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中改善心身健康的理论和技术综述
作者:张天布
原文首发于《健康研究》2023年第43卷第6期
主评:
评者:朱建军
这篇综述的价值在于它是最早的关于有中国传统文化因素的心身健康理论的技术的史料(或史料之一)。
评价这种文章的标准,其一是其中有没有独有的信息。有故事,有时间地点人物发生的事情,就有价值。对于学术史来说,学术思想和实践就是所发生的事情。这篇文章中,有信息,所以有价值。
还有一个标准是,所提供的信息是不是可靠。可靠,则价值大,不可靠,则价值小。野史之所以比正史价值低,原因也正在于此。怎么确定是不是可靠,还有一些原则,比如有没有证据,证据和证据之间是否可以相互验证(严格要求是:孤证不立)。对于学术思想来说,证据的出处也很重要,来源于高等级期刊的就被默认比较可靠。本文在这个方面,也通过了检验。
还有,文章是不是比较全面也很重要。如果不全面,即使信息本身很可靠,也可能勾画出的全景是不准确的。如果史料多,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材料的取舍和剪裁是不是好。取舍不当,或者资料的整理不好,也不是好文章。对于早期的文章来说,这方面做好不容易。本文在这个方面,我觉得能做到现在这个程度也算可以了。
下一个标准是,作者自己的身份和品格。作者的身份,影响着他的视角和立场。作者是不是事情的参与者?是,则知道的更深入,不是,则对其中细节可能不知道。但参与者会不会有私心?他可以诚实并且中正地叙述和评价吗?这也是问题。
还有,除了提供史料之外,这种文章还需要给出一些分析和评价。这需要的是史识。如果有很好的或创新的史识,即使新信息不多甚至没有新信息,文章也有价值。
除此之外,还可以看看文笔好不好。所以有些野史,虽然可靠性很差,但是可读性很好,所以依旧有其存在价值。
综合以上各个标准,我觉得这篇综述文章是有价值的。值得我们去看看,并且拿来存档。
审校:吕仁慧
编辑:陆浩慧
往期内容
一、评《功夫取向心理咨询》:为中国心理学发现了一个很好的术语
四、评《时代空心病和焦虑经济学》:以“问题为中心”的心理学研究
五、评《内证:中国人文主义心理学之独特研究方法》:中西方心理学的本质差异
六、评《聚焦心理治疗——体验式释梦》:人心中最本质的内容,唯有靠主观体验来确认
八、评《中国成年子女同父母和解的经历》:东海西海, 心理攸同
十、评《历史的共情:基于中国知识传统的心理治疗可能》:共情的深度和广度
十二、评《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融入现代心理治疗》:怎么融入?
十三、评《时空的心理建构——从体验到概念》:体验与推理的无缝衔接
十六、评《佛教因缘哲学与精神分析的主体间性》:如何衡量跨文化比较研究的好坏