而是“质”。因此,中国科学的研究,更需要的是质性研究,而且不是西方科学中现有的这种质性研究,而是“整体论世界观下的质性研究”。既然不能分出主观和客观,那些中国科学的研究方法论就不能保证“客观性”。西方科学以客观性作为其可靠性的基础,中国科学没有客观性那么怎么保证可靠性?这就成为了一个问题。

中国科学方法论,认为这个世界是一个整体,认识世界的人和他的认识对象都是在这个整体中,所以没有主客观之分,就不能靠“客观”来获得可靠性(认识者不能“置身事外”或“置身世外”),那么可靠性可以从何而来,这就成为了中国科学方法论所必须解决的问题。中国心理学更是如此,我们研究的对象不仅也是整体世界的一部分,而且还是和认识者一样的存在,也是能思想能感受的人类。

贾教授在这里给出的答案,是“天人合一”,也就是“以经过特殊训练、不同于常人的“圣人”为研究的主体,以人类自身某种特殊的临界状态作为研究的工具与方法,使用有别于现行文字体系的文化符号系统作为自身的语言系统,以“制器尚象”的方式进行着研究实践”。“它认识事物的基本方式并不是通过一系列的推理或分析,而是通过“圣人”在一种“临界”或“超然”状态下的顿悟,即人与事物或现象融为一体之时的特殊视角与特殊效果”。

听起来比较让人疑惑,难道只有圣人才有资格做认识活动,做科学研究吗?什么是“圣人“呢,成为”圣人“有多大的可能性?如果连孟子都只是亚圣,我们当代的科学家,还有谁有资格去做科学研究呢?好在作者后面有了对意思的更好理解的表达,就是:“‘天人合一‘正是在一种内心保持极大的虚空与宁静,无功利追求的状态下,凭借内心直观来把握世界万物以达到与世间万物的契合”,“是研究者在极高的修养和“超然”的状态下对于事物的把握”。我来转述一下,贾教授这里表达的意思就是“认识者如果能内心保持无功利,保持虚空和宁静(就可以看作是圣人),他用内心直观就可以把握世界万物,这就是整体论的质性研究,所获得的知识就是可靠的知识“。虽然依旧极为不容易,但是我们能一定程度上无功利,一定程度上宁静,一定程度上保持内心虚空,我们就可以直观并获得知识,这种认识论还是大体可行的。所以,我觉得贾教授给出的这个方法论,还是有意义和价值的。虽然,以后还有很多问题在等着解决,比如,要说明为什么直观获得的知识是可靠的,要有具体的衡量研究者功利性、宁静程度和内心虚空的标准,从而得到对研究可靠性的标准——这些简单活,可以我们来接手干。


END

审校:吕仁慧

编辑:陆浩慧


心理学评介组


如果您对《心理学评介》的内容感兴趣,可加星标★,以便即时看到我们的公众号更新 ;如您觉得主评或追评很精彩,可以采用下划线的方式在文中标注重点;如您也想对评介文章发表自己的看法,欢迎在留言区向我们留言。


往期内容

《心理学评介》发刊词

一、评《功夫取向心理咨询》:为中国心理学发现了一个很好的术语

二、评《内证观察笔记》:难得的“内证”初尝试

三、评《真气运行法》:何为创新

四、评《时代空心病和焦虑经济学》:以“问题为中心”的心理学研究

五、评《内证:中国人文主义心理学之独特研究方法》:中西方心理学的本质差异

六、评《聚焦心理治疗——体验式释梦》:人心中最本质的内容,唯有靠主观体验来确认

七、评《浑沌心理学精义》:孤独的思想者

八、评《中国成年子女同父母和解的经历》:东海西海, 心理攸同

九、评《佛教的梦思想浅释》:释梦观的扩展

十、评《历史的共情:基于中国知识传统的心理治疗可能》:共情的深度和广度

十一、评《以亲证取代实证:心理学新方法论探索》

十二、评《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融入现代心理治疗》:怎么融入?

十三、评《时空的心理建构——从体验到概念》:体验与推理的无缝衔接

十四、评《佛法修心之道》:对发展中国心理学的启示

十五、评《中国家庭文化下的多重分离与个体化 》:消化与再生

十六、评《佛教因缘哲学与精神分析的主体间性》:如何衡量跨文化比较研究的好坏

十七、评梁永佳《以中释外:基于文明互鉴的中国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文化是拿来用的

十八、评《中医"郁证"与抑郁症的比较》:本土化的“守”与“扩”

十九、评《传统文化改善心身健康的理论技术综述》:有价值的史料

二十、评《个人心理成长作为一门功夫》

二十一、评《心理学家预言:人类交往将进入第三次革命,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不能心怀天下的以身作则者不是好心理学家

二十二、评《中国心理学“有山头、没学派”?》:硬核、保护带和可检验的具体预测

二十三、评《全球诚信排行,中国倒数第一?我们花了四年时间,推翻了这篇Science论文》:中国式诚信

二十四、评《大禹治水、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影视传播功能》:故事凝聚人心

二十五、评《论庄子心理学》:还原真正的中国传统心理学




心理学评介
探索中国文化下的心理学方法论及评价标准。推介中国心理学相关的文章,由多位心理学与中国文化领域专家进行评论与探讨,发现好文章、好研究、好方法,弘扬长处,也发现不足、盲区与待改进之处。聚焦中国文化,服务当代国人。欢迎符合内容与水准的文章投稿。
 推荐账号,扫码关注
推荐账号二维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